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宋体] “群文阅读”是我在实验小学工作时做的一个课题。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的: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从心里很喜欢这个课题,因为它针对我们现行课堂教学中教学效率不高,阅读量少是很有针对性,我也曾带头在学校里上过一组群文阅读,但那是自己经过课前思虑,课前设计而诞生的,虽然收获也很多,但全没有今天这次偶得而来的群文阅读让我觉得兴奋不已。晚上,连最爱打的羽毛球都放弃了,只为能在第一时间里把喜悦记录下来。[/FACE]
[FACE=宋体] 今天语文课是上语文园地四,里面有个环节是“读读背背”——学习背诵《锄禾》。刚把课本打开,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地背诵开了,这才想起来,开学初布置孩子们回家背诵过。当时就在想,就这样过吗?不行,古诗的意思,孩子们懂了么?古诗蕴含的道理孩子们知道了么?于是控制住嘈杂的场面,从题目入手,从插图看去,“悯农”中“农”指的是谁?“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怜悯同情农民了?从而走近第一句,知道烈日当头,农民仍在地里干活,种出来的粮食实在不易,所以我们应该——引出了最后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而让孩子们大概理解了古诗所蕴含的道理——珍惜农民种的粮食,不浪费。如果说我们这首古诗的学习到此,也是很好的,可贪心的陈老师并没有完于此,而是继续往下走。[/FACE]
[P][FACE=宋体] “诗人李绅除了写《悯农一》,还写了?”我话没有说完,就有孩子接“《悯农二》!”于是,教室里又进入了疯癫状况,会备背诵的大声地自顾自地炫耀似的背诵着,不会的,则羡慕地看着。再次控制局面,教室里安静下来,我也很快地在网络上找到了《悯农二》的图片,“看,农民伯伯辛苦种下的粮食怎么样呢?”抛出一个看似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大声读,并根据诗句表面的文字猜想古诗的意思。很快有孩子找到了“长得很好,丰收了!”“哪里看出来的?”“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是啊,春天中下一颗粟,秋天收一万颗,真的是丰收了,而且,四海的地儿都种上了粮食,那粮食多么?多,应该多得吃不完啊!可结果是怎么样?课堂上竟然有个男孩站了起来大声地悲愤地喊着:农夫犹饿死!怎么会这样呢?教室里没有声音了,那刚才的丰收和饿死的农夫,给孩子们造成了太大的落差,一时没有回过神来。还是爱读书,多读书好,子言和锦成都举手了,两人站起来,告诉大家,农民种出来的粮食都被地主、当官的收走了,抢走了。还是有孩子不明白,是啊,明明是农民种出来的粮食,怎么就叫人给抢走了,收走了?[/FACE][/P][FACE=宋体] 疑问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关于这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们无法在课堂上和孩子们解释清楚,但,至少在这节课里,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社会现状,我们知道了在封建社会里农民没有土地的悲惨现状。那孩子们你们知道农民是怎么对这些收走他们粮食,抢走他们粮食的地主们说的吗?[/FACE]
[FACE=宋体] 及时推出了《硕鼠》这首先秦诗歌——[/FACE]
[P][FACE=楷体_GB2312]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FACE]
[FACE=宋体] [/FACE][/P][P][FACE=宋体] 可能是自己的情绪到了,就着拼音提示,我竟然大声地非常有感情地一气呵成地把这首并不是很朗朗上口的先秦诗歌表演给了孩子们 ,天下竟然没有一点声音,孩子们也走进了诗歌了,和他们的老师一起在大声地喊着:大老鼠啊,大老鼠啊你不要再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我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FACE][/P][P][FACE=宋体] 短短的半节课,竟然如此顺畅地把这三首古诗都和孩子们来了一个甜蜜而完美的约会,可能他们的理解里,他们的世界里还有些懵懂,还有些迷糊,但我总在想,见多识广,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对孩子们进行头脑风暴冲击时,一定会给他们的记忆长河里留下一些东西,总会让他们生命中某一个时刻,突然碰到时,想起曾经有那么个人,和他们一起度过,聊过……[/FACE][/P][P][FACE=宋体] 2014-12-10[/FAC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