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魅力112
    • 金币4802
    • 经验7208
    • 文章1053
    • 注册2008-09-12
    说宋词
    [ALIGN=center]一说宋词:词的起源[/ALIGN]
         词,诗歌的一种,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最早起源于民间,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后来,一些文人们按照乐谱的声律节拍,开始写一些新词,被称做“填词”,或者“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这与西方的赞美诗和音乐分离相类似。五、七言的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一种整齐的美;而词则以长短句节奏为主,呈现出一种参差的美。 词早期所配合的音乐,叫燕乐,也叫宴乐,主要是北周和隋朝以来,由西域胡乐和中原的音乐,相互影响融合而成的一种音乐。这种宴乐,大多用于娱乐和宴会上的演奏,原来整齐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已经感到不很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这样,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周。宋人王灼《[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23820.htm][U][COLOR=#0000ff]碧鸡漫志[/COLOR][/U][/URL]》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在《[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547.htm][U][COLOR=#0000ff]敦煌曲子词集[/COLOR][/U][/URL]》中,一共收录了一百六十多首词作品,正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时的民间歌曲。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仅仅作为长短句参差不同的诗----词,我们从《诗经》和乐府民歌中,可以找到很多似词的古诗。但是,由于在晚唐、五代和宋初,词多是用来酒席宴前娱宾的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只有到了宋代,词才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辉煌代表,所以词有宋词之说。《[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8921.htm][U][COLOR=#0000ff]全宋词[/COLOR][/U][/URL]》,共收录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近两万首词。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化,正所谓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宋词是宋代文学当之无愧之代表。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魅力112
      • 金币4802
      • 经验7208
      • 文章1053
      • 注册2008-09-12
      [ALIGN=center]二说宋词:词起源的各种学说[/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  1[/FACE]、起源于远古说[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2[/FACE]、起源于《诗经》、《楚辞》说[FACE=Times New Roman]   [/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3[/FACE]、起源于汉魏乐府说
        词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合乐歌唱,追溯词的起源,部分词论家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汉代设立的乐府,本来是官方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之一就是采诗入乐或者为诗歌配乐,后人将这些配乐歌唱的诗歌也称之为[FACE=Times New Roman]“[/FACE]乐府[FACE=Times New Roman]”[/FACE]。
       [FACE=Times New Roman]    4[/FACE]、起源于六朝杂言说
        将词的合乐特征、词调的出现等与词的长短句式结合起来考察,部分词论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六朝杂言诗之上。
          [FACE=Times New Roman]5[/FACE]、起源于唐诗说
          词,又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式格律诗,在平仄声韵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格律诗,至唐朝才正式定型。考虑到这一点,相当多的词论家便主张词起源于唐诗。清张惠言《词选序》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之以词,故曰[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词[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九《御定历代诗余提要》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诗降而为词,始于唐。若《菩萨蛮》、《忆秦娥》、《忆江南》、《长相思》之属,本是唐人之诗,而句有长短,遂为词家权舆,故谓之诗余。[FACE=Times New Roman]”[/FACE]上文讨论词与音乐之关系时,言及[FACE=Times New Roman]“[/FACE]和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虚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泛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说、[FACE=Times New Roman]“[/FACE]散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说等等,论者也多数认为词是在唐诗基础上,对[FACE=Times New Roman]“[/FACE]和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虚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泛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FACE=Times New Roman]“[/FACE]散声[FACE=Times New Roman]”[/FACE]的落实演变,并举有许多具体事例,此处不再赘言。
