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晨风暮雨
心无涯
社会大视野
热点追踪
查看帖子
主题:
[转帖]谁在助长国民的“媚外”汽车消...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远尘
2013-11-27 15:09:22
阅读:972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门派
职务
区版主
声望
+15
魅力
42
金币
6459
经验
37226
文章
1577
注册
2005-01-13
LeadBBS空间出售
[转帖]谁在助长国民的“媚外”汽车消费行为
[P] 仔细观察国内购车消费者的选择行为,有一种人群在购车时首先给出的条件就是“只考虑合资品牌”,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合资品牌车型在汽车制造工艺和质量品质上更加成熟,而自主品牌因为制造经验不足,往往在某些方面不够成熟。虽然这部分人群暂时也说不上来自主车哪些方面令他们不放心,但是这种从内心中的“媚外”消费心理才更可怕,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就是对自主品牌有一种不信任感。
中国自主品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在10万元以内家用车市场,制造工艺以及质量品质基本已经和同价位车型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且自主品牌出于性价比的考虑,同价位车型相比外资品牌往往有着更高的配置,但是即使如此,往往也无法得到国内中高端用户的青睐。
这种“媚外”消费心理不仅仅存在于汽车行业,在手机、电器以及日用品方面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消费行为,但是在汽车产品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汽车作为上下游产业链非常丰富的行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如果在未来行业格局稳定后,自主品牌不能在全产业链车型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那将是中国制造产业的不幸,同时对中国经济安全也会构成一定的威胁。
那么这种“媚外”的汽车消费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又是谁在助长这种“媚外”的汽车消费心理呢?接下来,笔者就来分享下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成因:汽车作为个人出行工具,虽然在欧美日等成熟汽车国家,基本已经不具备身份的象征,但是在刚刚富裕起来的中国市场,汽车却是表现个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最佳方式,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炫富”,曾经“非诚勿扰”的一位征婚女孩不是也有“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面笑”的人生格言吗?正是因为汽车成为了炫富的工具,所以虽然中国整体富裕水平还难以和欧美相比,但是在豪华车消费领域,却成为豪华品牌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豪华品牌只是这种炫富的一个最高境界,更多的人是考虑通过购买一款车来证明自己的成功,证明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证明自己过得比别人好。因此,如果购买一款自主品牌,几乎无法实现这种象征性的目的,这也就是很多人“只考虑合资品牌”的缘故。应该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腐蚀使得他们购车的目的不再那么单纯。
那么又是谁在助长这种“媚外”的汽车消费心理呢?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媒体报道
近来,因为汽车行业的火爆,使得汽车媒体风生水起,几乎任何一家各种形式的媒体都有汽车报道团队。处于各种报道目的,这些媒体报道对合资品牌的一些报道都几乎是“叫好声一片”,而对自主品牌则充分体现出“媒体权威”,吹毛求疵者居多,这在客观上使得国人丧失了对自主品牌的信心,从而心甘情愿为合资车的高价买单。
第二:公车选购
公务车采购目前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虽然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要求自主品牌采购要占到一个较高的比例,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底层公务执法部门,采购的全是自主面包车,皮卡车,经济型廉价车等等,并且数量庞大,金额还不高。而在一些一把手、二把手的座驾上,几乎没有任何自主品牌的身影,基本都被合资品牌垄断。
公车采购基本是表明了一种政府态度,如果持有最大公权力的政府机构都不选择自主品牌车型,何谈号召普通公民支持自主品牌。在世界各国的公车采购中,基本都是本国品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后,我们的各级政府也能实现这种与国际接轨。
第三:名人座驾
在目前全民娱乐的精神下,名人效应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但可惜的是,这些暴富起来的大小名人显然都没有考虑自己的座驾所能带来的正能量,在买车的态度上,充分表现出了“不买最好,但买最贵”的购物逻辑。
正是这种购车态度,使得国内的一些豪华车价格比国外贵上三四倍,就这样的高价,对于很多热门车都还是“一车难求”,在明星们“高富帅”的自我感觉良好之时,一些进口车商却在海外抓紧吆喝:“中国人‘人傻钱多’”,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往中国倒腾进口车,所以你去亚运村车市看看,就会发现一款豪车,几乎所有国家的版本都能找到。
名人座驾所能带来的追随效应对于自主品牌的推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即使自主品牌愿意掏钱请名人代言,座驾免费赠送,也不能成为他们的日常座驾。
第四:政策缺失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吸引外资”上,在汽车行业表现尤为显著,在十年前,吉利/奇瑞们要想获得发改委的一张“准生证”难于上青天,甚至不得不通过各种变通途径来获得造车资格。
即使在十年后的今天,自主品牌在一些审批上依然有较多的卡壳,吉利推进旗下收购品牌沃尔沃的国产就颇费周折,在厂房、设备都已经到位的情况下,依然不能获得审批,最后不得不通过委托生产,自己跟自己合资的方式来获得通过。
总结:只有自主品牌获得强大之后,中国汽车产业才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否则一旦中国本土市场失去活力,外资品牌必然会有撤资的打算。而扎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面对困境的思路则是走出去,这样就能持续为我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机会。韩日汽车产业的发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日的本国汽车品牌都获得本国国民的充分支持,同时又积极进入全球市场,为本国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做出贡献。
[/P]
尽在已言中……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tie.gif[/img]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5 晨风暮雨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心无涯论坛:http://www.ruobing.site/bb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309 seconds with 3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