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法制现代化的过程。法制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力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则是法制现代化的基础。《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明确指出:要“通过‘四五’普法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方位推进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公民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文化层次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未来几十年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法律素质如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许多重要讲话以及党和政府的许多文件在谈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总是强调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制教育。由此可见,大张旗鼓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努力增强其法律意识,大力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大学生中间开展法制教育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素质不高的现象,大学法律教学和法制教育也不尽如人意,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大力加强法制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1,大学生法律知识普遍缺乏,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现代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从而也是法治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也离不开法律的秩序和法治的环境。不懂法的大学生是无法承担起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可是,除了法律院校和其他院校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外,许多大学生还没有认识到法律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缺乏起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没有认识到法律素质在大学生素质中的重要性,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常常在无意中触犯法律,干下违法犯罪的事情。出现马加爵这样的事件固然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与他的法制观念的淡薄,法律权威的缺失也应该不无关系。因为恋爱不成而杀害恋人的案件时有发生,同学之间的矛盾往往诉诸武力,出了问题热衷于私了,这些事例无不说明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素质的低下,与大学生将来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相距甚远。这种现状实在让人痛心。
2,法律教学和法制教育落后
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弱和法律素质较差的现状,大学的法制教育工作有义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这种教育的总体现状又是如何呢?不能排除在有做得好的高校,但就我了解,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形式单调,内容陈旧,效果很差。
教育形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自然无法做到普遍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的。除了法学专业以外,许多学校的法制教育局限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最多是有些高校有个别有兴趣的老师开设一些选修课程。就《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看,在高校它是作为“两课”(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的一部分。这些课程的编者常常不是法律专业的学者,教材知识陈旧,内容肤浅,观念更陈旧,甚至有严重错误。教师也常常是非法律专业教师。他们有的既缺乏法学理论,也没有实际经验,教学方式又死板。这样的教材,这样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之差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那些选修课,开什么课,怎么开,完全是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凭他自己的兴趣,有极大的随意性。学生学习不系统,也不全面。这样的法制教育,怎么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又怎能满足学生的法律知识的需求,达到帮助学生提高其法律素质的目的呢?
二、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法制教育
要改变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大学法学教育薄弱的现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
1,依法治校,培育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
当前,我国各级学校在依法治校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式还游离在法律的边缘,甚至严重违法,侵犯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依法治校的理念还没有在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领导头脑中扎根。
学校里学校和老师、学生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行政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法律关系。教育和管理必须依法办事,切实履行各自的法律义务,保障各方的法律权利。要贯彻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依法开展学校的各项工作,依法管理,使师生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违法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惩处,被侵犯的权利得到及时的救济。这样法律的权威就会得到尊重,法律的效力就会得到体现,必将形成一个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氛围,极大地推动大学生学法懂法,知法用法,既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慑于法律的权威,尽量避免违法犯罪,同时敢于和善于拿起法律的武器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改进和加强课程教学
法律课的教学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法制教育深入课堂,经常化,规范化,将有力地促进大学法制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需要和大学法律教学的问题,我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将法律教学从隶属于“两课”的现状中解放出来,突出法律教学的地位。首先是切实法律基础的教学。要规范化,科学化,丰富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增强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应系统地,有计划地开设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法学课程或专题,如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而不是像目前这样作为选修课,作为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
其二,增强师资力量。师资薄弱是影响大学法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为此,一要加快师资专业化步伐,要配置法律专业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引进律师、法官、检察官进校园,为学生授课,讲专题,利用他们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丰富大学的法律教学。
其三,活跃教学形式,拓展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优势。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把枯燥的法律理论的学习变为生动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如案例讨论、模拟法庭等。其次,要突破课堂教学空间的局限性,充分利用各种法律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律教学。如网络教学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法律资源辅助教学,二是直接在网上组织教学,丰富教学形式,活跃教学氛围,三是可以利用论坛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其四,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际和人们的生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实际和人们的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明确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人们的生活实际中的法律案例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其一,学校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是学校主要的宣传和传播媒体,通过文字、声频、视频等形式,经常地、形象化地影响学生生活。因此,通过这些校园媒体进行法制教育是可行的,也会有效果的。我们可以通过在学校的校报、广播、电视和校园网开设相关栏目,组织相应的材料,开展灵活多样的法制宣传和教育。这些栏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应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从而增强其法律学习的动力,增强他们在法律自我教育方面的自觉性。
其二,法制讲座、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影片、法律知识和案例展览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也是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邀请有关专家到高校举办法制讲座,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教育专题影片,举办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案例的展览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手段。首先,它能吸引众多学生的参与;其次,这种生动而形象的活动,能让所有的参与者在轻松而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法律知识,接受法制教育,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对促使学生形成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培养法律素质,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4,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坚持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和各类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
要推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必须让大学生明确法律和法治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重大影响,明确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如果大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校园一隅,不接触具体的社会实际,对此是不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的。为此,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局限于校园,而应该让他们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上的执法与守法,违法与犯罪的带来的效果与影响的具体实例中来了解知法与不知法的不同,了解法律的社会影响力,了解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
要增强法制教育的社会教育的效果,还必须把非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固定的校外活动场所与法制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高等院校要把校外活动场所与法制教育的基地建设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要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等司法、执法机关去参观考察,到遵纪守法和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英雄模范家里去拜访学习,也要组织学生到监狱和劳教场所等罪犯的改造场所去调查研究,通过熟悉法律运行的过程,通过了解法律执行的程序,通过鲜活的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通过现实的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对法制建设不仅有更生动的感性认识,也有深入的理性认识,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
在这方面,地方司法行政部门要给予大力配合和支持,与学校当局齐抓共建,齐抓共管,把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方的相互协作,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