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一直想为你写点什么,红楼。[/BGCOLOR][/COLOR][/FACE]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要说红楼,最有名的是一本《红楼梦》,后来有北大的红楼,后来又有厦门的红楼。[/BGCOLOR][/COLOR][/FACE]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你没有它们的名气,我也不想为你攀附贵亲戚,我叫你红楼,是因为红楼就是你的名字,大家都这么叫你。而你之所以叫红楼,就是因为你被涂抹着红色的涂料,从你诞生的那天起就是这样,晒白了,后人就又给你涂一层。[/BGCOLOR][/COLOR][/FACE]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要说你的位置,还真的很难说清楚。你所在的那个地方原来那里叫咸宁高中,后来叫咸宁地区师范学校,后来又叫过武师咸宁分院、咸宁师专,现在是咸宁学院的一个校区,一般人叫咸安校区,我觉得不妥,如果要用地方命名的话,和另一个校区对应,应该是永安校区,不过我宁愿叫凤凰校区,因为那里原本是凤凰山下,后来山没有了,因为栽了许多桂花树,金秋八月,桂香醉人,所以叫桂园,所以,我还是叫你桂园的红楼吧?现在虽然人们把学校的三个校区统称为桂园[/BGCOLOR][/COLOR][/FACE]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其实,我早就想写你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写,是因为我怕写不好你,怕伤害了你。你是睿智的贤哲,我只有敬仰,在你身上积淀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传统,我怕自己的浅薄无法领略你的深邃;你是圣洁的处女,我只有暗恋,有太多的人爱恋着你,卫护着你,我怕自己的宠爱反而玷污来你的尊严,伤害了爱你的人们。[/BGCOLOR][/COLOR][/FACE]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可是,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要把对你的敬仰,和你的爱恋说出来,对着你说出来。因为,我怕现在不说,以后会自责,后悔。[/BGCOLOR][/COLOR][/FACE]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在做学校的一本画册的时候,在追溯学校历史的时候,我希望能找到一个能代表学校70年沧桑的意象,我不假思索地想到了你,想到了你自身沧桑的历史,想到你所承载的一代代凤凰山人的期待和他们对你的爱。除了你,还有谁能代表这一切?于是,满怀敬爱,我在那里郑重地、庄严地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BGCOLOR][/COLOR][/FACE][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在咸安校区,有一栋建于1954年的红楼,虽然她不如学校的历史长久,但是53年来,却见证了咸宁学院从一所高中、中师到大专到本科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从一所不到1000人的从事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到一所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科性地方高等院校,培养高级人才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30年本科教学的所有巨变和每个细节。
与此同时,当年文化部6000文人下向阳湖前这里还是他们的停留地,他们的子女在这里上学,他们也过来探望子女。
——在红楼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精神。现在,当你置身其中,或者从它旁边走过,注视着它,你就会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就会引发无限的感慨,激发出无穷的力量。事实上,许多学生都被它迷住,为它做文……[/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鉴于一般人叫咸安校区,鉴于画册的公开性,我只好也说咸安校区。在做这段文字时,我想了许多。想到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伫立在你面前,回想当初创业的艰难,眼神里满是感慨;想到了许多年轻学子在他们的文字里描写你,言辞间充满敬意。我想到了曾经有名中文系01级学生,专门为你写的那篇《前世回眸五百回》。那天,她把文章给我,我当时就深深被触动,有一种被宗教洗礼的感觉。也许,在她的心目中,红楼就是她的宗教?那时,我真的想说点什么,可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说。于是我发了这篇文章,并配上了你的照片。后来,我又收到了两篇专门写你的文章,不过她们都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曾经在你的怀抱里,后来要告别你去新的现代化的大楼上课了,情不自禁写下了感怀的文字。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我也已经情不自禁了。于是,我再次编发了这两篇文章,而且配上了你的照片,并写下来这样一段文字(同样地,我也只能写咸安校区,虽然我想叫你凤凰校区):[/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在咸安校区,有一座被称为红楼的教学楼。楼建于1954年,至今已经有51年的历史了。它古朴而宁静地掩映在绿荫里。50多年来,一批批学子走进来,在这里勤奋耕读,然后走出去,在社会大舞台展示桂园人的精神和才识,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今年9月,随着外语楼的落成,曾经在这里学习的一批外国语学院的学生告别了红楼,走进了现代化的大厦。可在他们心目中,红楼却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留恋。其实,在这时,红楼已经成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那就是桂园人艰苦朴素、勤奋耕读、自强不息的精神。也许有一天红楼会被拆掉,但不会倒塌的是这种精神,它已经溶入了桂园人的骨髓,代代相传。
——永远的红楼![/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是啊,在红楼注视着记录着学校历史的同时,也传承着学校的传统,传递着一代代凤凰山人的追求和梦想。与此同时,他们也敬爱着你,感激着你,从你的怀抱走出去,然后在梦里牵挂你,又回来景仰你。有一年,离开学校5年的郑子语在一天晚上回来了,特意去看了你,并写下了一段文字。也许,正是因为你的象征意义,因为你在凤凰山人心中的地位,在学校50多年的发展中,你一直保留了下来,而且在不断修缮,在发挥着你作为教室的作用。
虽然我和这些学生一样,对曾经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知之不多,也不如你见证了学校50多年的发展,但是,凭你一直矗立在那里,凭你的形象,凭我们对你有限的了解,就足以让我们敬仰,让我们崇拜,让我们内心颤动。
对于我,其实你也是有着特别的意义的。虽然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也不希望自己做一名老师。可是,我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在你的一个教室里,就是你,让我完成了一名大学生向一名老师的进化,——这就足够了,至于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其间感受的酸楚,不是你的过错。所以,我怀念你,感谢你!
