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的打击似乎有些大,主要是来自兄弟学校和同行们的。
一则是华东师大教授李家成教授朋友圈的一则新闻:在2017年第8期的《江西教育》中刊登了广东佛山何粤嫦老师的《基于学生自觉的假期作业变革》一文,看到她在文后附的《假期亲子陪伴“3+X”作业列表》时,我只能说,我们三年前就在摸索的假期特色作业,虽然在一次又一次的作业布置中成熟,但我们仅仅只是在自己的校园里进行,仅仅只是在我们温泉这个小城里有少许的影响,而完全没有去进行总结推广,没有形成自己的课题,没有结出我们应有的硕果。
另一则,则来自我的同事李送梅老师她所在的新学校——温州道尔顿小学的一次温州小学语文研讨会,其主题就是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而我则想起了两年前我和我们组里的那群老师,所编制的已经夭折的《泉 阅读》一书,几乎和他们这次发布的新书模式差不多,一篇带多篇,我甚至觉得我们的选材更接地气,更适合我们孩子们的阅读,而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也是在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课堂教学尝试,可,这一切都只是我们极小范围的进行。
我有时真的很自恋,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某些时候,某些环节中,真的能走到同行前面,可我似乎,真的就如我的题目一般,只是研究做了做。做了做,多么肤浅的一个短语,让我不禁想起不久前和学生讨论过的“浅尝辄止”的意思: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现在想起,真的说的就是我啊,“略微尝试”、“做了做”……这样,就算有再好的想法,再超前的意识,又如何呢?到头来,都如今天这般,懊恼不已么?我又得如何去脚踏实地做一项研究呢?我一个可怜的中师生,是不是还具有研究的能力和去做一个课题的能力呢?我一个端坐在电脑前,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我其实是胆怯的,是害怕的,在真正的学识前,我承认自己是无力的。
我其实是非常羡慕北京上海的研究氛围,当高校里的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带着课题来到学校时,和一线的老师组成强有力的团队,导师们在理论上给予支持和引领,老师们用自己的实践来纠正,证实,改进导师们的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的进步则是不可估量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我听到某某一线老师在给我们做演讲时,既能带来来自一线的具体课例又能告诉你支持他的理论,我想这应该是研究带来的,而我们难道不是正需要这些么?
说来惭愧,近几年承蒙学院老师的厚爱,去跟国培班和小教班的学生上过几节课,但我自己知道,我除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一些相关经验,我给不了他们更多,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如同我所见到的那些大牌教授一般,对教育教学上的各个门派各个理论信手拈来,能如倒豆子一般和他们侃侃而谈。孔子曰“知不足而奋进”,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我,现在“奋进”还可以么?[P] 2017-10-8[/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