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晨风暮雨
心无涯
社区休闲馆
娱乐杂志
查看帖子
主题:
[转帖]看《天下无贼》中的人性、狼性...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若冰
2005-02-05 18:24:50
阅读:1299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门派
职务
总版主
声望
+79
魅力
243
金币
121
经验
194978
文章
7343
注册
2004-04-09
LeadBBS官方论坛
[转帖]看《天下无贼》中的人性、狼性与母性
在人与狼之间
有关人性的争论,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已存在很久了,之所以说
不清就在于人性的复杂。人之为狼与人之为人都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两种品性会相互地转换。说到底,人其实只有两种,一是有人味的狼,一是有狼味的人,虽然这两种人都徘徊在人与狼之间,但前一种人骨子里就是狼,而后一种人骨子里则是人,如此也就好区分《天下无贼》中的两伙贼了。
但故事偏偏理想化地塑造出了在现实中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第三类人———一个只有羊性的人。人是天生要保护羊的,而狼是天生要伤害羊的,于是才有这样一场人狼的大决战。影片中,人性的复苏起源于一个新的生命和人们对新的生命所寄予的希望与期待,新生成了这对义贼灵魂获得救赎的希望,没有希望人是无法显示其人性的光芒的,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人可以为了希望付出多大的勇气和努力。真正善良的人是“未开化的野蛮人”,我们承认,这个命题在人类发展的某个阶段也许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有能力把自己渺小的生命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域内去分析问题,就会发现善意会最终主宰人类。这也就是希望给人性的启迪。
新的生命、新的时刻都是人希望的开始,在这新春来临的特别时刻,我们送给读者一个关于《天下无贼》的人性探讨,其实也是想送给读者一个希望天下无贼的理由。
———编者
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人人都是“贼”、人人都是“狼”的局面,你做一个傻根的话,不但是一种懵懂,而且还是一种不人道。
“我们都是狼”
———人狼的角度看《天下无贼》的人狼大战
刘晗
我花了一个孤独的晚上,看了这部喜剧大师拍的悲剧。
打工仔傻根压根不相信这世界上有贼的存在,在老乡们送他上火车的时候,他颇为不耐烦地一一驳斥,他不相信可以与一群狼和平共处的他,怎么会在人的世界里遭到不公的待遇。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贼,贼只生活在人们的想象力中,或者是人们在欺骗他,或者是人们把别人估计的太坏了。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但我们都知道),两群狼就在一个列车构成的封闭空间里窥视和觊觎着他大声宣扬的六万块。但是本想以盗窃来教育这个“不知江湖险恶”的傻根的“贼”最后却动了善心,以自己的生命来保卫那六万块,不,确切地说,是傻根那“天下无贼”的梦想。我要问的是,这个梦想实质上究竟是什么?那最后为什么一对“鸳鸯”却要始终保卫这个梦想,甚至是把傻根“蒙在鼓里”?仅仅是因为被他的淳朴感动?或者是因为爱情驱使?而其背后又是那一次跪拜佛陀的感化?或是她肚子里即将诞生的小生命的安全所要求的“多积善德”?
为什么叫“傻根”?命名并非是随意的,正如那个扒手团伙的头目叫做“胡黎”(狐狸)一样。为什么说他“傻”?什么是傻?傻显然是相对聪明而言的,而聪明意味着算计,意味着能拐弯抹角而又目的明确,在于心照不宣而又主旨昭彰,在于能洞悉人性而又善于利用。“傻”是什么呢?傻是不明事理、是直率莽撞、是外表与内心不能分离、是不解人性。人性又是什么?“性善”“性恶”之争已逾千年,但现代人都心照不宣的道理是,人即使不是魔鬼,但也绝非天使。现代性的基础,经马基雅维力和霍布斯的充分展示,乃是建立在基于人性卑陋的假设之上,是“lowandbase”的局面,一切高贵的善德已经被打消。宣扬“目的证明手段的正确”的“邪恶导师”的意大利人马基雅维力的经典《君主论》在这个意义上,就不是什么密献给君王的秘笈,而是给大众的教科书了。而英哲霍布斯则更实在地指出,现代社会的建立基础不过是“狼与狼”的状态的产物,正如影片中那些手段多端的“贼”的自称一样。而那个做“天下无贼”的美好梦想的傻根,如果在卢梭看来,就是一个只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幸福的野蛮人了。(《论不平等》)在卢梭看来这种没有意识到与别人争斗,处于同情而与他人交往的野蛮人才是最为幸福的,政治社会无论怎么进行制度设计,也只能是次好。