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历代美女的标准不同

楼主
[鉴赏]历代美女的标准不同
[P][FACE=Arial, ][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45, 245, 245)][SIZE=16px][P]  [COLOR=rgb(153, 153, 153)]9月15日 17:36    来源:文史天地[/COLOR][/P][/SIZE][/BGCOLOR][/COLOR][/FACE][/P][P][FACE=Arial, ][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45, 245, 245)][SIZE=16px][P][/P][/SIZE][/BGCOLOR][/COLOR][/FACE][/P][P][FACE=Arial, ][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45, 245, 245)][SIZE=16px][P][/P][P]  塑身美体,很多女性乐此不疲。从先秦时以“体长”为美、以“细腰”为美,到汉魏时以“体轻”为美、唐朝以“丰腴”为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美女的标准也各不相同……[/P][P][/P][P]  [BGCOLOR=transparent][SIZE=16px][B][B]先秦北方以“体长”为美[/B][/B][/SIZE][/BGCOLOR][/P][P][/P][P]  [/P]北方中原地区,先秦时推崇“硕”或“颀”,就是“高个儿”。先秦高个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齐国公主,出嫁时的婚礼场面很大,相当风光。《诗经·国风·卫风》中那首《硕人》,写的就是庄姜出嫁场面,诗中两次提到庄姜的身材:“硕人其颀”“硕人敖敖”。硕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颀”“敖敖”,则进一步强调了庄姜的身材修长之美。而且,庄姜不只身材苗条,其手、脖子、皮肤、口、齿、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几乎无处不美。[P][/P][P][/P][P]  [/P]《诗经·国风·唐风》中的《椒聊》诗中,也提到一名高个子女性:“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从“无朋”和“且笃”用语上来看,这位采椒女,不只个高,还十分健康和丰满。《诗经·国风·邶风》中《简兮》诗,描写了一女子在观看盛大的“万舞”表演时对领队舞师的感觉:“硕人俣俣”,意思是舞师高大英武。如何让身材变硕、变颀?古人提倡的是多运动、多劳动,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参加采椒劳动。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睐的一项健美运动。《简兮》中的舞师之所以有一个好身材,与其舞蹈锻炼是分不开的,“简兮简兮,方将万舞。”[P][/P][P][/P][P]  [BGCOLOR=transparent][SIZE=16px][B][B]先秦楚国以“细腰”为美[/B][/B][/SIZE][/BGCOLOR][/P][P][/P][P]  [/P]先秦时期,在以楚国人为代表的南方人眼里,高个儿似乎不受青睐,而是以“细腰”为美。“细腰”又叫“纤腰”“小腰”“柳腰”。据《韩非子·二柄》,韩非子在论述君王个人好恶对执政治国行为的影响时,引用了这样的例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意思是,楚王欣赏细腰之人,结果身边人为了取悦于他,大多节食瘦身。楚灵王是春秋时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穷奢极欲,审美意识另类。《墨子·兼爱中》对其“细腰”癖好导致的后果记录得更为具体:“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番话直译的意思是: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吸一口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可以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朝廷臣僚都饥瘦得面有黄黑之色。[P][/P][P][/P][P][/P][P]  [ALIGN=center][URL=javascript:void(0)][IMG]https://easyreadfs.nosdn.127.net/IseTXk-EP5yfRALMKlXowg==/8796093023609019457[/IMG][/URL][/SIZE][/BGCOLOR][/COLOR][/FACE][/ALIGN][/P][P][/P][P]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人物龙凤图》局部[/P][P][/P][P]  从《墨子》所记来看,楚王的细腰之好是针对男子来说的,但受影响最大的却是楚国女子,她们纷纷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诗称:“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出,楚国上下皆以“细腰”为美,所以细腰又叫“楚腰”。除了楚灵王,据说之前的楚庄王也“好细腰”。为了塑造细腰之身,古人有两种方法:一是节食瘦身,所以楚国“多饿人”;二是束带控制。如今流行的减肥法,也是这类节食瘦身法。[/P][P][/P][P][/P][P][/P][P]  [BGCOLOR=transparent][SIZE=16px]汉魏时期以“体轻”为美[/SIZE][/BGCOLOR][/P][P][/P][P]  [/P]秦汉以后,“体长”和“细腰”虽然仍有人欣赏,但贵族阶层更以“体轻”为美。从史料所记来看,汉朝后宫受宠嫔妃都是体轻者。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娇躯翩转,极具韵律之美。