       [FACE=Times New Roman]    6[/FACE]、起源于五代说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魅力112
        • 金币4802
        • 经验7208
        • 文章1053
        • 注册2008-09-12
        [ALIGN=center]三说宋词:词牌[/ALIGN]
            词有词牌,即曲调、词格式的名称,清《词规》中,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其实还要多。词调因字数或句式不同,其“体”也不同,遂产生了众多词牌。常用的词牌,大约有[FACE=Times New Roman]100[/FACE]多个。词之结构,分为片或阕。不分片的,即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
            令一般较短,早期之文人词,多是小令,如《[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22543.htm][U][COLOR=#0000ff]十六字令[/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2240.htm][U][COLOR=#0000ff]如梦令[/COLOR][/U][/URL]》等。引和近较长,如《[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204161.htm][U][COLOR=#0000ff]江梅引[/COLOR][/U][/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0948.htm][U][COLOR=#0000ff]阳关引[/COLOR][/U][/URL]》等。慢更长于引近,北宋中叶后盛行,有柳永“始衍慢词”之说。如《[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97641.htm][U][COLOR=#0000ff]木兰花慢[/COLOR][/U][/URL]》、《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清朝毛先舒《填词名解》曰,[FACE=Times New Roman]58[/FACE]字以内为小令,[FACE=Times New Roman]59—90[/FACE]字为中调,[FACE=Times New Roman]90[/FACE]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牌,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6745.htm][U][COLOR=#0000ff]莺啼序[/COLOR][/U][/URL]》,共[FACE=Times New Roman]240[/FACE]字。
            词牌反映声情,韵脚为音乐停顿之地方。词象五言、七言诗一样,讲究平仄,仄声又分为上、去、入,可以叠字。词一般不换韵,有句句押、隔句押、几句押等数种。
            词牌的由来,除少数外,已多不可考,主要有三种:一是原乐曲名称,如西江月、沁园春等;[B]二[/B]是取词中几字,如忆江南等;三、原来是词的题目,如念奴娇等。凡词牌下注明“本意”,词牌即是题目。
             大多数词牌,都不是词之本意,只是一种词谱代号。词题和词牌无关系。一般人填词,要另立题目,或在下面注引小字,以言其所咏之志。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魅力112
          • 金币4802
          • 经验7208
          • 文章1053
          • 注册2008-09-12
          [ALIGN=center]四说宋词:[B]词牌名的来历[/B][/ALIGN]
          [B][/B]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9819.htm][U]渔歌子[/U][/URL]: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55239.htm][U]潇湘神[/U][/URL]:又名《潇湘曲》。唐代潇湘地带祭祀湘妃的神曲。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420.htm][U]长相思[/U][/URL]: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原唐教坊曲名。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9860.htm][U]望江南[/U][/URL]:本名《谢秋娘》,李德裕为亡妓谢秋娘作,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又名《梦江南》《望江南》《江南好》等。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375.htm][U]谒金门[/U][/URL]:唐教坊曲名,敦煌曲辞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疑为此词调本意。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8725.htm][U]苍梧谣[/U][/URL]:通称《十六字令》。
              如梦令:后唐庄宗李存勖创制,因词中有“如梦,如梦”而定名。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4699.htm][U]青玉案[/U][/URL]:调名出自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7113.htm][U]八声甘州[/U][/URL]:依唐边塞曲《甘州》改制而成,因上下片八韵,故名八声。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225.htm][U]念奴娇[/U][/URL]:念奴,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曲名本此。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9027.htm][U]天仙子[/U][/URL]:原唐教坊曲名,本名《万斯年》,因皇甫松词有《懊恼天仙应有以》句而改名。
             水调歌头:唐大曲有《水调歌》,隋炀帝开凿汴河时所作,此调截取其开头一段另制之新曲。
