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晨风暮雨
心无涯
文化大观园
全民阅读
查看帖子
主题:
[转帖]湖北省瑶文化之乡:通城药姑山...
暂无回复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若冰
2015-01-07 10:34:14
阅读:506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门派
职务
总版主
声望
+79
魅力
243
金币
121
经验
194978
文章
7343
注册
2004-04-09
LeadBBS空间出售
[转帖]湖北省瑶文化之乡:通城药姑山,这个神秘瑶乡
[SIZE=4] 日前,素有“楚风瑶韵”之称的咸宁通城县,被授予“[b]湖北省瑶文化之乡[/b]”。 2014年12月底,省文联组织以全国著名瑶学专家、武大博士生导师宫鲁鸣教授为首的专家学者,对处于湘鄂赣三省交接的通城县进行瑶族遗址的现场考察,认定该县为“湖北省瑶文化之乡”。[/SIZE][P][SIZE=4]
[/SIZE][P][SIZE=9pt][/SIZE][/P][P][SIZE=9pt][ALIGN=center][SIZE=4] [b]传说:瑶族在千家峒生活近千年[/b][/SIZE][/ALIGN][/SIZE][/P][P][SIZE=9pt][SIZE=4] 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后在不断的战乱中,过着“吃过一山又他徙”的流离生活,被称为[/SIZE][/SIZE][/P][P][SIZE=9pt][SIZE=4] “东方吉普赛人”。现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等地。[/SIZE][/SIZE][/P][P][SIZE=9pt][SIZE=4] 传说远古的时候,一支瑶人跋山涉水来到了洞庭湖畔的一座大山前,只见山头上,云蒸雾绕,翠岭葱茏;山谷间,鸟啼空鸣,走兽飞突;山脊上,溪瀑倒悬,如练飘舞……瑶民们决定在这里建立新家园,这便是“千家峒”。[/SIZE][/SIZE][/P][P][SIZE=9pt][SIZE=4] 千家峒只有一个洞口可以进出,洞又窄又长,只能通过一人,极其隐秘。自此,他们远离了战乱纷扰,没有外族欺凌,没有官府管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上了邻里和睦、相敬如宾、丰衣足食的逍遥生活。[/SIZE][/SIZE][/P][P][SIZE=9pt][SIZE=4] 瑶民世代传唱的《盘王大歌》这样回忆千家峒里的时光:“日头出早照青山,千家峒口雾纷纷。云雾飞散日当照,牯牛犁田早出门”;“人去担禾屋背晒,日落石岭禾回厅”;“日落白石岭背庄,姊妹齐齐过莲塘。莲塘水面白净朵,手捧莲子四行香。”[/SIZE][/SIZE][/P][P][SIZE=9pt][SIZE=4] 若干年后,有人偶然走过这个山洞,发现洞的另一边竟是开阔世界:鸟语花香、石屋满山,瑶民们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官府听说了,立即派出官差到千家峒征粮。热情的瑶民视官差为贵客,家家盛情款待,官差乐不思归。[/SIZE][/SIZE][/P][P][SIZE=9pt][SIZE=4] 见派出的人日久不归,官府以为瑶民杀官抗租,便举兵血洗瑶寨。愤怒的瑶民奋起反抗,终因寡不敌众,只好翻山逃离。临分手时,瑶族首领将一只牛角锯成十二截,交给十二姓瑶人。“牛角锯成十二节,每姓一节各自飞。香炉牛角合得拢,来日子孙又寻回。”他们相约,500年后,在洞口拼拢牛角,十二姓瑶人一起吹响号角,重回千家峒团聚。[/SIZE][/SIZE][/P][P][SIZE=9pt][SIZE=4] 然而,在不断的迁徙中,瑶族后裔忘记了千家峒的地理位置,找不到回家的路了。[/SIZE][/SIZE][/P][P][SIZE=9pt][SIZE=4] 千家峒到底在何处,成为了瑶学专家和广大瑶胞苦苦求解的谜团。[/SIZE][/SIZE][/P][P][SIZE=9pt][SIZE=4]
[/SIZE][/SIZE][/P][P][SIZE=9pt][ALIGN=center][SIZE=4] [b]追寻:专家锁定药姑山[/b][/SIZE][/ALIGN][/SIZE][/P][P][SIZE=9pt][/SIZE][/P][P][SIZE=9pt][SIZE=4] “走啊,找啊,又一天;盼啊,梦哟,又一年。”[/SIZE][/SIZE][/P][P][SIZE=9pt][SIZE=4] 思念的歌一直传唱,重回的梦仍在延续,寻找的路却异常艰辛。[/SIZE][/SIZE][/P][P][SIZE=9pt][SIZE=4] 多少年来,瑶族人民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千家峒活动。