身材最出色的女子,应该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轻如燕,成语“环肥燕瘦”中的“燕瘦”,说的便是赵飞燕。身轻到何种程度?宋秦醇《赵飞燕别传》称:“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体态轻盈。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妃,后来和亲北疆,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来。[P][/P][P][/P][P][/P][P]  [ALIGN=center][URL=javascript:void(0)][IMG]https://easyreadfs.nosdn.127.net/wsY0xxAbwdNE7_rhtDeiTQ==/8796093023609024117[/IMG][/URL][/ALIGN][/P][P][/P][P]  东晋顾恺之绘《洛神赋图》局部[/P][P][/P][P]  体轻为美这一风尚对此后南北朝女子的塑体选择也产生了影响。据《南史》,南朝梁名将羊侃的艺伎张净琬腰围只有一尺六寸,能站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此舞叫“掌中舞”,据说是赵飞燕的原创舞蹈作品。为什么汉朝会以“体轻”为美?可能与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关系。她在《女诫·敬慎》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这句“女以弱为美”,导致整个魏晋六朝时期都崇尚“仪静体闲,柔情绰态”。为了让身体轻盈,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大概是跳舞。上述提到的戚夫人、赵飞燕、王昭君、张净琬,无一不善舞。[/P][P][/P][P][/P][P][/P][P]  [BGCOLOR=transparent][SIZE=16px][B][B]唐朝时期以“丰腴”为美[/B][/B][/SIZE][/BGCOLOR][/P][P][/P][P]  [/P]唐朝一改之前的“细腰”和“体轻”,女子身材以“丰腴”为美,杨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无一不富态。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上,唐太宗周边的侍女没一个瘦的。时间越往后,绘画中的唐朝仕女越丰满。现代考古发现的盛唐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也证实了这一点,个个丰腴,没有一个瘦子。唐朝这一好身材标准的出现,也与上层人物的喜好不无关系。从《全唐书》所记文字来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汉魏时的“细腰”,唐人所作的《两阶舞干羽赋》称:“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纤腰,弛庭中之妙戏。”就是说皇上废除了掌上纤腰那些把戏。当时甚至朝廷选官时也强调健美。《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丰腴为美,并不等于以胖为美。在现存唐朝人物画中,男子无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没有“怀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种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在唐朝时是备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旧唐书·杨贵妃传》评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P][/P][P][/P][P][/P][P]  [ALIGN=center][URL=javascript:void(0)][IMG]https://easyreadfs.nosdn.127.net/zypugu2G43-mnzLxy9Sysg==/8796093023609025517[/IMG][/URL][/ALIGN][/P][P][/P][P]  唐周昉绘《簪花仕女图》局部[/P][P][/P][P]  如何让身材丰满且“虽肥不伤肉”?唐朝女子的方法是多参加体育活动。从唐朝壁画上看,唐朝女性喜欢骑马郊游,还爱参加大型文体活动。[/P][P][/P][P][/P][P][/P][P]  [BGCOLOR=transparent][SIZE=16px][B][B]宋代以后以“苗条”为美[/B][/B][/SIZE][/BGCOLOR][/P][P][/P][P]  唐朝以后,女子身材审美也有相应的特点,呈现多样性,但基本上以“苗条”为美,与现代十分接近。宋朝以后,时代精神与审美习俗皆为之一变,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其中最刺目的就是五代缠足的出现,北宋中叶以后形成“三寸金莲”的崇拜。相传五代南唐时,有一宫女轻盈善舞,以帛缠足,足纤小如弯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爱。由此开始,缠足之风逐渐盛行于宫廷。[/P][P][/P][P]  [/P]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清末,整个社会还是把“林黛玉”作为美女的偶像。“病美人”到民国时期仍是主导性的美女标准,但受西方影响,女性不再以缠足为美,性感美有所抬头。民国期间,中国美女标准逐步与西方国家接轨,代表人物如赛金花、胡蝶等。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倾向前苏联之风,喀秋莎是人们心中的偶像。今天,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中国美女的标准不再单一,特别是容貌、独立个性和知识素质成为重要的参数。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56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