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晨风暮雨
心无涯
文化大观园
全民阅读
查看帖子
主题:
[转帖]千种风情说与何人
回复:
1
帖
上篇
返回版面
下篇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复制本帖地址
若冰
2017-08-09 07:44:05
阅读:481次
回复
只看此人
楼主
门派
职务
总版主
声望
+79
魅力
243
金币
121
经验
194900
文章
7343
注册
2004-04-09
LeadBBS官方论坛
[转帖]千种风情说与何人
[P][FACE=宋体][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9pt]轻描淡写[/FACE][/SIZE][/ALIGN][/FACE][/P][P][FACE=宋体][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9pt]——千种风情说与何人[/FACE][/SIZE][/ALIGN][/FACE][/P][P][FACE=宋体][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9pt]文/陈阳[/FACE][/SIZE][/ALIGN][/FACE][/P][P][FACE=宋体][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9pt]
[/FACE][/SIZE][/ALIGN][/FACE][/P][P][FACE=宋体][ALIGN=center][FACE=宋体][SIZE=9pt]奉旨填词柳三变[/FACE][/SIZE][/ALIGN][/FACE][/P][FACE=宋体] 总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为自己泡上一杯清茶,就着茶香听着舒缓的音乐坐在电脑前写字,速度的快慢处决于我指甲的长度。从不会为了追求效率赶文字去剪掉我的指甲,就如同我明知道深夜饮茶对身体不好却乐此不疲。[/FACE]
[FACE=宋体] 《轻描淡写》已经写了二十七篇,最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是在两年前,那时候听妈妈的话进了县城的复读学校混日子。每天在教室睡两节课,然后每个下午去县城最大的一个书店——新华书店度过四个小时。我并不喜欢新华书店,更不会因为它是国有企业而特别照顾。选择它的原因是当我走遍每一个大书店后我发现只有新华书店的书不打折,不打折就意味着生意差,换句话说就是新华书店最安静。而古典文学更是比新华书店还受冷落,三个书架被遗弃在在书店的最角落,而我,每天就坐在那个被遗弃的角落静静的翻着诸子百家,汉赋宋词。一年时间看完了三个书架大部分书籍,连繁体印刷的线装书都难逃厄运,正准备写点什么的时候班主任开始在班上提醒大家离高考只有十天了。于是我也跟着假惺惺的做出一副很忙的样子迎战高考,考完后把写东西的事都给忘了。那个暑假玩的差点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一年前,又一个暑假,在老爸的枕头下翻出一本《全宋词》,心里的某些东西好像被触动了。[/FACE][P][FACE=宋体]
[FACE=宋体] [/FACE][FACE=楷体_GB2312]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鹤冲天》[/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从第一篇开始就一直想写三变,但总觉得三变是自己的最爱,肯定会是写得最好的一篇,于是就想留着,每周一篇,万一哪天大家都说我越写越差江郎才尽的时候,我突然写一篇关于三变的用来压轴,让不明内情的人以为我宝刀未老,枯木逢春。寒假的时候写完第二十七篇,现在几个月过去,我一直准备写三变,或许太偏爱三变了,导致每次写的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却一直认为自己肯定能写好,于是就这么一直拧巴着到了今天,一罐茶叶用尽,关于三变的文字却还只有一个标题。
安意如说柳永和古龙都是浪子,的确,他们都爱酒,都爱美色,都有满腹才情。可我不喜欢古龙,总觉得他和三变不是一路人,总不能因为古龙写小说好用柳词就说他像三变吧,尽管古浪子的命也不好,但至少他比三变幸运多了。
年少总难免轻狂,学而优则仕,自视甚高的柳三变在家人的期望下参加了第一次科考,满以为中个进士是轻而易举的事,不料放榜时却意外的名落孙山,“平身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如此自负的柳三变哪咽的下这口气,于是年轻的三变一气之下写下了这阙《鹤冲天》,摆明了与皇帝老儿叫板。既然你不让我中进士做官,那好,“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阙词换成一般的人写或许就不会有奉旨填词的典故了,可以说这阙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变的前途。词作一出,秦楼楚馆,花街柳巷争相传唱,唱的当时还是太子的赵祯先生都知道了。于是仁宗初年的高考,三变本已过关,不料年轻气盛的赵祯先生想起三变的这阙《鹤冲天》,一气之下御笔一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三遍的牢骚话,小皇帝当了真,于是大好前程就此断送。