据文献记载:1931年,广东连山、连南等地的瑶民曾前往广西、湖南等地寻找千家峒;1933年,湖南省江华县瑶民赵明绿等人发起组织15人的“先遣队”,变卖家产,带着行李、粮食住进一处认为是千家峒的地方生活了一年,但所种下的作物毫无收成,最后不得不离开;1940年,广西、广东、湖南等地瑶民掀起了一次百余人寻找千家峒的行动;1941年,广西大瑶山周边数县瑶民不堪官府欺凌,发动了“杀回千家峒”的武装迁徙,遭到国民党军队的残酷镇压。[/SIZE][/SIZE][/P][P][SIZE=9pt][SIZE=4] 1987年,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柳家乡平寨村传出惊人消息:瑶族同胞邓益光家中珍藏有一节祖传牛角!一时引起人们极大兴趣。邓益光说,这节牛角是十二姓瑶民从“千家峒”分离出走时邓姓分得的一节,至今已传了三十多代。这节水牛角高(长)3.1厘米;下底外直径最宽处为5.3厘米,重47.5克。一般一只成年水牛角长度为40厘米左右,恰好是一只成年水牛角的十二分之一。后文物考古专家从其炭化程度判断,证实这节牛角确有几百年历史,极可能是千家峒十二节牛角中的一节。[/SIZE][/SIZE][/P][P][SIZE=9pt][SIZE=4] 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千峒传说的真实性,更激起人们寻找千家峒的热情。[/SIZE][/SIZE][/P][P][SIZE=9pt][SIZE=4] 2000年4月,几位瑶裔学者攀上药姑山,在湖南一侧(即龙窖山)找到了瑶族先民留下的生活痕迹:用条石砌就的梯田;在山脊蜿蜒伸展的寨墙墙基;一排排石屋、山寨、石墓的遗址上散落有石门、石缸、石磨和陶罐等生活用品。[/SIZE][/SIZE][/P][P][SIZE=9pt][SIZE=4] 后有人越过省界,来到药姑山主峰南麓,在我省通城县大坪乡内冲村大风磅一带,发现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石古井、石神台、石屋、石梯田、石寨、石洞、石墓、石坝、石柱、石渠、石桥……集中展示了瑶族早期的石文明。[/SIZE][/SIZE][/P][P][SIZE=9pt][SIZE=4] 位于箭杆山老屋组对门的半山峰上,在一千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有三十二个砌得相当整齐的祭祀台,规格形状各不相同,全部是用石块垒砌,四周还有石砌围墙。[/SIZE][/SIZE][/P][P][SIZE=9pt][SIZE=4] 在药姑山下的北港镇南港村,通城县文化博物馆曾收集到一批窖藏出土的银佩饰,有脚箍、银牙件、首银佩饰等100多种富有瑶族特色的佩饰文物。[/SIZE][/SIZE][/P][P][SIZE=9pt][SIZE=4] 2000年12月22日,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邓有志、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赵延光等瑶学专家,来到药姑山实地考察瑶族祖源遗址。[/SIZE][/SIZE][/P][P][SIZE=9pt][SIZE=4] 2001年4月9日,广西自治区副主席、国家《瑶族通史》编委会主任奉恒高领队来到药姑山,确认了湖南省临湘市的龙源乡部分村寨、湖北省通城县的大坪乡大风磅属于瑶寨古址,同为千家峒的组成部分。[/SIZE][/SIZE][/P][P][SIZE=9pt][SIZE=4] 同年9月24日至27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召开瑶族研究专题会议,组织与会40多位学者到药姑山实地考察。10月,该学会发表《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药姑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为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SIZE][/SIZE][/P][P][SIZE=9pt][SIZE=4] [/SIZE][/SIZE][/P][P][SIZE=9pt][ALIGN=center][SIZE=4] [b]还原:药姑风物诉说瑶族过往生活场景[/b][/SIZE][/ALIGN][/SIZE][/P][P][SIZE=9pt][SIZE=4] 1月8日,随记者一起踏访药姑山的,还有通城县红十字会秘书长冯金陵。他业余研究药姑山瑶民生活旧址已有8年,两个月前刚刚当选中国药姑山(龙窖山)瑶学学会秘书长。谈起药姑山历史文化遗存,他如数家珍。[/SIZE][/SIZE][/P][P][SIZE=9pt][SIZE=4] 盘王大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唱道:“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处世乐无忧。”