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课文”是什么?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教科书中的正文!呵呵,其实,我是从一位语文老师的角度出发,“课文”在我们每一位教者的心中,到底是什么?
有的教者可能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把学习新字新词,完成各种语文课标中的所要求的各项任务为己任,把课文当做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载体,当然更多的教者除了在课文学习中完成上述的任务外,会在教授的过程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德育,爱国教育等。其实,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已经有意识地完成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到了语文的两性——人文性和工具性。
“课文”是个很有意思的载体,在编者们的思想意识地主宰下,按照一些核心的主流观点,进行了单元分类,让我们教者一看就了然于心,知道一个学期的课文分为了哪些单元,哪些门类,我们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但,在近二十的教学中,我发现,其实有时我们也没有必要太被课文所限,有时我们是可以有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想法。
比如,人教版六下的第一单元,编者的意图是把五篇有关“人生感悟”的课文放在一起,让孩子们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能从不同角度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授课时,我对其中两篇课文的上法却有很大的差异,并不是我没有研读教材,我个人觉得我这样做是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课《匆匆》,是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有关感慨时间飞逝的散文。在文章中,先生流露出了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与惋惜,同时,也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意识。但我在授课时,除了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以上的道理外,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和孩子们一起读、背课文,因为我觉得作为六年级的学生,静下心来去欣赏名家名篇,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好文章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好文章应该是读出来的,用心品出来的。开始学生也不太适应,老师就是让他们读,用不同方式读,然后背,而且是全文通背,可当他们读着、背着,把大师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时,再回到课文中,他们发现时光真的如文中所描绘的那样,流逝得如此匆匆,如此不经意。同时他们对大师把握语言的高超技艺,也油然充满了敬意。 [/P][P] 乘胜追击,我又找来朱自清先生的《春》,在春意盎然的这个季节,在课堂上用心地朗读给孩子们听,甚至有时会放下手中的文章,背上几句文章中经典的话,同学们从未有过的被一篇散文所吸引,他们脸上个个洋溢着喜悦,我从他们泛光的眼中,知道春从朱自清的文章中走进了同学们的心中。我相信,同学们会在这个春天,永远记住中国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散文家。同时,我也相信,这个星期的踏春,会让孩子们对春天感受更美、更幸福!
第三课《桃花心木》,是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的作品。本人的鉴赏水平有限,如果单从文字运用技巧上看,我可以肯定地说与朱自清先生差距是有的。但我并没有从此小看这篇课文,不同的是,我在自己的课堂上做了一次与《匆匆》截然不同的尝试,而且我知道,如果我把我的这次尝试说出来,一定会被很多教育专家批评的。但,我想说的是,我是一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一位长期和孩子们打交道的班主任,一位孩子的母亲,我知道,我的学生最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所以我想说的是,我的这堂课,失败也罢,成功也罢,我上得问心无愧![/P][P] 《桃花心木》通过作者与种树人的交谈,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最缺的是什么?就是独立自主,就是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时,没有生存的本领。在第一课时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以及初步感悟作者借物喻人所要阐述的道理后,我就布置孩子们晚上回家收集相关具体事例。是的,第二天的第二课时的上法有点近乎思品课了,但我觉得学生在通过读种树人的话,理解了桃花心木成长的不确定性,以及种树人的良苦用心后,再结合自己所收集的真实具体事例,真的是切切实实地悟出了,当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生活中变故、挫折、灾难,当这些不确定性来临时,他们所有面对时的无奈和惊恐,他们已经养成的依耐性,将成为他们成长中最可怕的绊脚石。课堂上孩子们,在阐述自己生活中看似小事,如妈妈不来接自己,自己就不知道该如何回家,只能傻等;家长突然有事不能回家,只能饿肚子等等,他们开始有了羞愧之心,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过往。 [/P][P] 我不知道,这一节课对孩子们会有多大的影响,但我无悔的是,我们曾这么认真地在属于我们的课堂上,从我们手中的课文出发,结合课文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探讨过有关同学们成长的故事! [/P][P] “课文”是什么,课文就是我们能为我们的学生做出最大贡献时的一个最好载体,一位最好的合作伙伴! [/P] 2013-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