[/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匹绢字难尝,不屑与人称量。[/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我不求人富贵,人需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柳永《西江月》[/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才子有两种,一种谦虚一种张狂,三变属于后者,当然张狂的也有两种,拿五四后的来说一种如钱钟书,早期张狂,后期谦逊,另一种如李敖,到老了都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而柳永恰恰又属于后者。如果说《鹤冲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变的仕途,那《西江月》则让他彻底与官场无缘。
当朝宰相吕夷简过六十诞辰,家妓无新歌上寿,特派人请柳永赋词一首,以贺诞辰,并送上厚礼作润笔。柳永素来看宰相不顺眼,但是宰相求笔,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于是挥毫写下了《千秋岁》。历数了吕夷简的功劳,极尽赞美之能事。连柳永自己都觉得写得有些肉麻,这时恰好剩下一笺芙蓉纸,余兴未尽的柳永遂挥洒出这阙《西江月》。
两首词写好时,恰好有名妓陈师师的侍儿来请,柳永忙中出错,竟然将两首词都装入封套献给吕夷简。宰相先读了《千秋岁》,倒也喜欢,再读《西江月》就怒发冲冠了:“小子轻薄,我何求汝耶?”这吕夷简空有宰相肚,却撑不了乌篷船,从此衔恨在心。没过多久,翰林缺员,赵祯先生决定启用柳永,征询宰相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抓住报仇的机会,一番话将三变永远排斥到仕途之外 :“此人虽有词华,然恃才高傲,全不以功名为念,日夜留连妓馆,大失官箴。若重用之,恐士习由此而变。”又把柳永的《西江月》读了一遍。仁宗听后御笔批了四句话: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
皇帝的批语就是圣旨,事实证明柳永也很听话,挂起“奉旨填词柳三变”的金字招牌到“风前月下”奉旨填词去了。
[/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ALIGN=center][SIZE=9pt]三秋桂子,十里荷花[/FACE][/ALIGN][/SIZE][/FACE][/P][FACE=宋体] 男儿身总被功名累,在那样一个大兴科举的时代,人人为了一顶乌纱不惜十年寒窗背井离乡,书香门第出身的三变自然免不了家族的命运。虽然柳永排斥官场,但在那样一个环境下又渴望做官。[/FACE]
[FACE=宋体] 在柳永之前的李白,常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挂在嘴边,但是李隆基才一下诏就高兴的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了,还极尽拍马之能事写出三首《清平调》。柳永之后的陆放翁,就是写《示儿》的那个。表面看来也不是个想当官的主,理想抱负也就是“扫胡尘,靖国难”。可这位放翁先生在为数不多的词作里多次提到了封侯拜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诉衷情》)。以洒脱著称的李白和以爱国闻名的放翁都想着做官,书香官宦世家的柳永又岂能例外?于是首次被赵祯抛弃的柳三变开始自己的宦游之旅,期望能得到地方长官的赏识谋得一官半职,期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变工。仕途上的失利恰好成就了柳永词学上的成功,走走停停,写了大量羁旅行役词,也有对祖国的壮美山河夸赞名词留世,而《望海潮》就是柳永宦游杭州,为拜见州长官老友孙何而作:[/FACE][P][FACE=宋体][/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FACE][FACE=楷体_GB2312]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写景能写到这个份上除了佩服之外只有赞叹了,不去管三变写这首词的目的,也不必分析词的写作技巧艺术手法,那是语文老师的工作。与其说在品读一首好词,不如说在欣赏一幅绝妙的画作,一幅足可媲美《清明上河图》的风土人情画。有传言,林和靖先生(就是梅妻鹤子的那位)根据柳永的这首词画了一幅东南形胜图,而这幅画被金主完颜亮看到了。完颜亮先是被图上所画吸引,及至看到画上面三变的词就坐不住了,读下去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南渡之志。为此,宋人谢处厚还写了几句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当然,这只是传言,估计是宋朝战将打不过北方蛮夷找借口企图将罪名嫁祸给柳永而放出的流言,其真实性有待考究,但至少说明柳永此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FACE][FACE=楷体_GB2312]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八声甘州》[/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与《望海潮》的大气磅礴不同的是,《八声甘州》显然要伤感的多。宦游半生,羁旅多年,你早已不若当年的风发意气。烟柳画桥的秀美,云树绕堤沙的婉约,怒涛卷霜雪的大气早已远去。此刻,眼前残照当楼,处处红衰翠减、此时此刻,你不再是那个叱诧词坛,美女环抱的风流才子,你只是一个落魄文人,失意游子罢了。暮雨潇潇、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每一样都挑起你那凄凉的怀抱。回答你的,只有长江水,悄无声息的东流,决绝的连头都不愿回过来看一眼失意的你。
