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
埃兹拉·庞德(1885-1972),通常,人们把他称为美国现代派诗歌之父。事实上他应该是整个欧洲现代派诗歌的父亲。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意象派,人们想要躲开雪莱和济慈的浪漫主义阴影,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他从汉语“習”的身上,看见了一片羽毛飞过白茫茫的天际而打开了一扇奇妙的意象大门。他翻译的古代诗歌《中国》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新奇的美感。
在艺术界,他差不多是个公认的活雷锋。他曾帮助乔伊斯、艾略特、海明威等人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
但这个家伙在政治上却表现得格外天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马电台发表了数百次演讲,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赞扬墨索里尼,由此被控叛国罪,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在被关押期间他翻译《大学》《中庸》,还写出了《比萨诗章》。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博林根诗歌奖。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父,庞德在现代诗歌界影响深远。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诗人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曾得益于庞德的亲自修改,所以它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赏析】诗歌只有两行,却因为“幽灵”与“枝条上的花瓣”这两个特殊的意象而夺人眼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车站出口, 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置身其间,行人迎面涌来,匆忙从身边卷过,光线不好,天气阴冷而潮湿。突然间,一张美丽的脸闪现了,接着又是一张,又一张......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跟着又是一张美丽的女人的脸.....在昏暗的人潮里,它们分外鲜明。
诗人以两个并置的意象描述了这样一个瞬间,色彩强烈,神秘而优美。这一刻,因为诗人奇异的才华,世界也不得不在匆忙中停下脚步。
2.
加里·斯奈德(1930-)“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旧金山,1951毕业于里德学院,获得文学和人类学学位,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并在此间参加垮掉派诗歌运动,因偶然读到寒山的诗作,倾心不已,接着他东渡扶桑,出家修禅,十年后回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北部荒僻的山区居住,算得上是自然之子。他诗集主要有《砌石与寒山诗》、《无终的山水》、《僻野》、《观浪》、《龟岛》、《斧柄》、《留在外面的雨中》等,其中《龟岛》获得了 1975年度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被誉为清晰的沉思的大师,是“垮掉派”硕果仅存的诗人,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淡泊、透明。充满禅意。
《松树的树冠》
蓝色的夜有霜雾,天空中明月朗照松树的树冠弯曲成雪的蓝,淡淡地没入天空,霜,星光除了靴子的吱嘎声兔的足迹,鹿的足迹我们知道什么《禅寺春夜》
八年前的这个五月晚上我们漫步在俄勒岗一个花园的樱花树下那时我想要的一切现在全忘了,除了你在这夜色中在古都的花园中我感到了幽灵的颤动我记起你沁凉的胴体在一件棉织的夏裙下裸露
【赏析】《松树的树冠》是一首现代禅诗,安谧、空灵,我们从诗中看到的是夜晚、是霜雾,是天空、是明月,是松树的树冠,是兔的足迹,鹿的足迹,但究竟看到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是超越尘世的智慧,是广大浩淼的虚空。
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看见一个诗人澄澈的内心,我们的心胸仿佛也随之被洗涤了。风清月白、天朗地清。这就是大美。《树冠》是加里·斯奈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但流传更广的却是下面这首情诗。
大约是人们更着迷于禅寺偷情的趣味吧!
3.
罗伯特·勃莱(1926~),当代美国最著名诗人, “深度意象诗派”领袖人物。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1958年与詹姆斯·赖特等人创办了旨在反对学院派诗歌的诗刊。成为聚集反学院派诗人的阵地,后来逐渐形成松散型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派”。他最向往的是中国古代诗人。尤其对陶渊明先生五体投地。
《潜鸟的鸣叫》
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潜鸟的鸣叫升起来。那是拥有很少东西的人的呼喊。
【赏析】从潜鸟的鸣叫到穷人的呼喊, 罗伯特·勃莱以它魔术般的句子将我们轻易地带向了生活的最底层,而在这一快速抵达的旅程中,我们发现,诗人并非站在贫困者的立场表达愤怒,而是出于对天地万有的关怀。作为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他只是举起一个手指,就让我们的视野进入了一个本真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读者的感官被打开了。生命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
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想必都记得他最脍炙人口的诗句:贫穷能够听到风声也是好的。
4.
