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记得有位记者采访我时问我:陈霞老师,你觉得自己什么时候最美?我脱口而出:课堂上的我,最美!哈哈,孩子们又要说我自恋了!
可能是放了三天假的缘故,这周的我好像打了鸡血,每一节课都精神饱满,每一节课都在想,我该怎么让那群虫虫深陷我的课堂不能自拔,于是,天道酬勤,真的上了几节精彩的课。
《金色的鱼钩》一篇很老很老的长课文,我小时候就学过,也教了三遍,再教第四次 了,如果说有没有新的招数,没有,但我知道有时最简单的问题,会收获最感动的细节。果不其然,我们只是尊重课文前面的导读提示进行学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令你最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我只是提出希望孩子们能边找边写出自己的理解。默读,完成学习任务,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就这样按部就班,可交流中的细节却让我们沉迷其间,特别是几处细节的挖掘,真的让我这个师者不得不感慨,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会学习了。比如,凌志同学找了一个动词“搂”,一个连我都忽略过去的动词,他却告诉同学们,从这个“搂”可以看出,班长把小梁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一段看似简单的朗诵,由最会读的子言来读,到还未发现有朗诵天赋的又宁来读,孩子们知道了,班长那种想表达困难但有不能过于强调困难的纠结是多么难得表现;从老班长那一次又一次“善意的谎言”知道,老班长的舍己为人;从老班长临终前的微弱讲话,体会出人之将死,仍心挂他人的崇高品质,几个女孩子的眼睛红了,教室里的秩序是那么的让人感动,于是,我们真的在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文章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了不起与伟大。
群文教学,是我最割舍不下的,于是,在第二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选读课文《丰碑》,一个同样是表达长征路上伟大共产党员优秀代表的故事。只是,我们在进行故事梳理后,来了一场课堂上的争论“到底谁是这篇课文的主角?将军?还是军需处长?”其实,如果只是平淡的提出,只是常规的问,我相信我们班的孩子绝大部分都能找到是“军需处长”,我不这样,我要给孩子们挖一个“坑”,给他们来一碗迷魂汤,看看他们能否抵挡住这碗迷魂汤,不往坑里跳。“将军”的学习,我们是那么的淋漓精致,我们从数据分析开始,发现,文章出现“将军”一词达到12次,描写将军的段落8段,描写的内容从动作到神态,从神态到语言,从语言到心理活动,可谓是面面俱到啊!于是,孩子们纷纷往坑里跳,第一次支持率调查,支持“将军”为主角的人数达到了44人,高举的小手,得意的笑容,把那些支持“军需处长”的孩子吓得胆战心惊,心存疑虑,但一轮又一轮的理由申诉,一波又一波的“临阵反戈”,孩子们明白了原来,这只是侧面描写,这样写是为了更加突出军需处长的伟大,虽然他在本文中没有说一句话,但“丰碑”就是他,伟大的军需处长。教室里不再淡定了,有孩子流下了倔强的泪水,但更多的是课后的大谈特谈。
于是,下午第一节的任务来了,把上午那“坑爹的课”写出来吧,请你们自拟题目,不准用“难忘的一节课”、“精彩的一节课”这样的题目,你们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要是你们真实的感受,真实的记录,就可以啦!于是教室里沙沙的书写声开始了,你写完一面,我也写完一面,你写两面了,我已经开始写第三面了,最长的孩子竟然写了五面。教室里从未有过的安静与神圣,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投入,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忘我,他们会写着写着笑了,会写着写着皱起眉头来,会写着写着叹口气……
于是,我呀,又收获了好多好多的精彩作文:《语文套路深,我想去农村》、《我“一站到底”》、《我掉进“坑”了》、《我在“坑”边徘徊》、《我是一棵“墙头草”》……光从题目看,就知道文章有多精彩了吧!当然,我也被孩子们黑化惨了:“恨死老师了”、“可恶老师的阴谋”、“老师,我再也不信任你了”、“老师那诡秘一笑”、“陈老师的阴谋,正如这乌云一样——难以看透”……
呜呜,我容易吗,不就是上了那么一节课吗,挖了那么一个坑么……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的课堂,就是我的天堂![/P][P] 2019-4-11[/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