或许故园才是你唯一的精神寄托,那里有你的佳人在妆楼盼归,而你却在千里之外害得她错认了几多天际归舟。无言谁会凭阑意,你又何尝不是为此发愁呢?叹年来踪迹,你何必为那本不属于你的名利场奔波。你奔波,你奔波了大半个中国,长安古道的高柳蝉嘶,霸陵桥头的折柳惜别。而仕途上,终老也只做到屯田员外郎这么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名利场本来就不属于你,而你却在中间摸打滚爬了大半辈子,何必呢。其实你也知道自己不适合官场,“晚岁光阴能几许。这巧宦,不需多取。共君把酒听杜宇,解再三,劝人归去”。
在常人眼里,你是异类,在词人墨客眼中,你的词难登大雅之堂,知音难觅,就连当朝词宗晏殊老头都拿“针线闲捏伴伊坐”来取笑你,奔波半生,赢得凄凉怀抱。
其实你原本就不属于争名夺利的官场,皇帝都要你填词你又何必不人命呢?不服输是好事,可也得量力而行,幸好老天毕竟是公平的,没给你官做却给了你满腹才华,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宋词八百词牌中,你一人就首创了一百三十二种。没有你的革新,我们哪有机会去领略宋词的真正魅力,后来的苏东坡辛稼轩若是没你的革新,他们的豪放词只怕也只好在小令中间打转。
三变,够了,真的想回来你那个年代对你说这样两个字,才情上大天阙下至黎民,别忘了赵祯也是你的粉丝,虽没给你官作,可他每天要听你的词才能有精神处理国事。别忘了那个出使西夏的使者带回的那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如此盛况堪称空前绝后,你是真正的Superstar。
[/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ALIGN=center][SIZE=9pt]千种风情说与何人[/FACE][/ALIGN][/SIZE][/FACE][/P][FACE=宋体] 其实三变最令人称道的还是他的爱情词。半文盲都会在写给情人的书信中用上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苦。[/FACE][P][FACE=宋体][/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选自柳永《定风波》[/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看到这几句时总觉得晏殊那老头子未免偏颇过分,身为宰相本该有容人之量,做为文人就该理解文人之苦。可我们的晏老头子在天下第一才子柳三变去拜访他的时候,非但没体现出宰相之贤,连普通文人该有的素质都没有。“贤俊亦作曲子么”这样一句突兀的问话将其假惺惺的一面展露无疑,“凡有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晏殊这一问难道是因为这老头是喝洗脚水长大的不成?三变倒也谦逊“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接下来的话将其虚伪一面发挥的淋漓尽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连人家随便一首词中的句子都能拿来取笑别人,还故作惺态问人家是否写词,摆明了前面之问是为了后面的取笑铺垫。
作为一国之相,见解如此之陋,容量如此之小,实在让人汗颜。晏殊不像三变,三变虽出生在书香世家,可南唐遗后的背景多少对其仕途有些阻碍,而晏殊这个抱着金砖出世的神童七岁中进士,被老皇帝抱在膝盖上长大的一国之相,哪里会明白天下读书人十年寒窗的苦楚。在他看来,这是一首俗不可耐的艳词。诚然,这次里面没有所谓的治国安邦之策,经世救国之言,也无宏图大志,更无歌功颂德。但这词真实,真实的彷佛此种一切就在你眼前。我一直在想什么才是三变追求的,什么才是自己追求的。终于有一天,在一本旧书中翻到这首《定风波》,潜意识的作用让我看一遍就再也忘不掉。或许这就是三变要的生活,也是我要从未放弃过的追寻。在这个理想的国度中,不必为功名利禄奔波,也不必理会世俗的蜚语流言。男耕女织,闲时握一卷诗书就床翻读,听窗外雨打芭蕉风舞残荷。身边的女子针线闲捏鸳鸯织就。风起时笑看落花,雪舞时举杯向月。抑或就着就着夜雨剪烛西窗共话巴山。只可惜三变和我都没有这样的好命,那个女子还是要三变去为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打拼,我终究还是要为所谓好一点的生活放弃自己的追寻,只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那女子若知现在何必当初呢。而我,为了所谓理想又虚度了几许光阴。[/FACE][/FACE][/P][P][FACE=宋体]