              菩萨蛮:原教坊曲名,又名《子夜歌》、《巫山一片云》等。据记载,唐宣宗时,女蛮国入贡,其人高髻金冠,璎珞被体,故称菩萨蛮队,乐工因作《菩萨蛮曲》。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5.htm][U]钗头凤[/U][/URL]:取无名氏《撷芳词》“可怜孤似钗头凤”为调名。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037.htm][U]西江月[/U][/URL]: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054.htm][U]临江仙[/U][/URL]:原唐教坊曲名,最初是咏湘灵的。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8023.htm][U]南歌子[/U][/URL]:原唐教坊曲名,取自张衡《南都赋》“坐南歌兮起郑舞”。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0183.htm][U]一剪梅[/U][/URL]:因周邦彦词“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定名。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3958.htm][U]水龙吟[/U][/URL]:调名取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7349.htm][U]沁园春[/U][/URL][B]:[/B]沁园本为汉代沁水公主园林,唐诗人用以代称公主园。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74075.htm][U]蝶恋花[/U][/URL][B]:[/B]唐教坊曲名,取梁简文帝诗句“翻阶峡蝶恋花情”,又名“鹊踏枝”“凤栖梧”。
              破阵子[B]:[/B]唐教坊曲名,又名《十拍子》,出唐初秦王李世民大型武舞曲《秦王破阵乐》。
              浪淘沙:是咏大浪淘沙的。
              更漏子:是咏夜的。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魅力112
            • 金币4802
            • 经验7208
            • 文章1053
            • 注册2008-09-12
            [ALIGN=center]五说宋词 五代词人[/ALIGN]
                第一代词人,代表李煜。李煜虽然为南唐后主,但他是跨五代、宋的著名词人。他的主要传世的著名词作,都是在入宋后国破家亡的被囚禁环境下所作。
                第二代词人,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此外,还有宋祁、杜安世等人,他们生活在真宗和仁宗时代。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派别。
                第三代词,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为代表。此外,还有王安石、王观、李之仪、赵令畤、晁补之、陈师道、毛滂等词人,生活创作于神宗、哲宗、徽宗时代。
                这代词人可分为两文词人群,即以苏轼为领袖的苏门词人群和以周邦彦为领袖的大晟词人群。
                第四代词人,是以岳飞、叶梦得、朱敦儒、李纲、李清照、张元干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陈克、周紫芝、赵鼎、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等词人。
                这一代词人,主要生活在十二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和高宗三朝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人数众多。 这代词人创作风格可分为二个流派:一是志士词人群。代表人物有岳飞、叶梦得、陈克、朱敦儒、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王以宁、张元干和"南宋四名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等人;二是隐士词人群。代表人物有周紫芝、吕渭老、扬无咎等。
                第五代词人,代表人物张孝祥、辛弃疾、陆游、陈亮、刘过、姜夔等,被称为“中兴词人群”。著名的还有袁去华、刘仙伦、杨炎正、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词人。他们主要生活在靖康之难以后的孝宗、光宗、宁宗三朝,是两宋词史上最辉煌的高峰期。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魅力112
              • 金币4802
              • 经验7208
              • 文章1053
              • 注册2008-09-12
              [ALIGN=center]六说宋词:源与根[/ALIGN]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一首《赠花卿》,记载了唐代音乐的空前繁盛,可谓“歌声绕梁,舞袖绵转,丝管嘹亮,谐妙入神。”在歌响入云的袅袅唐音绝响之中,作为一种用于配乐歌唱的新兴抒情诗体——词音,开始以佛音道乐中响起,并渐渐地成为中华历史文化舞台的交响。
                  追溯历史之文化深处,我们看到了佛道文化,正是词体文学的深根与源头。
                   词的直接来源,是随唐燕乐,而用来支撑隋、唐庞大燕乐殿堂的重要支柱,便是寺院的宏大梵唱。自汉始,佛教文化东传,至隋唐空前兴盛,有杜牧一首《江南春》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晚唐时的寺院,已多达数万间,万寺梵唱之声,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象?空前的梵乐佛颂,是词体文学的重要源泉。
                    隋唐“燕乐”,包括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和唐期太宗时的十部乐。其中,西域之乐佛曲数量众多。《乐府诗集》卷七十九所叙“燕乐”,有西凉、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康国、疏勒、高昌等。“天竺”和“龟兹”都是佛音圣地。“龟兹乐”中的《善善摩尼》、《婆伽儿》、《疏勒盐》、《小天》诸曲,“西凉乐”中的《于阗佛曲》等,均为佛音。《乐府诗集》卷六十一《杂曲歌辞》题解中论“杂曲”之源曰: “或缘于佛教,或出自夷虏”。卷七十八中所记的《舍利弗》、《摩多楼子》、《法寿乐》、《阿那瓖》等被《通志》卷四十九《乐略》称为《梵竺四曲》。《隋书·音乐志上》曾载梁武帝萧衍,“笃敬佛法,又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转》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又有法乐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呗。”《羯鼓录》载:“诸佛曲调,亦有十曲。”《乐书》(宋陈暘)言:“‘李唐乐府曲调’中,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来藏佛曲、乐师琉璃光佛曲、无威感德佛曲、龟兹佛曲,并入婆陀调也。”还有“释迦牟尼佛曲”等多种“佛曲”。
