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晨风暮雨
心无涯
社会大视野
教育在线
查看帖子
主题:
[转贴]余虹跳楼:一个思想者的悲哀与...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若冰
2007-12-10 06:47:04
阅读:1484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门派
职务
总版主
声望
+79
魅力
243
金币
121
经验
194978
文章
7343
注册
2004-04-09
LeadBBS空间出售
[转贴]余虹跳楼:一个思想者的悲哀与无助
一颗思想的巨星陨落了。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主编,学术辑刊《问题》与《立场》主编余虹先生,2007年12月5日中午1点左右,在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坠楼身亡了。
一个年仅50岁,正当壮年,正是出成果的思想者,就这样撒手人寰!
一个思想者,竟然选择自杀而结束自己的一生,实在是让人感觉他在开思想的玩笑!——尽管他有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正确的理由。
一个思想者选择跳楼自杀身亡,见证的,是人文关怀的苍白与无力!
余虹先生是一个宣扬“大爱”的人。他在《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中,引用耶稣的话来说明这种大爱:“爱你们的敌人并为那些迫害你们的人祷告。┅┅天父的光既照好人也照坏人;天父的雨既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进而阐述到:“耶稣一生的讲道与践行都在向人们启示这种无条件、无分别、化恨为爱的爱。这种爱经过两千多年的基督信仰传播,已成为西方文明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并铸造了一种相当普遍的信念和实践态度……”他进一步肯定道:“一种化恨为爱的爱不是一种与社会正义冲突的爱,不是一种不要社会正义的爱,而是一种在正义的要求与实施中将爱贯彻到底的爱。”从余虹的言论看,他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那么,是什么东西驱使了他的自杀行动?我们只有来看他博客上的最后一篇遗作《一个人的百年》了。
《一个人的百年》,是今年7月余虹回四川大学参加石璞先生百岁华诞而写的纪念佳作。文笔练达,沉雄苍劲,思想深邃,但同时也不乏心境的悲凉。文章主要围绕“良善”和“智慧”来行文,歌颂了石璞女士的伟大人格和尊严。但在本文中,余虹已经透露出了厌世的征兆。他在回想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和新闻系的女生自杀,而且给了这些自杀举动以肯定:“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
同时余虹发出了慨叹:“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他已经心身疲惫了。
这时,他想起了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曾提出一个无法选择的难题:“活还是不活?活下去就要‘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他忧伤:德国诗人里尔克曾慨叹一切存在者都处于无庇护状态,人尤其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人需创建自己的保护以维护生存的安全。“人的庇护从何而来呢?现世的社会和彼世的信仰,前者给人以生之依靠,后者给人以死之希望。”他曾经想起“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以各种方式创建着这种善,也以各种方式摧毁着这种善。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曾创建了一个以家庭、家族、乡里、民间社团、宗法国家和儒家道德为社会正义的此世之善,也创建了以各种民间信仰(迷信)和道释之教为灵魂依托的彼世之善。尽管这种善并不那么善,但好歹还是一种脆弱的依靠和庇护”而“可悲的是,近百年来连这种依靠与庇护也几乎在革命与资本的折腾中消失净尽了。”
“在今天,要想象在一个政治化的时代坚持学术所承担的风险已经很难,在今天要想象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活的知识分子如何度过那些斯文扫地的日子就更难了。”“石璞说:‘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才能未能完全发挥,……’”这哪里像给自己的导师写纪念文章,简直就是给自己写祭文了!
尤其在文章的结尾,他在礼赞“石璞”名字蕴含的意义时说:“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更像是庄严的遗言!
“在世事喧嚣的百年生涯中,石璞的基本情态就是沉默与忍耐,默默地承担形形色色的不幸,也默默地执受那最朴素的善。也许正是这种沉默与耐心使石璞能历百年沧桑而不倒。”这就是《一个人的百年》所钦佩的石璞精神,可余虹只来到人世间50年,他的生命却像一朵细小的蒲公英,轻盈地随风飘逝了。
余虹的《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中,记录了牧师不仅祈祷在枪击事件中逝去的生命,同时也祈祷饮弹身亡的凶手:“……当那位凶手在开枪的时候,我相信他的灵魂在地狱里,而此刻,我相信上帝也和他的灵魂在一起,他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
可我要说的是,余虹在跳楼之前,他已经是一个受伤的灵魂。作为一个思想者,作为一个进行人文思想研究的人,心中的伤痕却没有谁来为之抚平。于是他无法进入一个“大爱”或“良善”“智慧”的环境中,又要强迫自己“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当现实和思想矛盾激烈的时候,他于是跃进了“信仰”的天堂寻求人生的庇护。
关怀他人的人文科学,却关怀不了自己!在一颗思想的巨星陨落的背后,我们似乎想起了什么:是一个思想者的悲哀与无助?还是人文关怀的苍白与无力?还是……
附:
·余虹简介
1957年生于四川, 199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文学博士。1997年-1999年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文艺学专业博士后。2000年-2001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文学院做访问学者。余虹先后在华中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工作,曾任海南大学文学院院长,200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现为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虹还是复旦大学文艺学与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
主要培训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较文艺学与批评理论
余虹的主要著作有:《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年版;《艺术与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著作有:《中西比较文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合作译著有:《海德格尔论尼采》与《海德格尔诗学文集》。
·余虹教授辞世
2007年12月5日中午1点左右,我院余虹教授从他所居住的世纪城小区楼上坠下身亡。经公安部门现场勘查认定:排除他杀,高坠身亡。
我院师生听到余虹教授离去的消息,都深感震惊和悲痛。在余虹教授留给我们的遗言中,他将在人大的经历称为“最有意义的几年”,他将全部藏书“捐给文学院”,而且在“祝福所有朋友”的同时,表示“如果有来世,愿一起工作”。读信至此,无不潸然。
余虹教授200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后担任我院责任教授、文艺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余虹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及其率性自真的人格魅力,在学界和师生中享有极高的赞誉。他的离去,是我们永远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自2007年12月8日起,我院将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121设立余虹教授纪念室,并将于近期举行余虹教授追思会,具体时间将另行通知。如有需要,请学界同仁及余虹教授的生前友好致电联系。
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在关注此事时,尊重逝者的选择。
我们永远怀念余虹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余虹教授治丧委员会
2007年12月6日
http://blog.people.com.cn/trackback.do?wlog_id=1197012420498899
欢迎大家光临本论坛!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Upload/2006/3.gif[/img]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5 晨风暮雨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心无涯论坛:http://www.ruobing.site/bb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4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