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囚徒困境”:在一个满是“狼”(而不是傻根与之为伍的狼)的世界里,做一个“野蛮人”(或者叫一个“好人”,虽然这么等同不甚厚道)是要被淘汰的。而教育野蛮人认识到人与人本身就是“狼与狼”的状态因而要相互提防,就是现代人的一项任务了,或经过劝说,或吃亏一次。因此,当王薄要以偷傻根的钱来告诉他世界的真相的时候,这其实不能说是不人道,而恰恰是一种人道———在囚徒困境之下,做一个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做好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扒你三层皮都算轻的”。而即使是想行善,也不一定能行善,正如影片展示的,费劲心机和体力周密保护的到头来却是一包被人调包过的冥钞,而那是向“鬼行贿”的工具,在男主角看来,做了一个贼,就已经是个“鬼”了,他已经没有生命了。
想行善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身怀有孕,那个女人为使下辈子不应因果轮回报应的谶语,不因其父母的贼行而受到报应,也就是说,即使是这些以“狼”为其象征的贼其实也是有良心的,也会感到恻隐之心,这是情感上的;从理性计算看,这种因果报应也似乎是有震慑力的,平时可能会对那些报应什么的不以为然,但是到了特殊时期,比如风烛之年或者快当母亲时,就会想,万一有那么一点概率,即使是一星星的可能性,也会让人惊惧万分。即将做妈妈的王丽也会问自己:万一因果报应是真的,那该怎么办?或许是该“为孩子积点德了”,而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男主角也正是在孩子这一点上,最终被感化了。
想行善,但真地能么?电影的海报提出的问题是:“众生皆善良,天下是否太平?”
意愿和能力是两个东西。问题不是说不想行善,而是没有能力(不但是行善,作恶亦然,抢劫IQ卡的打劫犯也是有意愿无能力的典型,无怪乎被胡黎逼视为“没有技术含量”。)总是有那么一些人的意志无法左右的东西阻碍我们。人们想行善,但却不能;人们想去爱,却并非都有爱的能力,正像傻根想献血但是最后却因生理欠缺昏厥过去一样,而那对恋人为之赴汤蹈火的也不过是一堆冥钞而已。因此影片结局的悲剧意味并不是王薄的死,而是他的死没能保住那个“天下无贼”的梦想———傻根的钱包上沾满血迹,脸上有从火车的天窗滴下的血。
其实,现代社会本来就是人人都是“贼”、人人都是“狼”的局面,你做一个傻根的话,不但是一种懵懂,而且还是一种不人道,一方面加重了人们让你知道真相、学会自我保护的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如果善良的人们不想让你知道真相、想保护你“天下无贼”的美梦,其代价也是惨重的,甚至是杀身之祸,并且即使为之努力,也并非有能力实现。虽然说出这些道道来,我总是不能释然。
“真希望他能够永远这样一直睡下去,不要醒过来,这样他就不会对这个世界感到失望”。
“天下无贼”的守护神
———从人的角度看《天下无贼》的人性回归
杨祎清
一个讲得好的故事如同一个精彩的读本,会引发受众的“遐想”,《天下无贼》就是这样一个引人遐想的故事。
在刘晗师弟的现代性叙事框架下,关注点集中于对“未开化的野蛮人”的教育,而我则感兴趣于那两个“好贼”的行动逻辑:他们为什么要拼死保护傻根的六万块钱?电影借便衣警察的口为观众问出了这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一路上护着傻根?”王丽回答“我怀孕了,怕遭报应,想做善事积点德。”这是一个似乎说得过去但又不能令人满意的答案,为了给还不具备“人”的物理形状的“孩子”积德,用得着在现世如此“赴汤蹈火”吗?因此,在我看来,这是影片的悬念,也是解读故事的一个密码。
依照一般的逻辑,王丽的行为是极不理性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王丽给王薄发短信,问:“我是不是也很傻?”王薄回答“你比傻根还傻。”这是一句玩话,但又是一句真话。傻根是真正的懵懂,世界在他心目中是一张洁净无瑕的白纸,而王丽则完全不同,她了解真实的世界,也了解身处的群贼环伺的恶境,王薄无数次以嘲讽的形式提醒她:你不是圣人、不是菩萨、也算不上“身怀高艺”!但她仍执意要去实现“天下无贼”。用一句时下的行话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反思性”的决定。因而,王丽是真“傻”,因为她用理性作出了一个极不理性的决定。
王丽的理由是,她一见到傻根就喜欢“这孩子”,他是她所遇到的惟一对人不设防的人,所以她要“圆他一个梦想”。她很清楚,这个“梦想”是傻根的真实世界,因此,偷了那六万块钱“就等于杀了他这个人”,因为那将击碎他的世界。
如同王丽反复强调的———“这孩子”,傻根在她眼里就是一个“孩子”。只有孩子的世界才是洁净无瑕的。傻根的“傻”在于他从年龄上是个成年人,但他的内心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孩子,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般对世界的丑陋完全无知。所以他善良、同情、不设防。实际上,也没有防护能力。因此,王丽要守护傻根“天下无贼”的梦想,实际是在守护一个孩子的世界。临近片尾时,傻根躺在包厢里,王丽守在他身边所说的话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他能够一直睡下去,不要发现醒来的世界令人失望。这是在守护一个孩子不要失落他心目中洁净美好的世界。