                  《隋书》说,“倚歌梵呗”即“经呗新声”。《南齐书》卷四十《竟陵文宣王子良传》记萧子良,曾“招致名僧,讲论佛法,造经呗(佛徒一种唱经方法)新声。”。《高僧传》卷三曰:“东土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音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赞法于管弦,则谓之以为呗。”这种“呗”,即以短偈形式赞唱宗教颂歌。《高僧传·经师论》记载:“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
                  佛教徒、艺人将汉译经文填曲,或鸿宫廷、民间乐曲、佛曲配词,形成了中国佛教音乐(即新声)。为佛曲填词最早的,是三国的曹植,晋《异苑》(刘敬述)卷五记载曹植,“尝登鱼山,闻岩岫有诵经声,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
                  在敦煌曲子词、曲谱中的作品,多与寺僧有关。如“龙兴寺僧”所抄的《别仙子》(此时模样)、《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酒泉子》等,《望江南》三首(《敦煌曲校录》中《曹公德》、《龙沙塞》、《边塞苦》),是写在《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小册子上并题“弟子令狐幸深写书”。《云谣集》杂曲子所存前18首(《凤归云》4首,《天仙子》2首,《竹枝子》2首,《洞仙歌》2首,《破阵子》4首,《浣溪沙》2首,《柳青娘》2首),愿抄录于一部长卷的背后。悟真所撰《五更转》兼《十二时》17首,智严所作《十二时》长卷等,另外《敦煌曲校录》中的《出家乐赞》、《归西方赞》,亦疑为僧法照所作。佛寺文化,是词体文学兴起的一个重要源泉。
                  道教乐曲,是词调生成深厚的本土根源。道在华夏民族传承中,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东汉道教初始,振兴于南北朝,入唐后进入极盛时期,道教音乐也开始走进并光大宫廷。燕乐、佛曲的昌盛,使“道调”和“道曲”更加繁荣。《教坊记·序》(崔令钦)记载:“我国家玄玄之允,未闻颂德,高宗乃命白明达造道曲、道调。”《新唐书》(《礼乐志》)曰:“高宗自以李氏老子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帝(玄宗)方浸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绦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商调《群臣相遇乐》曲。”《唐会要·诸乐》记载:“林钟宫,时号道调、道曲、垂拱乐、万国欢。”由此可以看出,以颂圣为内容的道调、道曲,已经成为大唐正宗之宫廷乐曲。“法曲”源于佛道之音,于唐玄宗时大兴。
                  “法曲”,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名。东晋南北朝时,“法曲”称之为“法乐”,是西域各族音乐与汉族清商乐融合形成的一种音乐,至隋朝时形成法曲,至唐又因与道曲融合而极盛。《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许多诗人对法曲都有描绘,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能弹琵琶和法曲,多在华清随至尊。”《法曲》:“法曲法曲歌霓裳,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元稹《法曲》诗曰:“明皇度曲多新态,婉转浸淫易沉着;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乐。”可见,唐《赤白桃李花》与《霓裳羽衣曲》等,都是著名的法曲。现保存法曲名录仅25曲:为《王昭君》、《思归乐》、《倾杯乐》、《破阵乐》、《圣明乐》、《五更转》、《玉树后庭花》、《泛龙舟》、《万岁长生乐》、《饮酒乐》、《斗百草》、《云韶乐》、《大定乐》、《赤白桃李花》、《堂堂》、《望瀛》、《霓裳羽衣》、《献仙音》、《献天花》、《火凤》、《春莺啭》、《雨淋铃》、《荔枝香》、《听龙吟》、《碧天雁》等。
                  佛、道音乐、传统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外族音乐,形成了唐音极盛之绝响。唐音又分词调与曲调两种,即有词者转为词调,无词者为“有声无辞”、“虚谱无辞”之普通曲乐。孔尚任《蘅皋词序》曰:“夫词,乃乐之文也。”刘熙载《艺概》卷四亦曰:“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法曲中转为词调的有:《倾杯乐》、《破阵乐》、《五更转》、《斗百草》、《霓裳羽衣》、《献仙音》、《雨淋铃》、《春莺啭》、《荔枝香》等。唐代教坊曲中一些佛曲、道曲转为词调的有:《献天花》、《菩萨蛮》、《临江仙》、《洞仙歌》、《女冠子》、《河渎神》、《二郎神》、《迷神子》等。此外,与佛、道有关的词调调名,还有《步虚词》、《望仙门》、《瑶池宴》、《解佩令》、《凤凰台上忆吹箫》、《华胥引》、《金人捧露盘》、《鹊桥仙》、《潇湘神》、《月宫春》、《惜分飞》等。
                  唐、五代佛道词调甚盛,以“玄真子”张志和著名《渔父》词为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便是道家“散仙”的化身,后人多有仿作,历代多有佳作出现。薛昭蕴亦有《女冠子》:“求仙去也,翠钿金篦尽舍。入喦峦。雾卷黄罗帔,云凋白玉冠。野烟溪洞冷,林月石桥寒。静夜松风下,礼天坛。” 
                   宋代初期的许多词作,弥漫着的浓重的佛道意蕴。苏易简词《越江吟》,开篇首句便言:“神仙神仙瑶池宴。”潘阆词《酒泉子》其二云:“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旃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香,便恐是西方。”其六曰:“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其七曰:“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柳永写过很多关于道教的词,有《巫山一段云》(五首),“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上清真籍总神仙,朝拜五云间。”“羽轮飙驾赴层城,高会尽仙卿。”《玉楼春》(五首):“昭华夜醮连清曙,金殿霓旌笼瑞雾”;“醮台清夜洞天严,公宴凌晨箫鼓沸”;“阆风歧路连银阙,曾许金桃容易窃”。王安石有参禅悟道词十四首(现存),晏殊的《望仙们》(三首),也是写道教的。苏轼、黄庭坚、仲殊等,也均有写佛家的词作。
                  正如西方的诗脱胎于教堂的赞美诗一样,宋词文学的根与源,正是佛道之音乐,神传文化于人间。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金币255
                • 经验792
                • 文章50
                • 注册2008-10-20
                高中时最爱背宋词,喜欢很多词人,最念念不忘柳永和李煜,也许真的是词人的坎坷经历让那些浅斟低唱让人回味无穷吧~现代人往往动辄郁闷,烦躁,读一下这些好词真的可以平复心情……
                风格亦真亦幻,性格亦正亦邪。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