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P]许久了,没有搬起这么厚的一本书,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读了。许久了……
其实,当时分书给老师们时,是藏有私心的,本来就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加之的确不是很喜欢读专业性太强的书,所以,当眼前出现这本厚重的书时,见到书名《战争与革命中西南联大》时,就决心,把寒假里的读书任务交给它了。书是厚的,价格也是贵的,作者也是外国的,朦胧中,心中腾升起对它的期望竟也高了许多。
古人云:读史明理,其实,今天我读得这本被喻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书,心中只是想让我和一个异国的学者一起去回顾曾在一个特殊年代出现的一所特殊学校的建设始末,从中,是否能明白一些道理,我想有待我一步一步地往下读。
今天,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前两章,竟被自己的专注所感动,也为文中内容所感染,顾在读后,用笔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读后感,后又觉得可以通过键盘变成日志发到网上,留作纪念,于是有了现在的键盘敲打。
书很厚,两章所有页码刚50面,所述内容在我看来却不少。触摸文字中,开启了我对西南联大的了解,我知道了西南联大的组合——北大、清华、南开;我知道了学校存在与1937年——1946年,与我们的抗日年份差不多;我知道了西南联大经历了从北京、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的历程;我知道了西南联大在长沙时叫“长沙临时大学”,到了昆明后才正式命名为“西南联大”的。
在触摸文字中,我看到了我们现当代历史中的那些有名文人:梅贻琦、闻一多、张伯苓等,这些长存于我记忆深处却模糊的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与我相处,激动之情竟有了表达的冲动,不顾儿子写作业之忙,主动和他聊起这些文人,当然这份冲动也鼓励着我继续读下去。于是,和那些为了民族复兴的学子们一起来到了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享受了短暂的安宁的读书生活,见证了汤用彤写出了《中国佛教史》第一卷、金岳霖写出了《论道》、冯友兰写出了《新理学》。当战火烧到了长沙后,又和他们一起为到底是参军报效国家,还是西迁保存祖国复兴之实力而纠结。最后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又和其中的三百学子一起进行两个月的长征,行程一千多英里,来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就这样,和来自异国的作者一起带有少许的激动和更多的冷静,一起剖析着这群老师和学生,和他们一起品尝长沙的小吃,一起徒步穿越湘黔滇,和他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祖国西南边陲的人土风情,和他们一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洞晓边陲的落后与愚昧,和他们一起去感知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苦难与痛苦。
就这样读着,慢慢的 ,心里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读书,如能真的读进心里,其实,真的是在进行一次新的旅程……痛苦也罢,喜悦也罢,期间的感悟只有读者才明白……[P] 2013-1-31[/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