W·S·默温(1927- )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生于纽约,早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时代开始诗歌生涯,其处女诗集《门神的面具》获得“肯庸评论诗歌奖”,1956-1967年担任马萨诸塞大学驻校作家。这期间他还遵照埃兹拉·庞德之嘱前往法国研究中世纪文学,1968年默温加入当时蓬勃发展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并最终成为该诗派主将之一。他的诗集《搬梯子的人》获普利策诗歌奖。
默温的诗歌品质独特,句式松散、气象神秘,但隐含抒情。他擅长于将自然和日常经验上升到一个扑朔迷离的境界中,他的诗常常用蜻蜓点水似的语言写成,具有深邃而广远的想象力。
《又一个梦》
我踏上了山中落叶缤纷的小路我渐渐看不清了,然后我完全消失群峰之上是夏天【赏析】在新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想中有一条相当重要:取消自我。这基本上是佛教的精神。 在这首诗歌中,默温成功地抵达了这个流派的最高理想。
在一个长镜头里,我们看见一个人踏着一条满是落叶的小路进入山中,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镜头向远方伸展,是起伏的山峦。是山峦后面的明亮的夏日天空。默温的“这一个梦”仿佛吉光片羽,给我们带来了辽阔的寂静。
5.
詹姆斯·赖特(1927-1980):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后与罗伯特·勃莱一起创建“深度意象”诗歌流派。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他的诗集《树枝不会折断》是20世纪60年代最有影响的诗集之一,诗歌中新颖的实验品质让评论界迷惑又震惊,他的《诗歌集》于1972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赖特以抒情短章闻名于世,他热爱自然,自认为受中国诗人王维的影响较深。
《在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
我看见头上青铜色的蝴蝶在黑色的树干上安眠像一片叶子在绿荫中拂动空房后是深谷牛铃,一声声传进下午的深渊我的右边在两株松树间,阳光明媚的土地上去年的马粪熊熊燃烧,变成了金色的石块我向后仰卧,暮色降临一只幼鹰飘过,寻觅归巢我浪费了我的一生【赏析】在明尼苏达的松树岛,农场。夏日的午后,诗人躺在一张吊床上,一生中,第一次,他发现头顶,有蝴蝶安眠,耳畔,是牛铃清脆之音。甚至田野上的马粪也恍如金块。一切色彩都明亮了起来。当飞鸟回巢,当暮色渐深,当柔软的光阴在悄无声息中流逝,诗人惊讶于生命的虚度之美。
这是詹姆斯·赖特的巅峰之作,它破天荒地表达了对生命浪费的体验,在一个物质主义的国度里,这当然是非常吓人的体验,接近了东方诗人的情怀。印象中,他曾经谈到过这个作品是为了向苏东坡老人家致敬。是不是很容易让你想起那首“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杰作呢?
6.