就在我写下“永远的红楼”后不久,也就是在我编那本画册的时候,学校在传说着一件事:也许,凤凰校区将会被出售,至少,那里将不再是学校的一个校区,那里的学生都要搬到新的校区里。我突然心里一凉:没有了红楼的学校,就没有了悠久历史的印记,没有了浓郁文化的传承,那将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那时候,我们眼睁睁看着,红楼已经不属于我们来,我们的红楼和我们无关了,我们将是怎样地心痛?而你呢?也只能看着身旁的玉兰和桂树,瞧着身上的爬墙虎,远处却不见了一代代伴随着你,记念着你的凤凰山人,你是否也会一阵悲凉,是否会失落,会伤心流泪?也许,还有能可悲的结局,你会被拆毁,呢将不复存在。那时候,看着已经没有了红楼的那片土地,看着那面目全非的情景,我们将是怎样伤心欲绝?那时候,我们拿什么来怀念我们曾经的岁月,寄托我们曾经的梦想?而你,看着自己被肢解,被毁灭,变成残砖碎瓦,你又将怎样地痛苦不堪?于是,你死了,我们的心也死了。再也没有红楼了,永远的红楼永远消失了,变成永远的惆怅、永远的空虚、永远的叹息了!
——而这,正是我强烈地想写你的原因,说出我对你的敬仰,对你的爱恋。我怕到时候,你真的不属于我们来,甚至被毁灭了,我会只有悲痛而没有了言辞。
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查阅了最近4年的校报,在网络版上,包括我前面提到的那3篇专门给你的文章,和一篇涉及到你的文章,我查出了一共有7篇文章写你,或者提到你。我认真地看了这些文章,再一次被感动,被震撼。他们对你的感情真挚而深厚,我能感受红楼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和红楼对他们的影响力。这就是文化的底蕴,这就是历史的份量,这就是校园精神!于是,感动和震撼之余,我感到欣喜,因为我知道红楼已经化作了精灵,潜入了他们的血脉,植入了他们的灵魂。这就是红楼的力量,也是红楼存在的价值。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有红楼,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红楼精神,尽力保留我们心中的这片文化的沃土和精神的圣地。而红楼,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你也应该感到欣慰吧?