[FACE=楷体_GB2312]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实在不想把这首词搬上来,每次都不忍心读完它,而事实上心里却记了个滚瓜烂熟。每每记起总免不了一场心伤。可是若不把这首词搬出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雨霖铃》原是唐教坊曲,相传是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平叛安史之乱后北还在路上遇雨,因为伤感取其声而作的曲子。或许是因为曲子太过于悲伤,以至于几百年间竟无人能填词。我不知道三变是因为什么原因填出了这阙有曲无词的《雨霖铃》。只是每次记起总能看到那样一个落魄的飘零浪子。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阙《雨霖铃》画面优美,可是,当你静下心来用心去品味你就会发现个中滋味,杨柳岸晓风残月,如此美景,说的却是一种无奈的离伤。
在那种冷落凄清的季节里,所有的人都会渴望一种相逢。思念在分手后开始生长,长成伫立岸边的棵棵杨柳,盼望着青衫上酒渍斑斑的你乘一叶扁舟从暮霭沉沉的烟波中驶来,轻诉千种风情。那晓风残月依旧醉着,你可曾记得执手相看的泪眼,离别里是谁与你浅吟低唱么?
早知道凡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吟唱你的词,可不曾想到,自从你把士大夫的精雕细刻变成了一种流行之后,你笔下的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竟成为铭刻古今的爱情誓言。
而此刻,佳人远去,千种风情,又留与何人说。[/FACE][/FACE][/P][P][FACE=宋体]
[/FACE][/P][P][ALIGN=center][SIZE=9pt][FACE=宋体]《戚氏》凄凉一曲终[/SIZE][/FACE][/ALIGN][/P][P][FACE=宋体][SIZE=9pt] [/SIZE][/FACE][SIZE=9pt][FACE=楷体_GB2312]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FACE][/SIZE][/P][P][FACE=宋体][/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FACE][/FACE][/P][P][FACE=宋体][FACE=楷体_GB2312]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柳永《戚氏》[/FACE][/FACE][/P][P][FACE=宋体][FACE=宋体]
我一直在想该把它当一首词还是当做三变的自传,或者这个时侯该叫他柳永了。这个当时的天下第一才子在写这首词的时候终于不用漂泊了,昔日的儒雅书生英俊少年也早已鸡皮鹤发垂垂老矣。名利场,柳永一直就没看重过,却也一直没放下过,他终究无法做到他的后辈东坡先生那样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这世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尤其在你等着这五斗米过活的时候。
这阙词,我实在没办法做出评价了,算是搬出来大家一起欣赏吧。柳永丝毫不露痕迹的在次里面记录了自己的一生,看似漫不经心无关紧要的一笔,却是连着千丝万缕息息相关。
或许这时候,柳永早已看淡时间的功名利禄,在词里,像一个小说家一样说着一个似乎和自己无关紧要的故事。却叫看这个故事的人为他唏嘘不已。以至于后人评价时说:《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命运总喜欢和人开玩笑,人生短短数十载,纵有一时英名千百年后谁又记得谁,其实,当一切成为过去,将浮云拨开,名利看淡,一切成为过眼云烟,你是否还会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FACE][/FACE][/P]
若冰
2017-08-11 09:35:10
引用
只看此人
2
楼
门派
职务
总版主
声望
+79
魅力
243
金币
121
经验
194900
文章
7343
注册
2004-04-09
LeadBBS空间出售
多少达贵烟飞灭,唯有耆卿把名留。当年落魄寄花巷,如今读词必有君。
欢迎大家光临本论坛!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Upload/2006/3.gif[/img]
发表新主题
发起投票
回复此主题
1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解析UBB代码
恢复上次发帖
当前保存
(无)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回复短消息通知
Alt+S快速提交
Copyright
©
2003-2025 晨风暮雨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心无涯论坛:http://www.ruobing.site/bb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4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