艾伦·金斯堡1926~1997)“垮掉派”诗人的代表人物。生于新泽西州;父亲是在中学教书的小诗人;母亲是激进的共产主义者。大学时代结识了威廉·巴若斯和杰克·凯鲁亚克,结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小圈子,并因吸毒而被学校除名。1955年10月,因在一次朗诵会上朗诵作品《嚎叫》而弄得众生颠倒,一跃而成青年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反战、宗教、性自由对整个60年代美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他与猫王、“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构成了美国文化的灵魂。
《嚎叫》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赏析】在正统严肃的批评家的眼里,“垮掉一代”只是一群赞美狂饮、吸毒、乱交的怪物,而《嚎叫》只是这些怪物绝望的吼声。但作为大众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嚎叫》的问世为“垮掉派”赢得了不朽的名声。更加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迷乱的精神旷野。作品的第一章呈现了一个噩梦般的世界;第二章控诉了物质至上、千篇一律和机械化生活对至善人性的摧残;第三章呈现了一幅富有普世情怀的个人画卷……而它的脚注(结尾部分)是一场演说,是对神圣生命的呼唤与颂扬。整个作品有如江河流泻,充满了磅礴的气势。被誉为朗诵作品中的绝响之诗。但我更喜欢的是他的一首小诗--<致林塞>,作品安静、神秘,将内心的沉痛巧妙地放置在两个互不相干的画面里。暴露了金斯堡难得一见的温情:
《致林塞》
伐切尔,群星闪现薄雾笼罩着科罗拉多的大路一辆汽车缓缓爬过平原在微光中收音机吼叫着爵士乐那伤心的推销员点燃另一枝香烟在另一座城市,27年前我看见你映在墙上的影子你穿着吊带裤坐在床头影子中的手举起一枝手枪对准你的头颅你的身影仆倒在地7.
兰德·贾瑞尔1914-1965)出生于田纳西并在当地接受大学教育,毕业后在各地大学任教,二战中效力于美国空军。做过文学编辑,诗集《华盛顿动物园的妇女》获得1961年度全国图书奖。他同时也从事小说写作和文学批评,被认为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洛威尔、毕晓普等人的评论对于他们以及这一代诗人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他的诗歌表达了其对人类处境所怀的极度的悲悯。诗人斯坦尼·柯立兹的说法非常确切:“贾瑞尔所有诗歌都包含着哭泣般的声音。”
《炮手》
他们把我送到这里,远离我的猫咪和妻子就为了让医生扎我、数我的牙齿?为了到平地上搞成一排?在帐篷里围着火炉?在培训学校的苍蝇堆里我打盹了吗?战士们兔子一样缩在曳光弹里,血凝固在我的夹板上就像一块痂--炮塔灰暗而沉寂,我打鼾了吗?直到棕榈和我的死亡一起长出大海。我的世界结束在这里,在一座坟墓的沙土中,我的战争就算完么?死是多么容易!我的妻子会得到一窝耗子作为抚恤金么?那些奖章弄回家给了我的猫咪吗?
【赏析】这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反战作品,短短12行,却闪耀着人道主义的万丈光辉。对战地的描述冷酷。对战争的谴责也很有力。
起首的3个诘问将战事的荒谬与人生的绝望展露无遗。而最后三个诘问,再次加强了这种荒谬与绝望。
好作品需要才华,更需要胆识,在我们的军旅诗人中,富裕的是愚蠢的颂歌与可怕热情,永远也不可能产生这样寒冷彻骨的好作品。
8.
伊莉莎白·毕肖普(1911-1979)生于马萨诸塞州, 出生当年父亲病故, 母亲随后进了精神病院。她在加拿大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番抚养下长大成人。她曾说“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 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 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她从大学毕业后, 开始了一生的漫游, 先后在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波士顿定居。在创作上,人们普遍认为毕肖普是继狄金森、斯蒂文斯、玛丽·摩尔之后,用传统的技艺表达一种个人化的修辞立场的完美的诗人。与诗歌中的冷静与节制不同, 毕晓普的私生活放浪形骸, 她的机智、愤世、同性恋都足以让人刮目。
《一种艺术》
丢失的艺术不难不少东西本身就含有任人丢弃的目的,失去它们并不是灾难。每天都在丢失。房门钥匙丢了一小时浪费了,早已满不在乎。丢失的艺术并不难。接下去锻炼丢更大的东西,更快地丢:到过的地方、认识的人、还有你本想见识一下的地方。这也不会带来灾难。我丢了母亲传给我的表。还有你瞧!一、二,一共三幢我住过的楼房。丢失的艺术并不难。我丢失了两座城市,都很可爱。以及,更大的我从小熟悉的地带,两条河,一片大陆。这些我都失去了,可是也不算灾难。——即使失去了你(我那种开玩笑的声音我最心爱的姿态)。我也还不用掩盖。本来,要掌握丢失的艺术不算太难。虽然丢掉这个有点儿(写下来呀!)有点儿像是灾难。
