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宋国士》

[日期:2023-11-24 18:19:35] [字体: ]
    宋朝,在后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积弱积贫的存在,留给人们的是太多的叹息与怜悯。然而,随着人们对宋朝研究的深入,随着人们站在历史长河新时代看问题的视角视野的改变,对宋的评价也有了巨大的反转,宋在文化、经济诸多方面的成就与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意义,也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和理解,也就对宋多了一层惋惜与痛心。不过,此时已经不是因为它的积弱积贫,而是对宋面临的复杂严峻的周边环境和最终成为第一个被落后民族灭亡未能让中华文明之光更加璀璨的命运。
    宋能成为一个独特的,让人们重新审视的朝代,从一个一直被低估到终于被发现的逆转,让人不禁想到“是金子终于会发光”这样一个被世人用于安慰他人、激励自己的哲理,用在一个朝代上竟然也这么合适。
    此后,我也开始关注这样一个现象,试图更多地了解它理解它,并找寻其中的原因。因此,也开始看一些介绍宋代点评宋代的书。我一直在迷茫与困惑中,对于宋,对于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对于中华的文化与文明。乃至对于自己,也在进行思考和反省。然后,这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大宋国士》。这本书有两册,一册是北宋,一册是南宋。书才看了几天,连第一册都没有看完。但是,没有一本书,让我是如此认真地一边看一边深入地思考这么多的,也没有一本书让我有这么多的感悟和共鸣。我想,我应该找到了宋代如此独特又如此重要的原因了,也发现了宋为何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漫长历程中如此让人牵挂,也有如此极端的评价的一个原因。
    我的理解是,因为宋有一批如同赵普、寇准、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文天祥……这样一批性格如此鲜明、形象如此鲜活,有如此迥乎不同的士人:他们有不同的出生背景、不同的发达之路,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主张,甚至有非常大的反差。但是,他们却同样有着宋代文人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感,同时,他们多数人的命运是那么坎坷,都有位极人臣的巅峰时代,也都有落魄不堪的岁月。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改初衷,在一次次的被重用和被贬斥中,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理想和使命托付给国家,把自己的才华和心血献给国家。
    我本来没有写这篇文章的打算的,直到我看到书中第四个人物范仲淹。边看便想,边看边抑制不住自己情绪与情感的迸发。虽然这部关于宋朝国士的书我还有很多人没有看,但是只需看到范仲淹,就已经让我无法抑止要写点什么的冲动了。
    也许,我是一个过于喜欢用文字真实表达自己的人,或者说,我的文字过于忠诚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念。当然,首先,我是一个喜欢用文字来表达的人,胜过于用语言与行动。这就说到我和文字的关系了。
    我写过的文字有很多,更多为大家了解的,可能是我为学校为领导写的那些公文和讲话了,让大家称道的,也主要是些这样的文字。但是,我想说,这些文字并不代表我,更不能反映我真实的想法,不能体现我的文字特点。正如一位领导说的:“你能写又怎么样?你看哪篇文字署的是你的名字?”我想,领导说得也有道理啊。但是,我也想说:这些文字有几篇不是按照领导的意思写的,又有多少文字不知道被多少领导和专家点评,然后一个比一个更专业似的让我按照他们的意思来修改的?于是,这些文字还是我自己的吗?这些文字里的观点还是我的思想吗?所以要了解我,了解我的文字,应该是那些别样的文字,比如我写的诗歌、散文、杂文和小说。我认为,这些文字才是最能代表我,代表我的文学水平、代表我的情感与思想观点的,也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多看一些我的这些文字,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我,才能对我做出公正的评价。比如,我现在正在写的这些文字。
    看了这些宋代国士的曲折人生,我想,无论他们做了什么,或者想做什么,或者想做却没有做成的是什么,都要从他们的作为文人的特点来出发,来了解他们、来评价他们。文人是他们的根基和血脉,这也成就了他们作为那个时代的国士从而影响当时直到今日的历史和文化的根本原因。之所以看到范仲淹,我有更多的感悟,乃至等不及看完这部书就抑制不住要写这篇文章,乃是因为书中介绍的范仲淹让我对他、对那个时代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和情不自禁的共情。
    犹如宋朝本身,看了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范仲淹的了解实在太少、太片面了,对他卓越的才华、对他杰出的贡献、对他深远的影响力完全是估计不足,甚至存在某些误会。的确,我以前是很少关注范仲淹的,除了他的《岳阳楼记》,除了他不成功的庆历新政。我甚至一度以为,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点做作,有点自我标榜,甚至是某些人一样的无病呻吟或者故作惊人之语。看完书中关于他的介绍,才知道他真是称得上是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伟大的诗人、词人,是最有成就的水利专家,是宋朝理学的开山之祖,他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那个时代,超出了政治的范围,而是一个民族的一代代人的思想与文化。而且,我还知道,他除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最能体现他襟怀和思想的名言外,还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志向与骨气。
    还能说什么呢?像其他文人国士一样,他也有着一次次受重用和被贬斥的经历,可是,无论境遇如何,无论出在什么地方,都能始终不改他的理想与性格。虽然二者看来是那么的不相容,但是在他的身上却得到了密不透风的统一。同样,也因为这种反差,使得这种统一往往变得不可调和,变得那么不稳定与不可持续,导致他的命运终究是一种悲剧,然而最终的悲剧命运却因为他的死而转为极度的殊荣,——被谥为文正公,一个皇帝对文人的最高评价,一个文官最大的梦想。于是,这种反差又变成了统一,他的价值也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一个对他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最大的悲剧在于,他生前的抱负未能完全实现,他的才华无法完全奉献给他爱的国家,却病逝于被贬斥流离的路上。可是,这岂只是他个人的悲剧?是整个宋代的悲剧,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国有士,却不能为国用;士有才,却不能用于国,真真让人唏嘘长叹呀。其实,宋朝还有很多这样的文人国士,比如寇准,比如王安石,不都是这样?其实,苏轼也是这样的,只是,苏轼的豁达让他在无奈中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志向转而追求自己的完善,而范仲淹却是始终放不下对国家的爱与忧患而已。也就是所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这点,也是最为我所感慨的。
    对于这些国士,尤其是范仲淹,我一面是敬仰,一面是惋惜;一面是羡慕,一面是伤感。想想自己也是年近六旬,工作的日子不多了,所以也就再也没有给领导写文章的机会了。但也因为如此,我才能更多地、更从容自在地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概,不会去揣摩别人的想法来构思我的文章,不需去听那些相互矛盾的意见而无所适从然后被迫翻来覆去地修改自己喜爱的内容。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署自己的名字,真名笔名在所不论。此外,还有一个好处,没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读书,读自己真正喜爱的书,在读书中丰富和充实自己,也是一种幸运呢。只是,范公的影子总是萦绕在我的眼前,让我心中塞满了苦涩。一面为自己曾经的不学无术的片面,一面为自己一生经历过于简单的羞愧,还有因为自己的单纯和执着、善良而真诚所做的坚持和得到的收获的感悟与透彻。又想,世间岂能全是圆满,虽然范仲淹壮志未酬,但是,依然英名长存。而这,不是由你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而削减丝毫的。只会因为你知道不知道,认可不认可而影响你自己的心 绪和情感。如此而已。
    读《大宋国士》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国士的生平需要我去了解,估计还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更多的感悟。总之,有时间读书和思考,谁说不是一种幸福呢?如此看来,这样的幸福时光,真是值得我好好珍惜的。

                                                                                    2023.11.24

阅读:295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