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今天喝彩 相对与美国大片《后天》而言,我更愿意感受“今天”。 为今天努力吧/因为这是最真实的存在/这短暂的行程/包含了你存在的真理及现实的一切/——生长的喜悦,行动的成果,成功的荣耀/昨日只是一场梦/明日虚幻不实/努力为今日而活/将所有的昨日转换成幸福的梦/将所以的明日幻化成希望/所以 ,张开双臂,迎接今日/向每一个黎明欢呼! 这是印度戏剧作家卡尔达沙的诗篇《给黎明的招呼》。很多人一样,我不知“只求今天的面包”,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身为医院实习生的我,面临着毕业就业的问题,脑海盘旋着该选择何种诊疗项目,毕业后到何处去较好,是否该考研,要如何创业,生活怎么过、、、、、、等等。偶然看到汤玛斯*卡莱尔所说:“不要去瞻望那些遥远而模糊的事,做你身边的事得了。”这句话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美国的一位博士曾以基督徒常用的一句祈祷词来勉励耶鲁大学学生:“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祷告只有祈祷“今日”的食物,并未抱怨昨天的老面包,更没有祈求说:“我的神啊,生产粮食的地区遭灾了——这么一来,‘明年’秋天要怎么做面包呢?神哪!我明天能否吃上面包呢?” 更明确地说,这个祷告是教我们只求今天的面包,今天的面包才是唯一能吃的面包。很久以前一位哲人说出了贯通古今,历经九世纪仍被引用的哲语:“关闭昨日及未来的铁门,好好活在今日的房间里。” 人性最大的错误在于只会憧憬地平线那端神奇的玫瑰花园,却不知道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家窗外正盛开着的玫瑰花。人生的旅途是多么的奇妙!小孩们成天说:“如果我长大的话、、、、、、”一旦长成大孩子时又会说:“如果结婚之后、、、、、、”但结婚之后,想法又突然为之一变,变成:“如果退休之后、、、、、”一旦退休,脑中又浮现昔日生活的光景:“这种日子冷冰冰的,为什么会厌弃过去那美好的一切、、、、、、”于是,又憧憬过去的生活。然而太迟了,逝去的一切是再也回不来了。但丁说得好:“切记,所谓今天是不会重来的。”人生犹如白驹过隙,“今日”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有价值的东西。 许多人或许觉得《圣经》所说“不要为明天担忧”是难以实行的,他们说:“我们不能不打算明天的事。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不得不办保险,亦不能不为老年存钱,不得不为出人头地努力,不得不有所准备。”然而,我们是应该为明天而细心计划,但是没有余暇去担心。指挥美国海军的俄尼斯*金,曾说:“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武器及装备,然后用于我认为最高明的作战任务中,仅仅为了这一点,就必须竭尽全力。”他又说,“如果船舰被击沉,便不能挽回,我宁可把时间用在有希望的事上,而不愿在无益的追悔上浪费光阴。” 无论是战时或和平时代,积极与消极的分野就在这里。积极性的思考,能够看透因果关系,而往前迈进,消极性的观念,则会陷入紧张及神经衰弱。法国哲学家蒙田说:“我的一天充满灾难,然而是大部分并未真正发生,而是莫名的焦虑幻想使我困惑与茫然。”有一种惊人的事实,显示了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错误。美国半数医院的病床被精神病患者所占据。他们是因为无法负荷过去及未来的重担而垮下来的。医生对来就诊的精神病患者说:“你把人生想成一个沙漏,在沙漏上方,有无数的沙子。这些沙子慢慢地,以一定的速度通过中央狭窄的部分漏到下方,没有人能使所有的沙粒一次通过中央瓶颈,只要静静地让这些沙子一粒一粒通过便行了。不管是你,是我,或是其他的人,都跟这只沙漏一样。在一天之始,即使是有堆积如山等待处理的工作,但我们一次仍只能做一件事,就像沙漏的沙一般,只能慢慢地,以一定的速度漏下一般,否则身心早晚是要完蛋的。”对于聪明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人生。史蒂芬生也说:“任何人都有能力承担一天的压力,不论这一天有多忙,多累,都可以熬得过去的。在太阳西下之前,不论谁都可以快快乐乐地坚强地、亲切地、真诚地活下去。这就是人生。” “现在”这一瞬间,是一个特别的位置——消逝的过去与无限未来的分界点上。你无法在分界点之外生存,无论是悠长的过去,或是无尽的未来 ,即使只是一瞬间,你也无法逃离其中。因此你要认真的过活,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到就寝之间你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今天是特别的一天,今日就让我们尽情欢乐吧!早晨起床时你决心好好把握今天了吗?愿以此句与大家共勉:“But today well lived makes every yesterday a dream of happiness,and every tomorrow a vision of hope.”(只有今天好好地生活,昨天才会变成幸福的回忆,明天才会成为希望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