【赏析】与普拉斯一样,毕晓普穷尽一生的创作,并不在显示她惊世的才华,而是在表达她对世界的态度。但与普拉斯的愤世嫉俗不同,毕晓普更注重精确的语言与诡异的思想。她往往把人生的智慧馈赠在修辞的技艺里。让我们折服于语言的道德。在《一种艺术》这首作品里,她进入了淋漓的表达,一个饱经沧桑的诗人的旷达心境在一种讥诮的语感里,显得何其自然、何其轻松。
9.莎朗·奥兹(1942-)出生在旧金山,先后从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现在纽约大学供职。1998-2000年度纽约州桂冠诗人。自1980年起已出版八部诗集,获得包括艾略特奖等多种奖项,但她同时受到的批评也最激烈。
《教皇的阴茎》
它深悬于他的长袍内,仿佛位于吊钟核心的一枚精致的钟锤他动,它则动,一尾幽灵似的鱼游动在一片银白色海藻的光亮中,体毛摇曳在黑暗与灼热里而当夜晚降临他的双眼闭了,它便立起赞美上帝【赏析】出于对虚假的学院派诗歌的反动,莎朗·奥兹从第一部诗集《撒旦的话》开始就引人瞩目,她的作品以坚定的肉体性激烈地探究人性的爱与欲望,理想与悲伤。与前些年我们国内的“下半身”诗歌如出一辙。但比起下半身只扒拉自己不同,在这首写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年的诗歌中,她甚至敢扒拉教皇的裤子。是不是很酷呢?
10.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 隐逸诗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一个显赫家族,曾在安默斯特学院学习了七年,此后,又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度过一段短暂时光,最终返回安默斯特,修剪花草,照料庄园。从二十五岁始,她弃绝社交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一千八百首短诗,但发表的诗作不过十首, 她生前未受重视,直到她离世4年后,她藏匿的作品因好友温特沃斯•希金森而出版,她杰出的才华才广为人知。并被评论界追认为现代派的伟大先驱。她的诗风简约、独特,以文字干净、意象突出著称。 所涉题材多为自然、死亡、爱.与永恒。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做了我的邻居——他轻声地问我为何倒下?我说:“为了美”——“而我为真理,真与美,不分家;我们是兄弟。”——就这样,像亲戚在黑夜相逢——我们隔墙谈心——直到青苔爬上了嘴唇 ——将我们的名字覆盖——【赏析】因为对美与真理的倾心,伟大的迪金森竟然将我们带到了一片墓地里,她让我们看见两个为真与美而死的人在黑夜中轻声交谈,相依为命,直到青苔爬上了嘴唇。直到我们忘记自己置身何处。这就是伟大的诗歌,它在向世人展示恐怖的想象力的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只臣服于真与美的生命的秘密。相信每一个心怀美好的读者都会爱上这一颗纯洁之心。
11.华莱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1879-1955)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雷丁市。哈佛大学毕业后在康涅狄格州一家保险公司任职,43岁那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风琴》,受到评论界抨击。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接连获得美国三种主要诗歌奖:波林根奖,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他的诗歌以隐晦、抽象著称,生前读者寥寥,死后,声望越来越高,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批评家的诗人”,并最终与艾兹拉·庞德、T.S.艾略特并驾齐驱,被列为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观察乌鸫的十三种方式》
1周围,二十座雪山,唯一动弹的是乌鸫的一双眼睛。
2我有三种想法,就像一棵树上面蹦跳着三只乌鸫。
3乌鸫在秋风中盘旋。那不是哑剧中的一个细节吗?
4一个男人、一个女人是一个整体。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只乌鸫也是一个整体。
5我不知道更爱什么,是回肠荡气呢还是藏而不露,是乌鸫的婉转啼鸣还是它的袅袅余音。
6冰柱,为长窗增添了犬牙交错的玻璃。乌鸫的影子在上面来回飞掠。情绪从掠动的影子中依稀看出难以辨认的缘由。
7哦,哈潭弗德消瘦的男子啊,你们为何梦想金鸟?没看见那乌鸫在你们周围女子的脚边逡巡?