我很想把专门写红楼的那几篇文章或者其中涉及到红楼的那几篇文章的相关段落附在这里,让读者和我一起来感受。我想,它们的作者应该不会反对我这样做吧?我先在这里感谢他们了!现在,让我们洗净双手,沏杯香茗,屏住呼吸,阅读这些文字,这些从内心流出的甘泉般的文字吧……
[FACE=楷体_GB2312]也许,我的学友们,我们穿梭在不同的空间中;也许,脚下没有共同走过的石子小路;也许,没有那片一起徜徉的青春绿洲,但至少还有红楼、塔山曾与我们相伴,绿色长廊种着我们青春的梦想,还有我们身上都沾着桂花的馨香。人生的记忆,就在一片蔚蓝的天空下展开它的翅膀,飞到情深之处,飞到梦醒时分,飞到摇曳的情感的风铃近旁。[/FACE]
[FACE=新宋体]——《相约十年后重回母校》(中文系01级黄助华,2003年12月)[/FACE] [/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文化赋予一个民族以凝重的色彩。一个民族一旦摒弃了它薪火相传的文化,它就向迷途走去,就不能不苍白,不能不单薄。我想一所大学也应如此。当人们满怀伤感地提起西南联大,就不会不想起汪曾祺笔下流淌的那种淡淡的哀伤;当人们说到老北大,就不能不自然地想起那些古朴破旧的建筑以及它们所孕育的壮怀激烈,悲欢离合。因为文化的诱惑,因为大学扑面而来的清新,我也开始用搜寻的眼光,寻找我的草长莺飞了。
…………
这是学校最古老的建筑,人们都叫它红楼。当我第一次冒冒失失地闯进它时,它就已经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似乎与寻寻觅觅中的我不期而遇,最后撞个满怀。它的阴仄仄的楼梯长满了历史的青苔,它的昏暗的墙壁爬满了爬山虎的耳朵,它的灰扑扑的地板踩上去会发出一种苍老的呻吟,它那渗透了沧桑感的瓦楞似乎诉说着永恒。它终年是潮湿的、阴暗的,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孤独地守望着一个人的天荒地老。我们没法触摸历史的脉博,但我们完全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呼吸。同样对于一所建筑也是如此。红楼不是一个滋生温情与浪漫的地方,而是一个给你安宁和归宿感的所在。我曾经整天整天地坐在那里。抬起头时,斜阳正一点一点地漏进来,我知道是到了傍晚;再抬头时,一轮清冷的月已挂在窗前,我知道又到了夜晚。冬天的红楼是冰冷的,没有阳光,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春天,它又慵懒起来,好像不曾睡醒。雨天里,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红楼也在低低地呜咽着,地板似乎可以踩出水来;落叶的季节,外面纷纷扬扬地飘着树叶,坐在红楼里,你也会发现满地都是金黄的叶子。也许我像一直沉睡在梦里,其实我从来就不曾再醒过。我相信我前世回眸五百回,是为了今生与它邂逅一段情缘。
红楼是我的故事开始的地方。三年前,当我第一次走进它时,我知道是进了大学;三年前,当老教授第一次在讲台前讲起文学的时候,我知道从此以后它将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年前,当我在每一个夕阳如血的黄昏与红楼为伴时,我知道我的生活将以苍凉为底色;三年前,当我在每一个沉寂的暗夜与自己进行交流的时候,我知道一种叫做忧伤的东西已不知不觉地植根在我心中。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的生活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而极其热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而在这样的动力下生活注定是孤独,无尽的近于绝望的孤独。时光匆匆,再回首时,已恍如隔世,我的心境已变得苍老。似水流年,一转眼间,已是大三的秋了。三年后,当我在红楼的每个角落搜寻往昔的回忆,却发现每一处都写满了落寞。三年前的我与三年后的我,到底哪一个才是我自己?我追问红楼,红楼无语。一种庄生梦蝶的悲哀在我胸中漫溢,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这个下午,因为不能分辨,而成为生命中一种无法解释的悲伤。
走出红楼时,天空特别澄净,空气中不时飘动着暗香。静体造物者的安排,处处都有深意。我禁不住要微笑,并且感激和恍然大悟。
只要一点点哀愁,许多的美丽。[/FACE]
[FACE=新宋体]——《前世回眸五百回》(中文系01级陈桃霞,2004年3月)[/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每年秋天,红楼四周的那一树树桂花,香远溢清,开落自趣,现在仍然吸引白发的先生和漂亮的女生吗?[/FACE]
[FACE=新宋体]——《五年》(云南 郑永军,2004年4月)[/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 大一每天的晚自习曾一度使我们的生活愁云惨淡,从新区到红楼的那段路漫长得像那日子一样望不到尽头。
周末经常是租本小说,在红楼一呆就是一整天,偶尔也写点无关痛痒的东西。
那座曾经象征着桂园的红楼如今已尘埃满面,而它周围的树木已郁郁葱葱。有时走进它,发现百来人的教室往往只有廖廖几人,显得异常空旷, 深感自习室抢座成风的我,顿觉教室里冷冷的灯光,仿佛也脉脉含情了。其实时间真的像流水,我捕捉不到开始与终结,像新区林荫道上的树木,它们成长的历程来得无法回避又了无痕迹,像父亲头上的白头悄无声息地蔓延。三年前,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红楼,那时我还只是个孩子,三年后的红楼,教室依旧空空荡荡,一如往昔,但周遭的学弟学妹却又如此年轻得陌生。[/FACE]
