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端午往事[B][/B][/ALIGN][ALIGN=left] 又到端午节了,又到了粽子香飘的日子。印象中小时候除了春节,最隆重最喜欢的传统节日要数过端阳了。因端午节有许多好吃的东西,还因端午节在芒种的前后,各种动植物生长进入最旺盛时期,到处绿油油的一派盎然生机,田间地头也是秧苗嫩绿,草长莺飞,可以穿着喜欢的花裙子在田野中乱跑了。“ 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 ” 的诗句,描绘的就是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在那个物资相对贫乏的年月中,端阳节可是有很多好吃的食物了,粽子、咸鸭蛋、米酒还有李子。对那时的景致与食物至今还是流连的。[/ALIGN][ALIGN=left] 小时候在乡下过端午节母亲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各人缝制一个小香袋,每人颈上端阳节一大早起来都戴上,说是驱虫避邪。手捧香包有一股清香四溢扑鼻,也是在经历岁月沧桑之后,体会到母亲当年的良苦爱心——老人家在清贫时光,仍然追求芬芳优美的生活情趣。父亲还会天没亮就起来去水井中挑水,母亲用那水加上菖蒲、艾草、金银花叶子和一些去虫不长痱子的中药煮水给我们兄妹们洗澡,说是用了这端午日最早的含有露水的井水与各种中药一起煎水洗了会身体好,虫不侵病不入。呵呵,小时候的我就信了。端午一早,父母会把家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房子的内外洒上一层白石灰驱虫,在每个屋子里点上蚊香,小时候觉得那绿绿的蚊香好清香很好闻,会坐在蚊香边看着烟雾舍不得走开,比现在的各种呛人的蚊香驱蚊都要强。端午节母亲大清早就起来忙碌了,叫唤我们兄妹几个起床,平时都爱睡懒觉的我们今天都起来得好早,帮母亲用苇叶包粽子,小时候的我总是不会包粽子,不是不会系那缠绕的丝线,就是不会包绕粽叶而将米洒了一地,常被姐骂“帮倒忙”,母亲也不恼,只说慢慢学,多包就会了。没一会儿工夫,包好的粽子堆满了簸箕,母亲就忙着蒸了。随着火势加大粽子的清香迷漫了满屋,好诱人馋得我围着锅灶转。母亲还要忙着发馒头、煮咸鸭蛋、煮自家做的醇美香甜的米酒。“快帮爸爸摘李子去”,菜园里的李树又大又茂盛,成熟了的李子青中泛红,掩映在翠绿的枝叶下如同一簇一簇莹亮的宝石美煞了!实在让人眼馋,二哥最会爬树了,每一次都是他最先爬上树,我在下面帮他看"二哥,右边,右边的李子又红又大。上面,你头上面那一串都好大,快摘!二哥把袋子扔给我",哦,好象是昨天我还是那个站在树下要吃李子的小女孩,现在想来都在流口水。那种纯正的未经过加工漂白的味道根植于骨髓中,深深的眷恋着,长大后一直想要去寻找小时候那样的米酒与馒头却怎么也无法找到,还有那酸中带甜的李子,小时候的觉得那是最好吃的水果了,只能留在记忆中,随着岁月去遥想。端午那天各家都在大门上插菖蒲与艾草自是不必说的。“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印象中那时的天气好象不是那么热,过了端午节,在乡下我们才会穿各种美丽的花裙子了。端阳那天母亲会给我们姐妹们穿上裙子,那可是我们最高兴的事了,有新裙子穿,绚烂的夏天来了。如今过端午节我除了给女儿讲讲屈原,不知还能给她的童年印记中留下点什么?[/ALIGN][ALIGN=left] 物质与食品都极度丰富的今日,人们似乎什么都可以买回来,可是却买不回那浓浓的亲情、深深的眷恋和一家人团结协作乐融融的氛围以及对优良传统习俗的沿袭与继承。随着物质化进程人们已摒弃了生活中原有的许多简单的情趣与美好。[/ALIGN][ALIGN=left][/AL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