8我会押铿锵的音韵也会用流利的、躲也躲不开的节奏;可是我明白,与我所知的一切息息相关的是乌鸫。
9当乌鸫飞出视野时,它便成为无数圆圈之一的边缘了。
10看见乌鸫在绿光中翻腾,连甜言蜜语的老鸨也要失声痛哭。
11他乘一辆玻璃车辇越过康涅梯克州。有一次,恐惧刺穿了他的心,在恐惧中,他竟以为扈从、车辇的阴影是乌鸫。
12河水在流淌。乌鸫必定在飞翔。
13整个下午如同黄昏。雪在降落它还要继续下,继续下。乌鸫栖息在雪杉枝上。
【赏析】斯蒂文斯的乌鸫带着白雪的光芒在栖落,盘旋,仿佛上帝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十三个段落,十三片玻璃,十三个想象重组的世界,在无边静谧中次第展开,让我们获得一种空前的审美体验。全诗最嘹亮的部分在最后一节,斯蒂文斯将他通过非凡的抽象思维建筑起来的奇妙的瞭望所慷慨地馈赠给了每一个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观察世界的人。而他站在哲学的雪山之上,陪着自己的上帝,安静地呼吸。
对此,我热爱的威廉福克纳做过一句注脚,他说:“没有人能直视真理,它明亮得让你睁不开眼睛。我观察它,只看到我的部分。别人观察,看见的是它略有不同的侧面。虽然没有人能够看见完整无缺的全部,但把所有的整合起来,真理就是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这是观看乌鸫的十三种方式。我倾向于认为,当读者用了看乌鸫的所有十三种方式,真理由此出现,读者就得出了自己的第十四种看乌鸫的方式。”
12.卡洛斯·威廉斯(1883—1963)出生于新泽西州的卢瑟福德镇。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科,毕业后在家乡行医逾40年。大学期间与诗人庞德相识。但与庞德和艾略特不一样,他宁可隐居在纽约郊外的一座小城镇里,也不像华莱士•斯蒂文斯或肯明斯,他们尽管留在美国,气质上却充满了世界主义。而威廉斯从一开始就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智性写作,企图寻找一种诗意的美国精神。他的口语化写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艾伦•金斯堡。作为乡土诗人的代表。他被认为是惟一处于中心地位的诗人。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赏析】作为一个观念诗人,威廉斯从开始写作起,就表现出对意象的不信任。这是对那个时代大多数诗人接受象征主义美学思潮的一种抵触。他认为美国口语中的词语干净简洁,自有诗意。在貌似简陋的流水账似的《便条》里, 威廉斯其实是在主张直接抒写个人生活经验,取消深度的书写自由。如果能做到不怀偏见,人们不难讀到口语的勃勃生机。
13.
肯明斯 (1894—1962)出生于美国麻省坎布里奇,从哈佛大学毕业后遭逢一战,期间,志愿去法国当救护队司机,却被疑为间谍而遭拘禁三个月,这段经历促成了诗人的终生信仰:蔑视政府权威,厌恶文明机制,崇尚个人自由。他的第一部诗集《郁金香和烟囱》荣获“日晷奖”,成为现代派经典诗集之一。还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博林根诗歌奖”等多种荣誉。1954年,他甚至受哈佛大学邀请主持举世闻名的“诺顿讲座”。
他的诗因其形式离奇,在诗歌的换行,单词的拼写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而独树一帜,给读者带来陌生的美感。
《爱情比忘却厚》
爱情比忘却厚比回忆薄比潮湿的波浪少比失败多
它最痴癫最疯狂但比起所有比海洋更深的海洋它更长久爱情总比胜利少见却比活着多些
不大于无法开始不小于谅解
它最明朗最清醒而比起所有比天空更高的天空它更不朽14.
