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戏曲,并没有太多的喜爱,仅仅停留于儿时过年时,跟着酷爱戏剧的母亲去赶各个分场里的大戏。母亲总会找到最好的位置坐好,认认真真地听着戏台上的人咿咿呀呀地唱,她也会跟着摇头哼唱,甚至有时还会流下眼泪。而我则更多的是到处找相识的同龄人,然后在一旁做着自己喜欢的游戏,有时也会对戏台后的那个棚子感兴趣,会凑过去看看和我们一样的人,怎么就变成了戏中的那个人,那么漂亮那么鲜光。
棚子里永远是繁忙的,吵闹的,乱乱的,有的对着镜子自己往自己脸上抹着红的黑的白的色,于是,那人的脸就和我们不一样,脸颊红得艳,眼睛又黑有大,碰上男的装扮更是色彩斑斓,衣服更是有意思,上面总会绣上各式的纹路,长长的裙摆长长的衣袖,在那时的我们看来真是美若天仙,总会幻想着如果是我穿上,挽起云袖,端着步子,肯定很有意思。
儿时的戏曲记忆越来越远,直至母亲开始和我们一起生活,我会偶尔陪她看电视,那么她看得最多的是戏曲频道和河南卫视,母亲没有文化,字幕上的字她其实都不认识,但并不妨碍她对戏的喜欢,由于她是安徽人,所以河南梆子戏中的很多片段她是非常熟悉的,有时会跟我讲讲唱的内容,讲讲这个戏的故事,而我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
明天是教师节,校园里除了早晨孩子们进校园时手持的花儿,并没有节日的气息,好在多年如此,也就习惯了。倒是,今天有一个活动——戏曲进校园,我们班的学生将代表三年级去现场观摩,于是在不经意中,我又一次碰撞到了戏曲。
等待的过程比较长,孩子们都有些耐不住了,好在乒乒乓乓的锣鼓声响起,引得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于是,报告厅里成了戏曲的海洋。可以看出这次活动的准备很是充分,有京剧、越剧、楚剧、黄梅戏等不同剧种的展示,有老生、小生、武生、花旦、老旦等不同人物的展现,由于互动环节很多,参与的孩子很多,孩子们兴趣还比较浓,我这个纪律维持者的任务轻了许多,于是我可以看看我想的。
由于对中国传统乐器的不了解,所以,当演奏者们在台的右边伴奏时,我只觉得这是高大上的表现,更好烘托出现场的氛围,更好的为演唱者服务。那热闹的演奏吸引着我,我走近了,举起手中的相机,想给每一个演奏拍照,无奈舞台太小,最里面的总也拍不到。在拍摄中,你突然发现每一个演奏者都是年龄偏大的人,有的已经白发苍苍,脸上满是皱纹,可他们演奏时的投入让你不由得肃然起敬,满心敬畏。
当我移步临时的后台时,同样举起手中相机时,发现那些扮相精美的演员,很多也是都年过半百 ,脸上的褶子用粉似乎也抹不平。但他们依旧是那么认真地在扎发,抹粉,挂胡子,戴头饰,整理衣装……虽然桌子上还是和我小时候看到的那样乱,房间里人来人往显得杂乱,但我发现此时的我却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份从未有过的感动在心中涌动!
报告厅里锣鼓声还没有停,孩子们被台上的表演深深吸引,可我们知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国粹在默默的坚持着,可能他们并没有高的收入,他们也不像那些明星那般引人注目,但如果他们知道,在今天这个平凡的日子里,他们一场平常的演出里,有那么一个平凡的教书匠为他们感动,他们会不会有少许欣慰![P] 2016-9-9[/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