这让我有了另一种联想。
故事的缘起其实是一个在孕育中的孩子。王丽在去往西藏的途中发现自己怀孕了,事情因而起了变化。为了给孩子一个清白的身份和清白的生活,她决定“金盆洗手”。孩子是一个新生,而为了这个新生,她自己首先要经历一次新生。按照电影的台词,做“贼”就是做了鬼,就是没有“人”的生命了,因而对于王丽而言,新生意味着要从“鬼”的世界和做“鬼”的生活中救赎自身。她与王薄的第一次分手就是标志着她与做“鬼”的生活的决裂,由此踏上“新生”之途。
王丽遇到傻根就是在这途中。傻根单纯的笑容向她展示了一种善良、清白、洁净的可能,而傻根又是那样无私、真诚地爱她和信赖她,并在实际上依赖着她,这些都如同一个孩子。正是这些将王丽投射在傻根的那个“天下无贼”的世界中,这世界是傻根的,但也是她期待中的,是她期待中的新生的世界———她未来孩子的世界。一个人的心中无贼才会“天下无贼”,有哪一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无贼的世界中呢?正是这一点,使王丽在逃生的关口,仍要不顾一切地去追回傻根的钱。区区六万块钱不会比生命和自由更重要,而重要的是“天下无贼”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使王丽不惜一切的,是要为“孩子”担保这样一种可能性。
似乎可以用简单的话对故事作这样一种诠释了:孕育中的孩子唤起了母性?然而,饶有意味的还有片中的两组对比。
第一组对比是孩子的“新生”和王薄的“死亡”。影片中的“死亡”是令人触目的,王薄的血滴在傻根熟睡的脸上和包钱的油纸上,“天下无贼”的梦看来是保不住了。那么,死亡的意义何在呢?又是警察一语道破:“等孩子长大了,他父母亲是做什么的不要瞒着他,不丢人!”在某种意义上,这“新生”是由“死亡”成就的,王薄用自己的死为孩子换得了一个洁净的世界,一个生而为“人”的身份,而他自己也在这过程中由“鬼”做回了“人”。
“新生”的力量是巨大的。王薄本来不相信自己还能做“人”———“这辈子别想,下辈子也不可能”———这是他对自己的看法。但当他得知孩子的消息后,他跟随着王丽折回车上,并———“重新做人了”。在最后关头,以他本来的做法,他完全可以做出另一种选择:虚晃一枪放走胡黎,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下车,再对王丽撒个小谎。但他的表现却与前全然不同。
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另一组对比之中:故事的开首王丽在西藏拜佛(“天下无贼”四个字就打出在庙宇前),故事的末尾王丽又回到西藏拜佛。这个守护“天下无贼”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个轮回之间。
在故事中,王丽的“为孩子积德”的内涵曾有过实质性的变化,表现在她两次与王薄的分手。第一次在高原上下了宝马车徒步行走;第二次是在预感不妙与王薄一起下车后独自折回车上。这两次分手,第一次是与“鬼”的世界决裂,而第二次则不仅是不做“鬼”,而且决心阻止“鬼”害人。她的意愿最终感染了王薄。
这个守护“天下无贼”的故事因而有了另一种意蕴:它由期待中的孩子的新生唤起了对“新生”的渴望,并最终走向对内心善的回归。这一个轮回之间的迢迢旅途也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次皈依之途。在这途中,这世界获得了更生,她与他也获得了更生。
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天下无贼”的梦想圆了么?它没有圆,然而又是圆了。傻根终会知道真相,然而知道真相已经没有关系,如同那个孩子,知道真相已没有关系了:从“鬼”的世界向“人”的世界的回归已经完成,这“狼与狼”的世界不仅有“贼”,也有“守护神”。
守护“天下无贼”终究守护的是什么呢?电影给傻根起了一个名字———“傻”———“根”,在电影的英文版中看得更清楚,傻根的名字是———“root”。这是一个符号,代表了现代人心灵世界的某一个部分———一个被遗忘的部分。因而,守护“天下无贼”,守护的是傻根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是人之“根”的世界,也因而最终———守护的是自己本身!
转自《法制日报》
欢迎大家光临本论坛!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Upload/2006/3.gif[/img]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5 晨风暮雨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心无涯论坛:http://www.ruobing.site/bb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4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