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年到了腊月,母亲都会在家里把绿豆和大米泡上大半桶,然后拎到豆腐坊里榨成豆米浆。然后回家把那大大的柴火灶烧起来,等锅烧热了,就用大汤勺舀上一勺,沿着锅沿一溜儿圈倒下,白色的豆米浆就会成一个漂亮的圆形挂在锅里,很快豆米浆凝固,继而旁边起卷,母亲就会把一双手蘸点水,各捏一点豆折的边,只见一面白色腾空而起,很快飞落在大大的竹簸箕上,再看看,母亲已经又把一勺豆米浆均匀地挂在了锅里。而那块圆圆的豆折皮还冒着热气。而父亲则不再烧火,因为灶里已经填上了大木棍子,可以烧好一阵子了!父亲会把凉下来的豆折卷起来,用刀切成丝,均匀地铺在另一个大的簸箕上,等一个簸箕铺满豆折丝,父亲就会搬起簸箕,举过头顶,爬上木楼梯,放在家里的过道平顶上。就这样,母亲烙豆折皮,父亲卷切晒,两人时不时会讨论哪块豆折皮烙得好,哪块烙厚了,哪块破了。于是啊,那也成了我记忆里家的模样。
后来啊,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不再烙豆折了,到了过年,想吃了,就去集市上买上一袋干豆折,切上腊肉,煎两个鸡蛋,放水煮上一把,虽然还是很香,但总是觉得没有小时候母亲亲手烙的好吃!母亲告诉我,那是因为商家舍不得当绿豆,所以只有米的味道,所以豆折成白色。好吧,我想念的是绿色的豆折!
再后来哟,自己长大了,去了咸宁,远离了家乡,也就慢慢淡忘了原以为是我们新洲人才有的特产!直到有一天,在幼儿园的附近,有那么一家店打出了专卖豆折的招牌,而先生告诉我,他父亲最爱吃豆折,于是在咸宁又一次和豆折续上了缘分!
依旧保持的是儿时的做法,腊肉煎上几片,然后煎上两个泡鸡蛋,煮好时再加上几片菜叶,黄白绿红的搭配甚是漂亮!而继续了父辈喜好的先生,每每这个时候都能干上一大海碗!而我最大的快乐,就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海吃我做的美食!
那日刷抖音,无意间刷到一个说着新洲话的妇女在做豆折,才发现如果我想做豆折,其实不是很难!就在心里想,等到放假,我也要试试!
家里的存货不少,绿豆一碗,大米一碗,黄豆一把,周五的晚上泡上,周六赖了一会儿床,想到那一大碗泡着豆啊米啊,就爬了起来。把破壁机准备好,倒进去,加水,调到榨果汁模式,来上两回,于是白白的豆米浆就做好了。接下来把电饼铛预热,舀上两小勺豆米浆,把电饼铛前后荡荡,让豆米浆铺匀整个锅面,再打上两分钟,于是带着青绿色的豆折皮就热腾腾出锅了!真好啊,我也做出了人生中第一片豆折皮!
不想炒着,趁着热度,抹上爱吃的辣酱,隔上一几筷子炒好的大头菜,然后叠成漂亮的方块,咬上一口满满的豆香!中午,拎了三片去朋友家混饭吃,我切片,用油小心翼翼地煎着,朋友麻利地把大蒜叶洗好切好,等豆折煎好,放进绿色大蒜叶,加上点盐,淋点生抽,再用筷子拌两下,一盘香喷喷的清炒豆折就出锅了!
早晨,我发了一个朋友圈,说最好的治愈良方就是自制美食!其实,真的,在我这个地道吃货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自己做出一份美食更能让我找到存在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