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金币4529
    • 经验6815
    • 文章884
    • 注册2020-04-14
    读《战争与革命中西南联大》有感
    [P]  1[/P]许久了,没有搬起这么厚的一本书,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读了。许久了……
      其实,当时分书给老师们时,是藏有私心的,本来就是一个喜欢读历史的人,加之的确不是很喜欢读专业性太强的书,所以,当眼前出现这本厚重的书时,见到书名《战争与革命中西南联大》时,就决心,把寒假里的读书任务交给它了。书是厚的,价格也是贵的,作者也是外国的,朦胧中,心中腾升起对它的期望竟也高了许多。
      古人云:读史明理,其实,今天我读得这本被喻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书,心中只是想让我和一个异国的学者一起去回顾曾在一个特殊年代出现的一所特殊学校的建设始末,从中,是否能明白一些道理,我想有待我一步一步地往下读。
      今天,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读完了前两章,竟被自己的专注所感动,也为文中内容所感染,顾在读后,用笔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读后感,后又觉得可以通过键盘变成日志发到网上,留作纪念,于是有了现在的键盘敲打。
      书很厚,两章所有页码刚50面,所述内容在我看来却不少。触摸文字中,开启了我对西南联大的了解,我知道了西南联大的组合——北大、清华、南开;我知道了学校存在与1937年——1946年,与我们的抗日年份差不多;我知道了西南联大经历了从北京、南京到长沙,从长沙到昆明的历程;我知道了西南联大在长沙时叫“长沙临时大学”,到了昆明后才正式命名为“西南联大”的。
      在触摸文字中,我看到了我们现当代历史中的那些有名文人:梅贻琦、闻一多、张伯苓等,这些长存于我记忆深处却模糊的人第一次这么近距离与我相处,激动之情竟有了表达的冲动,不顾儿子写作业之忙,主动和他聊起这些文人,当然这份冲动也鼓励着我继续读下去。于是,和那些为了民族复兴的学子们一起来到了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享受了短暂的安宁的读书生活,见证了汤用彤写出了《中国佛教史》第一卷、金岳霖写出了《论道》、冯友兰写出了《新理学》。当战火烧到了长沙后,又和他们一起为到底是参军报效国家,还是西迁保存祖国复兴之实力而纠结。最后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又和其中的三百学子一起进行两个月的长征,行程一千多英里,来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就这样,和来自异国的作者一起带有少许的激动和更多的冷静,一起剖析着这群老师和学生,和他们一起品尝长沙的小吃,一起徒步穿越湘黔滇,和他们一起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祖国西南边陲的人土风情,和他们一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洞晓边陲的落后与愚昧,和他们一起去感知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苦难与痛苦。
      就这样读着,慢慢的 ,心里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读书,如能真的读进心里,其实,真的是在进行一次新的旅程……痛苦也罢,喜悦也罢,期间的感悟只有读者才明白……[P]                                                                2013-1-31[/P]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金币4529
      • 经验6815
      • 文章884
      • 注册2020-04-14
        2[P]
        [/P][P]  说来真的很惭愧,原以为可以利用寒假的时间把《战争与革命中西南联大》这本书读完的。可现实中发现真的要如同儿子读书一般,端坐在书桌前边看书边写笔记,对于我这样一个家务缠身,又极具孝心的女人来说真不容易。年里参加完同学会,就帮娘家的爸妈办年货,年后呢,就是忙着走亲戚,初一新洲大伯家,初二阳新二伯家,初三通山婆婆家,初四回温泉……忙吧,哪儿有时间读书呀!
        好容易走入正轨 ,儿子开始写作业,预习下学期的功课,我也得翻开书读读了。
        这次读的内容是第五章——《重庆与昆明》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其实,真的很有意思,因为前段日子研读了一些关于课标设置的文章,知道在民国期间教育部就颁布了课程标准,当时还为前辈们的远见卓识感到钦佩了。可当我读了这章,才知道如果我们了解了一些事件发生的背景,再去看事件本身的话,就会觉得是件挺有意思的事。
        其实,在当时的国民政府期间,当时的大学,特别是声名显赫的北大和清华,他们都是照搬外国的教育模式,他们强调的是学术独立,他们认为学术独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当教育部设置统一课程时,他们都是进行顽强的抵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的校长是由本校的教授挑选的,教育部的作用就是盖章批准。打心眼里,觉得那时的教书人挺牛的,也想到,难怪在那么一个动荡的年代能出那么多的大家,那个年代出的国民课本,在多年后仍受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追捧,我想思想的自由比什么都重要。
        文章中很多话让我觉得有记录下来的必要:
        1、通才教育比专才教育更重要。
        2、工学院也应该实行通才教育,以便他们将来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只有一艺之长的匠人。
        3、大学是学习和研究问题的地方,一般不讲授实用知识。
        4、一刀切的做法会扼杀创新才能和创造性。
        5、教育者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
        呵呵,虽然是多年前的教育故事和有关教育的话题,可读来却总能给人以一些思考,我想这就是这本书能成为畅销书籍的原因之一吧!
        同时,作为一个小学老师,一直以来就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教育小朋友,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外面的政策与我们无关,我们更多的是去执行,而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到底教给孩子们什么了?倒是在读这本书时,看着教育前辈们为了教育理想,为了学术殿堂的神圣,而进行着的抗争时,心里不由得反省起自己的点滴……
        读书,给人以思考,我想这是最大的收获吧![/P][P]                                                                        2013-2-18[/P]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40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