[FACE=新宋体]——《大学的天空》(中文系01级陈桃霞,2004年5月)[/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大一初见红楼时,望着这栋矮小破旧的教学楼,想到以后将要在这里学习、上课,先前对大学生活的满心期待都化作了失望。才两层楼的房子,窗户上稀稀拉拉地嵌着几块玻璃。冬天,冷风刮进来,坐在里面肯定会冻得直罗嗦;夏天,阳光射下来又会让我们挥汗如雨。房子周围,长满了各种各样四季常青的植物,爬山虎的藤甚至直接伸到了教室里。更令人失望的是,只有很少的教室才有多媒体,这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说,是相当不方便的。
尽管当初是满肚子的不情不愿,但慢慢地还是习惯了在红楼里的学习,才发现红楼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春天,坐在里面可以听到鸟的鸣叫,抬头便可看到苍翠欲滴的树叶,闻到花的清香;秋天,更能感受到那份梧桐落尽的苍凉意境。每每看到老师们在台上旁征博引不知疲倦地讲课时,心中总是被那份感激之情填得满满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应该可以用来形容红楼里的这些老师了吧!三尺讲台,授人知识,一生清贫,两袖清风。这该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夜晚,破败的红楼里依然会灯火通明。悄悄地向里面望一眼,灯火下映现的是那一个个刻苦学习的身影,一双双充满着求知欲望的眼睛。这个时候,你走路都会变得特别小心。你担心自己的脚步声会打扰到他们,破坏那份宁静,和谐的学习气氛。红楼,见证了我们曾经的青春无悔。
在众多高耸的新教学楼中,红楼无疑是最差的。既不豪华也不美观。但是它的自己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在里面上过课的同学。看着红楼墙壁上刻着的那些毛主席语录,(估计是“文革”的留下的吧!)我们会觉得这座房子被深深地烙上了那个时代的痕迹。它像一位老人,有着丰富的内涵,却宁静而不张扬,以其博大的胸怀迎接着每一位来自远方的学子,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红楼的那份亲切、安详,只有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才会体会得到。
抬头看着天空,已是夕阳西下。此时的红楼正被夕阳的余辉笼罩着。红砖青瓦,让人看着那么舒服。周围伴随它的,依然是那碧绿苍翠的爬山虎。心里突然生出一种美好的感觉:红楼的明天依然灿烂![/FACE]
[FACE=新宋体]——《感怀红楼》(英语系03级龚雪,2005年10月)[/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还是在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初次见到了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红楼。她的身上满是爬山虎,并任由它们在身上伸展舒张。就这样,我看到了红楼朴实却又脱俗无比的气质。
走进红楼,一种复古的情怀油然而生。楼梯与地板都是木制的,刷上的红漆因为岁月的侵蚀而变得斑驳起来。走在里面,只觉得人变得丰富可爱了起来,仿佛在时光隧道里与以前的访客进行精神交流,于是更明白学习的意义与职责所在。由此我不可救药地对她产生依恋之情。
红楼有一排大树遮荫,大概在一天之中任何时刻都可以看到树下有人在看书学习吧。尤其在清晨的阳光洒下来时,更有琅琅的晨读声与红楼作伴,为红楼的安静暂增添一点活泼的气息。在前面便是一条垂满了绿色长藤的长廊,长廊的地面会有星星点点的阳光;营造出一份宁静而又与自然和谐的氛围。我在有一段时间总爱坐在长廊的石头凳上看书。那一份安静着实让人愿意沉醉其中,不舍得离开。长廊的旁边是一个草坪。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每个星期二的晚上都会早早守在那里等着“英语角”的开始。在那里,我们无所顾忌,在错误中进步。红楼,便在我们身后见证着一切。
现在,我们上课的地点已经大多都在新建的教学楼里。那里面的设备更为完备,环境也更为宽敞舒适。但是每每走过草坪旁的小道,路过红楼时,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们正是在这朴实而又安静的红楼里度过两年学习生活。红楼,依然是美丽而又矜持的。[/FACE]
[FACE=新宋体]——《红楼——永恒的记忆》(英语系03级颜雪琴,2005年10月)[/FACE][/BGCOLOR][/COLOR][/FACE][/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FACE=楷体_GB2312]从觉得毕业的遥遥无期,到来不及留恋就要离开,我们就像是即将远行的游子,对母亲有着太多的依恋:古老的红楼犹如一个走过滚滚红尘历经沧桑的老者,成熟而凝重,静静地守望着这方热土;而那一幢幢新建的教学楼雄伟而气派,就宛如一个个生龙活虎、朝气蓬勃发青着,让人不得不感叹“后生可畏”。还有那热闹而拥挤的食堂,永远潮湿的开水房……这一切的一切滋养了我们的大学生活。[/FACE]
[FACE=新宋体]——《这一季,我们毕业》(中文系02级肖芬,2006年5月)[/FACE][/BGCOLOR][/COLOR][/FA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