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ACE=宋体][SIZE=12px][upload=3513,0]李子柒.jpg[/upload][/SIZE][/FACE][/P][P][FACE=宋体][SIZE=9pt] [/SIZE][/FACE]视频博主李子柒近来突然受到各路媒体的抬爱,就连《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官媒也为她打call(加油),让这位不到30岁的农家姑娘一时风头无两,成为现象级人物,甚至引来李子柒是不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热烈讨论。[/P][P] 李子柒有多红?她不仅在中国国内微博和抖音的粉丝已经超过5000万,而且在中国境外的YouTube上也有近740万粉丝,接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超过中国官媒海外粉丝数的总和。难怪有人说,李子柒一人“打败”了所有外宣机构。[/P][P] 李子柒出身四川山村,6岁时父亲去世,14岁只身前往城市打工,睡过公园椅子,啃过两个月馒头,在城市漂泊八年之后,回到乡下陪伴奶奶。2016年初,李子柒开始拍摄手作视频,主要以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为主线,用简单记录工艺制作流程的演绎方式,呈现古朴自然的田园生活。[/P][P][/P][P][/P][P][/P][P] 李子柒成名前的视频从编导、摄像、出演、剪辑都由她本人完成,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比如她的作品《秋千沙发床》成片近五分钟,前后累计拍摄素材2000余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劳动内容让她屡屡受伤,但为了减少相机损耗,她只能不等伤愈忍痛操作。[/P][P] 在2017年5月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写道:“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体人最基本的尊重。”[/P][P] 李子柒的视频涉猎面很广,从家庭土窑到秋千沙发,从造纸到眉黛膏、胭脂等中国古代美妆用品,都由她亲手制作。尤其是她身着一袭飘逸古装,在山间取泉水,在菜地采时蔬,腌制和烹饪各种菜肴并和年迈的奶奶共享劳动成果的温馨画面,展示的不仅是心灵手巧和美食文化,更有当代社会已经严重流失的孝心和爱心。这可以说是李子柒吸引众多中外粉丝的法宝。[/P][P] 如果说李子柒两年前已经成为网红,现在的她可谓大红大紫。但人红是非多,李子柒也招来一些质疑。有人说她的视频肤浅简单、深度不够,是在用虚幻的田园生活画面掩盖农村衰败的现实;有人说她背后有强大的制作团队,她只不过是在按照剧本摆拍,配合商业炒作;还有人翻出她当年在城市打工时浓妆艳抹做电音主持的旧照,指她假扮清纯。[/P][P] 这些质疑大多站不住脚,也难损广大粉丝对李子柒的喜爱。倒是有舆论借助李子柒的成功,呼吁官方外宣多挖掘李子柒这样成功输出中国文化的民间力量,令人有些担忧。[/P][P] 今年9月,李子柒被任命为成都非遗推广大使。几天前,她又被评为2019年度文化传播人物。主办方在给李子柒的颁奖词中说:她用一餐一饭让四季流转与时节更叠重新具备美学意义,她把中国人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呈现出来,让现代都市人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属感,也让世界理解了一种生活着的中国文化。[/P][P] 毫无疑问,李子柒的成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比如勤劳善良和孝敬老人。这种展示受到中国境内外广大粉丝的追捧,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但粉丝喜欢李子柒,不仅因为她的作品给人带来美感和愉悦,也因为她呈现的是一种不掺杂政治含义的自然文化图景,如果她一开始就肩负着“文化输出”的重任,恐怕也成不了今天的李子柒。[/P][P] 有人说一个李子柒顶一百个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这当然是一种调侃,两者之间其实不具可比性。李子柒成功有各种因素,主要是她抓住了短视频兴起的历史机遇,用自己的勤奋和才华给世界各地的人们描画出田园生活的诗意和美好。如果被打上“外宣品”的烙印,这种美好反而可能受到伤害。[/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