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到我校前身老蒲师旧址之一通城大源拍摄校庆资料。那天正下着雨。我冒雨寻访了两位当年的校友,了解到当年办学的一些情况。老蒲师迁往通城大源时称作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址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周幼田的房产。这次前往大源,我找到了周幼田的嫡孙,曾在一师附小上过学的周池林老人以及曾在普师班就读过的周植谦老人。两位老者思维很清晰,对当时情形的记忆很深刻。从他们口中,我了解到了许多以前鲜为人知的史实。
一、关于在大源办学的时间
据周池林老人讲,省一师迁到大源可能在1943年,但不迟于1944年。他说那时他在附小上学,一共读了三年。他还清楚地记得日寇投降时,万国钧校长率领本校师生游行庆祝的情景。这次游行在当地影响很大。周植谦老人回忆省一师迁往大源可能在1944年,迁往羊楼洞约在1946年底。他1946年下半年在普师班读了半年,直到学校迁走,他去了鄂城师范。他的哥哥周池谦(笔者的小学启蒙老师)比他早一届,和他哥哥同届的还有原在通城县粮食局工作如今已离休的熊仕文老人。他们认为省一师是从通城麦市迁往大源的。
二、当时的办学规模
据两位老人讲,当时学校叫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仅从这个校名可知学校当时在全省都是比较有影响的。当时学校的校长是万国钧(迁往大源前和迁到羊楼洞的一段时间内万国钧一直是校长,可见学校是一脉相承的。)
据他们说,学校当时有普师三个班、简师三个班、还有附小六个班(均是一个年级一个班)。附小毕业后,考试合格的可以升入简师。当时的简师是面向社会广泛招生,而不限于附小。据一位如今在崇阳沙坪的老人讲,有一年参加初试的有700人,录取100人,他考取了;但复试时仅录50人,他就落选了。可见竞争是很激烈的。简师相当于现在的初中,毕业后考试合格方可进入普师班学习。普师毕业前要到附小实习,毕业生也有留校任教的。两位老人称当时学校有学生六七百人,教师、家属、工友计算进去,全校约有一千人,规模可说不小了。
三、旧址寻踪
当时学校本部即普师与简师在大源村一个叫“畈上”的村庄,是由三个屋堂组成的一大片房子。全部青砖碧瓦,雕镂装饰精美,是当时最好的房子。房舍坐北朝南,位于当地最高峰灵芝峰山麓。东侧屋堂门口左侧挂着校牌。该屋堂一进三重,有两个天井,三对弄堂。普师一、二班教室在上面的两个堂屋内,北天井东侧厢房是万国钧校长的办公室。第一对弄堂的东侧有一个大厅,是教务主任卢祥云的办公室,办公室北侧两间房是万校长和夫人的卧室,卧室原有阁楼,如今不复存在。三个堂屋和两对厢房都有楼,是女生寝室,如今亦被拆毁。中间屋堂也是一进三重,三个堂屋都是简师班的教室。堂屋和厢房的楼上是男生寝室,楼层至今保存完好。西侧屋堂大门面向东方,那里有普师三班的教室。除以上房间外,其余房间是教师、家属、工友的卧室。附小则设在离本部一里之遥小河对岸的“栗坪”。
第一师范搬迁后,本部成为当时清水乡小学的校址(当时全通城县共六个乡)。解放后,这里先后作过原大源公社政府所在地、粮店和灵芝乡政府驻地,现在是四庄乡大源管理区驻地。如今大部分房间空闲着,但房屋结构基本完好。
采访归途,大源小学校舍传来琅琅书声,和着风声雨声,把我的思绪重新拉回那个久远的年代。我似乎看到了在万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一师的学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攻读的身影,感受到他们身体力行“教育救国”的澎湃激情。于是,我的心也随之激荡起来。如今,当年省一师的校友大多年老退养,少数作古仙游。此时身在桂园这幽雅宁静校园中的学子们又该如何接过他们传下来的火炬,为“科教兴国”承担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呢?
雨越下越大。走在雨中,我却热血沸腾。因为,我坚信,今日的桂园学子必将为校史续写一段更加美好的篇章。
(原载《咸宁师专报》1997年7月1日总第73期;后收入《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史〈1937-1997〉》和《缤纷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