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文——读魏星桥《朝歌晚唱集》

[日期:2004-01-17 01:06:36] [字体: ]

    熟知一个人,再读他的作品,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如果借助他的作品来认识这个人,未尝不会发现“人如其文”。
    我进桂园时,魏星桥和王禾秀二位老先生是早已离休了。所以,虽然魏老曾是我们的党委书记,却少有见面交往的机会。可仅有的几次印象倒是颇深。1992年初,我为魏老写给校报的一篇《书房记趣》拜访过他。魏老态度平易,很善谈,言辞间充满对工作与生活的热情,很感染人。后来,百忙之中王老还给校报投过稿。魏老偶尔有空到校报编辑部,总要看看报纸,还过问和关怀我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日前,承蒙二老错爱,将新近结集出版的《朝歌晚唱集》分别赠予编辑部与我,深感荣耀。自视与二老交往既浅,读此书后,不敢妄称“文如其人”。然诗作中体现出的思想情操、精神风范、道德情感,让我断言“人如其文”自是不错。
    首先,翻开书卷,迎面而来的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感受二老永不停息地跳动着的时代脉搏。这种可贵的时代精神感人至深。这仅需看看魏老的一些诗的标题即知:从40年代的《过客的歌》、《哭鸣岗》,文革期间的《牛棚诗抄》,到80年代的《献给“双推”工作者》,90年代的《观电影〈焦裕绿〉》、《救灾有感》,形成一条贯穿全书的红线,俱是诗人对其革命生涯和思想经历的真实反映。王老的一些诗中同样可看到时代的影子。
    其次,诗作讴歌了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讴歌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可见二老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这除了在魏老《我的祖国——献给建国四十周年》、《高山•大海——献给建党七十周年》、《首都杂咏》等诗中有集中表现外,在许多名胜、山水记游诗中也有充分表露。如魏老《鄂南诗草之一、之二》中的《龙港旧事》(“笑迎彭大将军到,夹路乡亲送惠风。”)与《汀泗桥畔咏史》(“湘鄂道中成大局,丰碑巍立振雄风。”)对革命业绩的缅怀,魏老《咸宁桂乡行》(“难得阳春甘雨足,鄂南锦绣桂花乡。”)和王老《桂乡吟》(“踏遍山乡情未已,只缘天际正飘香。”)对壮丽风光的咏叹;又如魏老《南行记胜》中一些诗对改革开放的肯定(“四面人才来特市,八方赀货汇边畿。”),对祖国统一的企盼(“常念金瓯缺,欣将改旧篇。”),王老《敬老节吟》对美好生活的欣喜(“漫将秋景夸春色,还赋新词换旧章。”)——诸如此类,无一不是这种忠诚和热爱的写照。
    二老诗集中也有不少教育题材的诗作,反映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和无私奉献。如魏老的《校园晨曲》(“秃笔不停浑忘老,安贫乐道校为家。”)、《七十初度感怀》(“愧无厚德传儿辈,乐有英才遍九州。”),王老的《张斧等老领导来咸看望江公校友》(“殷勤只为花开好,化作春泥更扶持。”),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教育工作者、人民教师的高风亮节。
    颇具特色的是王老的《红楼百咏》,从中可见王老对古典诗词艺术的高深造诣和对《红学》的精深研究。诗人用简洁锤炼的诗句准确地刻画了人物的特点,揭示了人物的命运,也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写《林黛玉》的一首咏道:“似曾相识在前生,流水高山韵自清。泪尽血枯终不悔,娇痴爱恼见真情!”诗人对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品格、忠贞不渝的真情的赞美和柔弱多情的性格、坎坷不平的命运的怜惜正是作者崇高思想和美好心灵的表白。
    令人颇感兴趣的还有二老的一些唱和诗和以同一题材写的一些诗。且看魏老的《书怀》和王老的《和星桥〈书怀〉》,二老相濡以沫的恩爱生活和兴趣盎然的童心雅韵跃然纸上。一个唱“不甘寂寞写新词,多少新朋笑我痴”,一个和“浑忘霜鬓爱新词,啸月吟风两意痴”;一个是“岂冀洛阳笺纸贵,浩茫心事诉相知”,一个是“流水行云欣自得,人间胜境乐相知” 。在魏老七十诞辰,王老作《星桥七秩初度》,处处流露出对魏老的爱慕关切之情和欣喜自得之意(“今日天涯芳芷遍,杏坛祭酒亦风流”、“高情雅识知何似?回首霜枫几度红!”),让我等后辈青年既仰慕不已,又自愧弗如!
    总之,《朝歌晚唱集》的面世,于二老自是一段佳话;于诗坛,当是一件盛事;于教坛,更是值得庆贺,必将让教坛学人受益良多。
    愿多出《朝歌晚唱集》这样的好书,更愿多见亦如魏老、王老夫妇这样的好人。
                     (原载《咸宁师专报》1995年9月30日总第55期,后收入《缤纷桂园》)
阅读:2003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