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环大咸宁之第二天:缅怀与礼敬,还有守正与创新
| [日期:2025-01-13 21:21:11] |
[字体:大 中 小] |
第二天,计划七点出发,实际上我们提前了五分钟,说明大家状态不错,也很守纪律。虽然是冬天,又经过长时间的蛰伏,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后,一个个依然精神饱满,向着通城塘湖镇方向而去。 昨天的骑行记发出后,有在通城工作的同学说:高枧到塘湖只有小坡。这和嗨歌说的情况不一样。这个坡我们骑都不把它当回事。你们就更不用说啦!我想是不是嗨歌因为开车走过没骑过,可能感觉有误?我告知嗨歌同学说法。他说不排除这个可能,也有可能是我的同学很牛。带关矛盾的信息,我们骑行到了桃花村,来到了义源村,开始了上坡之路。途中有两块碑文,一块是“礼义流源”,在上坡约一公里处,我拍了个照继续向山顶冲去,约一公里后看到了另一块碑,旅着“高山枧水 礼义流源”,就是高枧义源之意,因为坡陡,无法停下来拍照,只好憾别,心里却在想:高山好理解,这枧水怎讲,枧是何意呢?大约三公里后,终于来到了黄袍山顶,也就走进了通城境内。 按说黄袍山就是通城崇阳的界岭,可我很奇怪崇阳几乎不提起,所有的故事都与通城有关:罗荣桓,最早在这里发动秋收起义,俗称通城秋暴然后建立了第一个县级农民政权。还有革命母亲黄菊妈剪仆后继把三个儿子都送去当红军,自己横遭土匪头子葛皇甫迫害。于是,我也是瞻仰了烈士陵、元帅广场与通城秋收暴动纪念馆,缅怀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怀念人民群众对党与革命的巨大支持与付出,不禁肃然起敬。 上山不易,但感觉除了最后约一点五公里有点难度,还是比我想象的好。下山揉是连续三公里的坡道加弯道,俗话说上坡累死下坡爽死,果然有道理,这坡真下得痛快淋漓,水银泻地一般,难怪这里每年的国际户外自行车挑战赛吸引了那么多人。又一想,如果我们反向骑,这上山难度就不止增加了一倍,而下坡的快感至少就少了三分之二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就是走的塘湖到沙堆的这段路,一如暑期我们走的那么破旧,一点改变都没有,要说有改变只能说变得更烂了。本来是为了省路,就没走塘湖到通城县城再到沙坪这段,其中通城到沙坪是106国道的一部分,大货车多,路况也不是特别好。颠簸的路面让小斌与安安怨声载道,把屁股都颠痛了!除了八燕渡槽,给我的感觉也很平淡,而他们也再次忽略了这条有着那个年代历史印记与人文精神的意义非凡的灌溉工程。对于我来讲,它还有特定的记忆与怀念,因为大约四十多年前,我父亲就是千千万万修水渠的民工之一,而父亲也于十二年前作古,再也无法向我讲述当年的故事与感受了。 好在这段路不算很长,过了沙堆到沙坪的路就很好。崇通交界处属于通城的堤上与属于崇阳的堰上(堰市)还有一个端午节的村民对峙的风俗,本来想路上跟他们说说的,但没有机会。 进入堰市,也就告别了通城的地盘又一次进入了崇阳境内。路边突然多了很多挖茡荠与卖茡荠的。挖茡荠的农民说是给东家打工,挖出来8毛钱一斤给东家,东家卖出去是4元,嗨歌说削好的在温泉要卖12元一斤。本来我们想买一点吃,但都没有削好的。安安觉得很新奇,走进田里用普通话和说崇阳话的人唠叨起来,幸好有懂普通话的年轻人,才不至于鸡同鸭讲。农民送了两颗带泥的茡荠给她,她很开心,捧在手心,像得了两块马蹄金似的,——茡荠俗称马蹄,崇阳人叫池米,通城人叫池竹,很奇怪的名字。(后来在赵李桥,不知道是谁又想起了茡荠。我说这里大概不会有吧?没想到我们竟然遇上了。