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统编教材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在单元导语中写到“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单元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课本给我们三组环境和人物,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望着课本给的三组素材,总觉得如果自己做一些改变,是可以让这次习作变得更受孩子喜欢,更能引起孩子们创编小说的热情。该怎么做呢?突然想起以前和同学们一起玩过的“拼句子”的游戏,人物一堆,地点一堆,事件一堆,随便从这三堆里各抽取一个,拼成一句话,于是就有“陈晓红在月球洗衣服”、“妈妈在教室里做饭”……等好玩的句子出来。如果我们多举一些环境、人物出来,分好类,让孩子们进行自由选择,来创编小小说,会不会更有意思呢?
不试试怎么知道,孩子们喜欢不喜欢!于是,我根据人物、地点、环境三个方面,各给了五个素材:人物为——1.一对母子;2.学霸和学渣;3.乞讨的老妇人和开宝马的男人;4.失散多年的兄妹;5.一群601班的同学。
地点——1.清华的校园;.外校601班教室;3.长征的路上;4.干旱的农田;5.吵闹的菜市场。
环境——1.风雨交加的夜晚;2.阳光灿烂的日子;3.白雪皑皑的早晨;4.月明星稀的冬夜;5.倾盆大雨的下午。
当我把这写内容分门别类地板书到黑板上后,孩子们洞悉了我的意图,一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毕竟,能让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更合适的人物、地点、环境,肯定比固定的模式要好。那好吧,就随学生的愿,我请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人物、地点、环境,来创编一个小小说。于是,四个小脑袋凑到了一起,教室里也随之沸腾起来,每个小组成员都纷纷发表自己看法,更有甚者已经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边说边演起来了。流连期间,你都不愿意去打断孩子们的创造,你会觉得自己这时候真的就只能当一个旁观者,就静静地看着孩子们的表演。但放出去的风筝终归是要收回来的,于是,到了全班交流的时间,这时的教室和刚才的沸腾场面比起来,安静了许多,举手的人不是特别多,那还是请一个小组代表来讲讲的他们的故事吧,请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故事创编怎么样,好,好在哪儿,如果有问题,问题在哪儿。
请上来的同学,有些羞涩地把他们组创编的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按照要求选择了黑板上任务、环境、地点,有故事情节,能突出男主人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那问题有没有呢?有,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都发现了。另外一组的一个男生站起来,提出自己的质疑:两个失散多年的兄妹,怎么就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能知道两个人是兄妹呢?这个故事环境设计不合理。旁边的孩子都纷纷点头,我顺势引导:那在这个故事中,如果想让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妹相认,得有一个什么样的环节设置,让这个过程变得合情合理?孩子们陷入了深思,毕竟他们的经历有限,这样的环节设置还是挺考验人的。于是,我提出,如果丢的妹妹手上或者其他易被看到的身体部位有明显的特殊胎记的话,是不是就可以让这对失散多年的兄妹就有了偶遇后相认的可能性。大家对我的这个建议,很是赞同。
又请了一组的同学上来进行故事讲述,同样进行了点评。我问大家创编小说难不难,大家都喊着,不难。那好,我就提高一下难度吧。我把下课时做好的签拿了出来,告诉大家,如果让你从这三把签里,随便各抽一个出来,然后再凑在一起创编一个故事,你敢么?大家都摇晃着脑袋,表示那是不可能的,听到一个男同学说,如果抽到长征路上,一个乞讨的老妇人和开宝马的男人,那该怎么编这个故事啊,那是万万编不出来的。我笑了,我告诉孩子们,那陈老师来试试吧,大家可高兴了,他们最喜欢看老师“表演”,可能他们更期待老师“出洋相”!
我从时间里抽出了“倾盆大雨的下午”,从人物里抽出了“一个乞讨的老妇人和开宝马的男人”,当我把这两条念出来时,大家都紧张地期待着我抽地点,我想他们真的特别希望我能抽到“长征路上”,他们特别希望听听陈老师该如何创编这样三张签凑在一起发生的故事。哎,人算不如天算啊,陈老师抽到的是“外校601班”,教室里还真发出一些叹息,不过也有几个调皮家伙在嘀咕:看我们陈老师怎么编!
哈哈,这可难不倒陈老师,编故事,是我的强项。果然,几乎是不用思考,我脱口就创编出了一个开着宝马车的男人,在倾盆大雨的下午,对路边那个乞讨妇人的不理不睬,来反衬出他那个在外校601班教室学习的女儿,在离开教室,在上车的途中对雨中乞讨妇人的关爱的优秀品质。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老师讲完了,教室里也响起了掌声!
我最拿手的“忽悠大法”这时候也开始发力了:“这有什么难的,这样的抽签才刺激,这就是考验大家创作故事水平的最好办法,我呀,还给大家一个晚上的时间回家创编,不需要和陈老师这样,一抽签就说!有没有人也想来试试!”
哈哈……中计了,教室里的那个小手哟,举得和小树林一般!那好吧,排队抽签,然后,回家绞尽脑汁创编你人生中的第一篇小小说吧![/P][P] 2019-10-2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