温德尔.拜瑞(1934—)诗人、农民、小说家及随笔作家。1957 年获肯塔基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自1965 年以来他工作在肯塔基亨利郡的一个农场。作品曾获过国家艺术和文学院奖, T.S. 艾略特奖。纽约书评认为温德尔.拜瑞是:"一个肯塔基农民和作家, 也许是我们当代伟大的道德伦理随笔作家"。基督徒科学箴言报称:"拜瑞是我们现今先知的美国人的声音。"
《我梦见我父亲在海边》
我在学习如何将我的死亡留给你。 ——题记户外,十月末烛光般的天空下,白蜡树和枫树交错燃烧。我们静静地站在遍布沙砾的海滩上。我父亲将他父亲的骨灰从骨灰瓮里撒出,他晃动的肩膀似乎感到了一种怪异的重量,随后那些骨灰撒向无尽的黑暗,就好像抛掷一根线。我们静候着某种回声,一个浪头或类似之物,标出了父与子之间的距离。
夜晚来临,无踪无迹,无声无息,群星闪烁着,向后退去,比从前显得更遥远,更真切。直到阴影不断将脱下的衣服套在树木上。收获期已过,果园到处都是坠落的苹果。甚至我父亲也开始离去,渐渐消失在芦苇丛生的小路上。他的身影不过是光的一种图形,一条记忆之路,蜿蜒在黑暗中,且一直延伸到归心似箭。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只是在他的下半生才赢得大众对其诗歌作品的承认。在此后的年代中,他树立起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形象。代表作品:《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 《慈悲的假面具》《诗歌全集》。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涉足 站在路口望着它消失在密林中 而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的荒草幽寂,更诱人,更美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或许留下一条路改日再见 而我知道每一条路都没有尽头 恐怕我难以回返
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也许我将轻声叹息回想起往事一片树林里有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16.
查尔斯·布可夫斯基(1920—1994)生于德国安德纳赫,3岁随父母移居美国。一生热爱写作,女人,嗜酒如命,他一直为学院和学会所不容,却在民间拥有广泛的读者,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写了数千首诗歌,数百篇小说,总计出版了110本书。人们常将他称为“贫民窟的桂冠诗人 ”。
《毁掉》
威廉·萨卢因说,“我毁掉了自己的生活,因为我跟同一个女人结了两次婚。”
总有一些事情会毁了我们的生活威廉这只取决于什么或哪一个先找到我们时机一直都很成熟我们随时都会被抓住生活被毁掉很正常无论你聪明还是不聪明都是一样
只有在自己的生活被毁掉时我们才发现自杀者,酒鬼,疯子囚犯,吸毒者等等,等等只是存在中常见的一部分就像厨房架子上的剑兰彩虹和飓风以及空虚17.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 1928--1974),美国著名女诗人。1967年因诗集《生或死》获得普利策奖。她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之一, 美国著名自白派诗人。生前曾患有精神病,诗歌创作于她是一种治疗和复活。她的诗作敏锐、坦诚、有力,充满着不可思议的视野和意象。1974年自杀身亡。
《她那一类》
我走了出去,一个鬼祟的巫女,在夜里更大胆,紧追着黑风;梦想着做坏事,我轻轻飞过普通的人家,一盏盏的灯:十二个手指的孤独者,早已忘怀。这样的女人不太象女人,我一向是她那一类。
我在森林里找到温暖的洞穴,在里面放上煎锅,雕刻,绸缎,橱子,柜子,无数的摆设;给虫子和精灵准备了晚餐;我呜呜地叫着,把这混乱重新安排,这样的女人总是被人误会,我一向就是她那一类。
我一直坐在你的车中,赶车人,我挥着裸臂答谢途经的村庄,认定这最后的光明之路,幸存者,你的火焰至今咬在我的腿上。你的轮子转动,我的肋骨压碎。这样的女人不会羞于死亡。我一向就是她那一类。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