冯金陵说,这几句唱词充分证明药姑山是瑶族重要发祥地。其中的龙头山,就是龙窖山,因“头”的瑶音与“窖”的汉音相近而致记录笔误。[/SIZE][/SIZE][/P][P][SIZE=9pt][SIZE=4] 他进一步引述宋人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记载:“龙窖山在县(临湘)东南,接鄂州崇阳县(当时通城隶属崇阳)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这里提到的雷家洞和石门洞,正是现在大坪乡水口村丫吉山一带。[/SIZE][/SIZE][/P][P][SIZE=9pt][SIZE=4] 石门洞,传说就是进入千家峒的洞口。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这里,果然山路险峻,远看大山截断了前路,渐近才见有隧洞穿山。洞中顽石裸露,宽约5米、长500米,穿过隧洞,眼前豁然开朗,别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广阔天地。这里山势渐缓,冲地开阔,虽正值寒冬,仍是满眼青翠,流水潺潺。遥想当年,饱受流离之苦的瑶民得此理想家园,是何等惬意!他们的后人之所以世世代代苦苦寻梦,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在看到的洞,是后来在原洞基础上加宽加高的。”大坪乡干部李玉书说:“旁边这座山是我家的,我从小在这里生活。”他介绍,这洞以前只能容一人通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974年,为方便山民生活,当时的通城县北港公社抽调百余精干劳力,历时两年才凿成现在这个样子。[/SIZE][/SIZE][/P][P][SIZE=9pt][SIZE=4] 在大坪乡内冲村,我们走进81岁老人胡仁保家中,围坐在瑶式火塘边,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我是这里唯一会唱瑶歌的人。老太公(曾祖父)传下来一百多首,我每首都记得。”说着,老人唱起了《千家峒歌》:“千家峒口雾纷纷,十二姓瑶人落峒中……”[/SIZE][/SIZE][/P][P][SIZE=9pt][SIZE=4] 走出胡仁保老人的百年老屋,忽见飞檐下还留有狗头砖雕。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只有瑶族将犬作为图腾。老人说,早年很多房子都有狗头雕像,文革时都砸了,他家这个用泥巴糊起来才幸免。[/SIZE][/SIZE][/P][P][SIZE=9pt][SIZE=4] 关于瑶族南迁的原因,冯金陵的考证结果则与千家峒传说大不相同。古瑶民自耕自织,从无税赋徭役。明朝洪武24年(1391年)制定的“天下郡县赋役黄册成”记载,瑶民精制茶叶被列为贡品,“岁贡芽茶16斤”,此外还要纳粮。重负引发瑶民不满,明廷则“严刑重罚”强化统治,繁征苛敛造成官逼民反。不断反抗换来的是官军残酷镇压,抵抗不过的瑶民被迫南迁。[/SIZE][/SIZE][/P][P][SIZE=9pt][SIZE=4] 清代康熙年间的《通城县志》则记载,“元代前,通城为汉、瑶杂居地,后因战乱,瑶民渐入湖南。”时间大体吻合。[/SIZE][/SIZE][/P][P][SIZE=9pt][SIZE=4] 学者考证认为,瑶民从晋代末开始大规模进入药姑山,南迁时间为明朝初年,其间,千家峒存续了约900年。[b][/b][/SIZE][/SIZE][/P][P][SIZE=9pt][SIZE=4] [/SIZE][/SIZE][/P][P][SIZE=9pt][ALIGN=center][SIZE=4] [b]开发:湖北比湖南慢太多[/b][/SIZE][/ALIGN][/SIZE][/P][P][SIZE=9pt][/SIZE][/P][P][SIZE=9pt][SIZE=large] 900年的千家峒,300万瑶胞苦苦寻找的圣山,大量瑶族先民生活遗迹,赋予药姑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极为难得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都是难以估量的。[/SIZE][/SIZE][/P][P][SIZE=9pt][SIZE=4] 去年春天,省内一批文物专家到药姑山考古调研一个月,大坪乡党委书记侯红辉多次进山看望。他在介绍乡情时提到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的事,专家开玩笑说,这是守着金山讨饭吃啊。[/SIZE][/SIZE][/P][P][SIZE=9pt][SIZE=4] 这个年轻的书记在此已工作3年,一有空闲就进山调研,对药姑山风物可谓了如指掌,他当然知道这座山蕴藏的巨大价值。[/SIZE][/SIZE][/P][P][SIZE=9pt][SIZE=4] 然而,这一山分两省,两省共拥千家峒,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认知却相差数年。