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四大要素

楼主
诗词的四大要素
   一、押韵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的回环的美。
  古人押韵是按韵书的。古人所谓的“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是基本上一致的,按韵书压韵也是很和谐的。宋代以后,由于语音的变化较大,诗人仍然按旧韵书压韵,有些就不那么和谐了!今天如果我们写旧体诗,并不一定要按古人的韵书,但是如果要学习旧体诗词,还是要了解古代的韵书的,这样,我们才不致误认为古人写诗不押韵!诗韵一般按《平水韵》,词韵一般按《词林正韵》词韵也有其他的版本,例如:《词韵简编》(龙榆生《唐诗宋词格律》)大同小异。
 
   二、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二者关系如下: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三、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按古律就尊古韵,按今律就尊今音。一般来说古音发声变的最多的是入声字,最不易辨认,其他无多少误差。辨别入声字个人心得是用地方话来辨认,湖北的地方发音接近与唐音,多少赚了些地域文化的便宜。根据“开口为平,闭口为仄”来检阅,一般入声字发音短促,急切,也比较容易辨认,比如“屋”“沃”“觉”“质”“锡”“月”“合”“职”“七”等。

 四、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古体诗词有工对,宽对以诗词意思走向来看,能工则工,宜宽可宽,不拘泥太多的形式。但初学者要弄懂弄通这一关,毕竟刚开始的裹脚放了后就是一条舒坦的道路。
   对仗内容比较多,刚接触就先就常见形式几种谈谈。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对仗相当工整。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这不是对仗,乃是对仗的毛病之一。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对于读诗词更添加了一份乐趣,以往的疑惑便解释的通了。
1楼
看此帖子者其中第三点对与检查古音平仄的方法,有在里面轻易的交代。或许能有些帮助
2楼
拜读!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