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
返回
登录/注册
诗律(律诗和绝句)
楼主
梅青影瘦 于 2007-11-24 00:54:44
诗律(律诗和绝句)
一、古体和近体
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成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字数上看,可以分成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六言诗很少见的)。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成五言和七言两类。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写的,在唐朝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诗,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它包括隋唐以前的诗,还有后人写的古风。例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它有以下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也有七言的,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字数少一半。五绝只有二十字,七绝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用平韵,也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这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相当于半首律诗,所以可以归入近体诗。
总括起来,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绝句里律绝属于近体,古绝属于古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称为五古,七言古诗称为七古;五言律诗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称为七律;五言绝句成为五绝,七言绝句称为七绝。
古体诗除了五古和七古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长短句杂混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甚至七言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另列一类,而是归入七古(即使没有七字句)。
三、律诗
举例的诗里有一些入声字,在必须用仄声的位置上的已经注明,其它的入声字不再标注。
格式说明:
注“*”的字可平可仄,注“·”的必须入韵!
(一)五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别,入声。
2、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竹,入声。
[唐]王维《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注:疾,入声。看,平仄两读。第七句是拗句(详见下文)。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山居秋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石、歇,入声。
[唐]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出、国、学、一,入声。
(二)七言律诗:分平起和仄起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啄、足、白,入声。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礴、拍,入声。
2、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李商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十、笛,入声。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宋]陆游《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那,平声。
4、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峡,入声。
四、绝句(律绝和古绝)
上文说过,绝句实际可以分成律绝和古绝两类。我们分开讨论。
(一)律绝
五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例句:[唐]柳宗元《零陵早春》
问春从此去,几日到秦原?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无名氏]《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注:看、听都是平仄两读!
2、平起首句入韵,首句换“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例句:[唐]李益《鹧鸪词》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注:竹、合,入声。
3、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例句:[唐]王之焕《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仄起首句入韵,首句换成“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 * · * * ·
例句:卢伦《塞下曲》
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黑,入声。骑,名词,仄声。
七言绝句:分平起和仄起入韵与否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 ·
例句:[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 * * · * * * * ·
例句:[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
例句:[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 * * · * * * * ·
例句:[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泊,入声。
(二)古绝
古绝是和律绝对立的,它是不受格律束缚的。凡符合下面情况之一的(或都具备的),应该认为属于古绝:
(1)用仄韵;
(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即使用平声韵,也属于古绝。
例如:
[唐]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唐]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接下来讲讲所谓“一三五不论”口诀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和七绝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自然也要分明的。如果就五律和五绝来说,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者是有用的,因为它简单明了。但是,它也是不全面的,很容易引起误导,且影响很大,所以不能不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同样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里,第三字也是不能不论的,否则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的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同理,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看“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但是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五言“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需要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是不对的!
近体诗的避忌
1、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叫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了。七言则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字用了仄声。在词、曲之中也一样。
2、三平调
在平脚的句子里,末尾三子都是平声,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或“(仄)仄(平)平平平平”,叫“三平调”,也是大忌!绝对不允许的!在古风和古绝里则可以使用。
3、重字
重字损伤诗的意境,所以要回避!但如果不损伤意境,可以重字!例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粘”和“对”
律诗和绝句讲究“粘”和“对”。
“粘”指出句(单数句)和前一个对句(双数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对”指对句(双数句)和出句(单数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
知道了这个规律,记律诗和绝句的格式就很容易了!不论长律有多长,都要符合粘对规则!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失对”。唐朝前期,由于律诗尚未定型,有些诗人的一些作品就有失粘、失对的情况。
回复
1楼
梅青影瘦 于 2007-11-24 01:05:36
如果要说的有更多,就简单说下这些都是入门知识,了解了诗我们再可以了解词,进一步了解曲,循序渐进
回复
2楼
巴三哥 于 2007-11-24 09:31:06
楼主这么晚还在网上。敬佩。
先学习学习!
回复
3楼
若冰 于 2007-11-24 11:08:29
谢谢楼主
回复
4楼
晨风暮雨 于 2009-03-26 21:30:48
很遗憾一直不见你来
回复
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55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