[/SIZE][/SIZE][/P][P][SIZE=9pt][SIZE=4] 据冯金陵介绍,2000年和2001年两次专家科考都是由湖南方面发起的,中国(广西)瑶学学会的《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也只发到临湘,2002年湖南省已授予临湘市龙窖山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城方面知道药姑山即是瑶民梦里千家峒,则是在认定书下达4年后的2005年![/SIZE][/SIZE][/P][P][SIZE=9pt][SIZE=4] 这其中可能有许多偶然因素,但是,这迟到的4年至少应该算是一记警钟:在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再不能落后了。共拥一个品牌,谁先发声,谁就占了先机。[/SIZE][/SIZE][/P][P][SIZE=9pt][SIZE=4] 首先,药姑山千家峒开发需要一个整体规划。[/SIZE][/SIZE][/P][P][SIZE=9pt][SIZE=4] 通城人聪明,当年十万人外出打工,如今半数成老板。仅大坪乡身家5000万元以上的老板就有上百人,他们既有精明的头脑,又有报效桑梓的热情。其中一位找到侯红辉,提出投入3000万元在山上建旅游设施,并表示愿意先打钱到乡政府的账上,可见情之切切。可是,乡党委政府不敢接这笔钱:“没有整体规划就随意开发,会毁了药姑山!”[/SIZE][/SIZE][/P][P][SIZE=9pt][SIZE=4] 药姑山开发是一件大事,牵涉多地、多部门利益,需要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只有站在更高层面上才能完成整体布局。[/SIZE][/SIZE][/P][P][SIZE=9pt][SIZE=4] 其次,既然两省共一山,这山又正好位于岳九咸小三角的中心,完全可以纳入跨省协调开发战略,两省两市合力打造品牌。[/SIZE][/SIZE][/P][P][SIZE=9pt][SIZE=4] 可喜的是,药姑山瑶乡文化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1年,湖北省民宗委认定药姑山为瑶乡发源地,当年9月,内冲瑶族村进入湖北省第二批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开发名单,并每年出资开发,目前内冲村已完成20余户瑶族特色民居改造,瑶乡文化馆也已建成开放。今年省里还将给村里拨款用于新农村建设。[/SIZE][/SIZE][/P][P][SIZE=9pt][SIZE=4] 2012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将通城药姑山旅游开发,列入市一级议题。通城县2012年启动内冲瑶族文化遗址开发,将逐步重建瑶民部落瞭望石塔、瑶民盘王阁、盘王寨、瑶族风情表演园、瑶民情侣山洞等10多处景点,扩建瑶民祭祀台和祭祀广场,对景区内所有瑶民故居、旧址进行修复,通过仿建古道,将所有景点串起来。[/SIZE][/SIZE][/P][P][SIZE=9pt][SIZE=4] 在通城民间,一股瑶文化热正在兴起。1987年在石南镇发现的原生态《拍打舞》,具有鲜明的瑶族舞蹈特色,经整理挖掘,多次获全国大奖,成为该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2007年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定名为《通城瑶族拍打舞》。现在民间学拍打舞、跳拍打舞已渐成风气。在大坪乡,村民学习瑶族历史、了解瑶族习俗、学唱瑶歌、跳瑶舞更是蔚然成风。[/SIZE][/SIZE][/P][P][SIZE=9pt][SIZE=4] 药姑山,这个神秘瑶乡,正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SIZE][/SIZE][/P][P][SIZE=9pt][SIZE=9pt][/SIZE][/SIZE][/P][/P]
欢迎大家光临本论坛!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Upload/2006/3.gif[/img]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5 晨风暮雨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心无涯论坛:http://www.ruobing.site/bb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th 4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