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晨风暮雨
心无涯
文化大观园
全民阅读
查看帖子
主题:
古代诗词中“梧桐”为何常跟悲伤相伴...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若冰
2010-05-09 07:28:14
阅读:999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门派
职务
总版主
声望
+79
魅力
243
金币
121
经验
194900
文章
7343
注册
2004-04-09
LeadBBS空间出售
古代诗词中“梧桐”为何常跟悲伤相伴?
[P][ALIGN=center]丁启阵 [/ALIGN][/P][P][ALIGN=left]
我国古代诗词中,以梧桐树为主要景物的作品真是不少。例如:
[LINE-HEIGHT=1.8][FACE=Times][/FACE][/LINE-HEIGHT]
[FACE=楷体_GB2312] 凤凰鸣兮,于彼高冈。
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节选自《诗经·大雅·卷阿》)
[LINE-HEIGHT=1.8][/LINE-HEIGHT]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节选自汉诗《孔雀东南飞》)
[LINE-HEIGHT=1.8][/LINE-HEIGHT]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泪痕不学君恩断,拭却千行更万行。
学画蛾眉独出群,当时人道便承恩。
经年不见君王面,花落黄昏空掩门。
(刘媛《长门怨》)
[LINE-HEIGHT=1.8][/LINE-HEIGHT]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LINE-HEIGHT=1.8][/LINE-HEIGHT]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LINE-HEIGHT=1.8][[/LINE-HEIGHT]相见欢[LINE-HEIGHT=1.8]][/LINE-HEIGHT],或作[LINE-HEIGHT=1.8][[/LINE-HEIGHT]乌夜啼[LINE-HEIGHT=1.8]][/LINE-HEIGHT]、[LINE-HEIGHT=1.8][[/LINE-HEIGHT]秋夜月[LINE-HEIGHT=1.8]][/LINE-HEIGHT]、[LINE-HEIGHT=1.8][[/LINE-HEIGHT]上西楼[LINE-HEIGHT=1.8]][/LINE-HEIGHT]等)
[LINE-HEIGHT=1.8][/LINE-HEIGHT]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晏殊[LINE-HEIGHT=1.8][[/LINE-HEIGHT]撼庭秋[LINE-HEIGHT=1.8]][/LINE-HEIGHT])
[LINE-HEIGHT=1.8][/LINE-HEIGHT]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萧萧雨。(晏殊[LINE-HEIGHT=1.8][[/LINE-HEIGHT]踏莎行[LINE-HEIGHT=1.8]][/LINE-HEIGHT])
[LINE-HEIGHT=1.8][/LINE-HEIGHT]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LINE-HEIGHT=1.8][[/LINE-HEIGHT]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LINE-HEIGHT=1.8]][/LINE-HEIGHT])
[LINE-HEIGHT=1.8][/LINE-HEIGHT]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LINE-HEIGHT=1.8][[/LINE-HEIGHT]鹧鸪天[LINE-HEIGHT=1.8]][/LINE-HEIGHT])
[LINE-HEIGHT=1.8][/LINE-HEIGHT]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LINE-HEIGHT=1.8][[/LINE-HEIGHT]声声慢[LINE-HEIGHT=1.8]][/LINE-HEIGHT])
[LINE-HEIGHT=1.8][FACE=Times][/FACE][/LINE-HEIGHT][/FACE]
这当中,不少作品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尤其是梧桐、夜雨两种事物一起出现的时候,不是表现生离的感情,便是表现死别的感情,无不哀婉动人。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去表现生离死别的悲伤情感呢?多年前,我曾经半开玩笑地用这个问题考问韩国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大学中文系教授。这位教授坦承自己没有研究过这个问题,但是她猜测说,可能跟“梧桐”的读音有关——梧桐谐音“吾同”,意思是“跟我一样”。她的这个猜测相当有趣,但是,没有任何依据。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跟今天的法国梧桐不是一种东西。前者科属为“梧桐”,拉丁文学名[LINE-HEIGHT=1.8][FACE=Times]Firmiana platanifolia (Linn. f.) Marsili[/FACE][/LINE-HEIGHT],后者科属为“悬铃木”,拉丁文学名为[LINE-HEIGHT=1.8][FACE=Times]Platanus acerifolia[/FACE][/LINE-HEIGHT];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可炒而食之,味道香甜,后者苦涩,不堪入口。唐宋时期,南北各地人们都喜欢种植梧桐。因为梧桐树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以在下边乘荫凉,因此,庭院里、水井边,常有梧桐树。有诗为证,“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李白《扶风豪士歌》),“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张祜《墙头花二首》)。不像今天,政府官员为了速成“政绩”,到处种植古人喜欢在墓地种植的白杨——只是因为白杨生长速度快。
其次是,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梧桐可用于比喻男女情爱。例如,孟郊《列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汉枚乘《七发》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的说法,后代又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例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再次是,跟梧桐树的一些特点有关。梧桐树是一种阔叶植物,雨点打在叶片上,声音容易被人听见。姚合《杭州官舍即事》:“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这有点像荷叶,李商隐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句。梧桐树是落叶植物,秋天一来,叶片纷纷坠落,容易给人萧瑟、凄凉之感。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干是制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声、琴声可以相通,如泣如诉,有助于表现伤感之情。晏殊《梧桐》:“可以为琴,春秋和声。”梧桐树是乔木,且有味道香甜的果实,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品质高洁的树木,是传说中凤凰的栖止之所、食物来源(梧桐子)。《庄子》中,已经有“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秋水篇》)的说法。唐诗中,凤凰栖止于梧桐树的诗句,有很多。例如:“游鳞戏沧浪,鸣凤栖梧桐”(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令狐楚《远别离二首》)。
我童年时代,老家村口有一株海碗口粗细的梧桐树,夏天我经常爬到上边玩耍。果实七八成熟的时候,采摘回家,让母亲在大铁锅里炒了,脆嫩香甜,记忆里的味道格外美好。可惜,后来就很少看见这种树了。在北京,我只注意到大观园公园和紧挨林业大学的半导体研究所两个地方有梧桐树,数量不多。因此,写作此文,多少有些追忆旧梦的意思。
[LINE-HEIGHT=1.8][FACE=Times] 2010-4-28[/FACE][/LINE-HEIGHT] [/ALIGN][/P]
欢迎大家光临本论坛!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Upload/2006/3.gif[/img]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5 晨风暮雨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心无涯论坛:http://www.ruobing.site/bb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5469 seconds with 7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