问有没有削好的,居然有!然而价格也贵到了每斤十五元令人咋舌的高。店里嫂子说:这池米来自广西,特别好吃,所以也比较贵。我一则惊讶这里的人也如崇阳把茡荠叫做池米,联想到我家所在乡镇也叫池米,又可以理解了。这地域界限大抵与行政区划不能完全等同起来,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边界大概是模糊的而不会像行政区划那么界限分明的。二来如此敢扯,附近崇阳就有,怎么会从广西去进货?) 到了沙坪还是上了106国道,但距离不长,大约十一点四十,我们到了石城,来到交通饭店生态农庄解决午餐。整个上午骑行才57公里,少骑了十多公里。午餐点的都是地方特色菜,藠头炒腊肉、豆渣萝卜丝干辣椒皮汤,很久没吃过了,特别亲切,他们几个也很满意,悄悄地告诉你们,小斌吃了四碗饭,饭好吃,还有红薯。我们四个也喝了此行中第一次酒。 大概除了追寻光荣革命历史缅怀先烈丰功伟绩,此行中别一个特点就是路线修改创新了。既避开了通城县城,我们又把崇阳县城完美抛弃了。与以前两次从崇阳县城经蒲纺(荆泉镇)不同,我们直接进黄石线(石指石城,黄是哪?我没搞明白),然后是崇赵线——S319旅游公路直抵赵李桥,这两段路简直不要太好了。我总结了两句话:新修的沥青路平坦干净,令人爽心悦目;两岸山随水伴水秀山明,令人心旷神怡。看到身边的美女博士同事安安,我又加了一句:美女骑手一路同行,这样的骑行是不是令人心驰神往?遗憾的是现在是冬季,当我们分别在春夏秋三季各来一次,一定能感受不一样的美,——春的清新、夏的清凉、秋的清幽…… 过了崇阳桂花泉镇桂花村是赤壁赵李桥镇百花岭村,比起我们原来走的路坡度也是小且短了很多。一进赤壁境内,有个石人泉水库,现在水很浅,能完整看到有个石人的半身像,这就是水库得名的来源。据说还有一个传说呢。 大约三点二十,我们来到了茶马古道源头羊楼古镇,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明清石板街的石板上,还有马车车轮碾过的痕迹。因为此前徜徉过,今天就没有现场考察了直接选择忽略过去,但那种浓浓的文化熏陶却萦绕我的胸间挥之不去,对传统文化的肃然起敬,让我久久沉默无语。 向前五公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赵李桥镇。这段路仍然是崇赵线的一部分,风景依旧很美。走着走着,突然看见左侧山里一大片青翠的竹林,抬头远望则是一片水面,翠竹葱郁、湖水幽幽,让人更加兴奋。收回视线,低头又看到右侧山麓几束金黄的野菊花,在这冬日杂草枯萎间显得格外别致,美丽而坚韧,令人感动得热血沸腾,不禁想起“战地黄花分外香”来。黄花(菊花)本来是深秋的景色,这一簇黄花竟然能熬到严冬,还如此鲜活,真是难得。 来赵李桥,不能不参观赵李桥青砖茶场。茶马古道的茶就是从这里运到羊楼洞的;湖北答谢蒙古三千只羊的三千饼砖茶也是在这里生产的,我们咸宁人习惯作为家里的摆件或馈赠给亲朋好友的青砖茶也多出自这里。怀着虔诚与敬意,我参观了砖茶博物馆,看着各个制茶工序使用的制茶工具和制成的不同风味的砖茶,我不禁脑补山上带着露珠的青翠的鲜活鲜嫩的茶叶在经过不同工具或翻炒或搓揉或压榨后外形、色泽、气味的变化,又一次领略了中华文化的悠久绵长与其历史影响的深远深厚,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茶乡人的自豪与幸运。 短短一天的骑行,缅怀了革命英烈之丰功伟绩,礼敬了传统文化之魅力无穷,领略了祖国山河之秀丽隽美,感受了国家建设之日新月异,收获良多。 202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