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整邮资想到的

[日期:2006-11-18 10:04:00] [字体: ]
    近日去北京,无聊中买了份报纸,才发现邮资又调整了,主要是涉及平信和明信片。突然想,邮资是很久没有调整了,怎么有关部门会想起对邮资进行调整呢?看那理由,大概是说为了挽救邮政企业的困境。其实,此前邮资也多次调整过,这么多年来,从来不见邮政企业因邮资涨价而给邮政企业带来任何积极的帮助,原因很简单,现在写信的人有利于少了,发明信片的人也不如以前踊跃。现在,人们便捷联系的方式太多了,那遥遥无期而且不可预测的寄信人的忐忑的心情和收信人的无奈的期盼恐怕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承受的,那简直是一种煎熬,而且也容易误事。有关部门看不到问题的症结,一味以提价的手段来扶起一个企业,有效吗?前车之鉴表明,那是不可能的,邮政这个阿斗怎么扶得起来呢?
    像许多人一样,我已经多年不写信了,最近的印象是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头两年。记得那时认识了两个网友,那是我最早认识的一批网友,谈得很愉快。她们不满足于网上聊天室或QQ的聊天,希望成为朋友。她们一个是北京延庆一所职业高中的新老师,一个是烟台一所中专的学生。那位昵称叫竹竹真名王宇的老师,很真诚的一个女孩,通了几次信,后来就没有联系了。找她没有任何回音,原来的联系方式也中断了。那位山东学生昵称紫色的泪,真名张洁宇,也是通 过几次信后失去联系了,曾经试图联系上,没有如愿,后来她毕业了,也没有办法联系了。至于写明信片,则是元旦前偶尔为之的行为。
    我大概是属于那种比较喜欢怀旧的人,也曾经喜欢那种写信的感觉(当然,那时候,和朋友和家人联系只有写信的方式,所以也属于别无选择)。也许,这也是我前些年愿意和网友通信,而且至今偶尔还会怀恋的原因吧?
    我最早写信应该是我初中进县城读书离开父母的时候,那时候写了些什么却已经不记得了。大量的写信和寄明信片当然是大学期间,和分别了的同学、朋友、亲人,以及思念的人。其实,我写信并不多,那时候我的一份工作是给同学们传递信件,也就是从学校收发室把寄给同学们的信送给同学们,有些同学的信很多,每天斗可以从邮箱里拿到很多信件,至于元旦前的明信片收发室里更是堆积如山,当天的当天都分不完,我们班的邮箱自然是塞得满满的。工作以后,最初也常写信,后来却越来越少了,原因很复杂,自然不是因为邮资的增加。因为这邮资对于我们的工资并不算高,而且有段时间我还有过和人频繁写信的经历。
    在后来,网络开始进入人们生活,自从学校有了网络,我也是最早的网民,最初是进聊天室,我印象最深的是263的,竹竹就是那个时候在那里认识的,在那里群聊或者私聊。后来有了QQ,紫色的泪便是我最早的QQ网友,还有雪儿,从聊天室到QQ,聊了几年,却也不再有联系。此后也开始了使用电子邮箱,还有POPO,还有BBS,也有了校友录,还有了MSN等等网上联系方式,我一个也不缺,还试用过E话通和博客,不过没有坚持。网络让我们很容易结识新朋友,也很容易和老朋友取得联系。除了这些网上联系方式,诸如固定电话、BP机、手机、小灵通也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而有的则被淘汰。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书信越来越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曾经靠书信联系后来中断了联系的朋友,借助网络和电话、手机重新联系起来。于是,书信往往成了怀旧的人们怀旧的方式了。怀旧的人里自然有我,因为我不仅在这个时代和网友有过书信的往来,也竟然在平信资费调整的时候想到发这样的议论。
    当然,以后我可能还是难得通过书信和他人交流,我的性格适应不了那样的等待,不过如果有合适的朋友,有这样的愿望,我可能还是会捡起纸笔写信,走进邮局,写好信封贴上邮票,然后投进信筒,祈祷几句,把命运交给上帝。不过,邮资的提升对我决不会有任何影响。如果大家都像我这么想,也许邮政企业可以增加一点收入,但是它绝对改变不了没落的命运。
阅读:1575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