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杂感
| [日期:2007-03-01 09:51:54] |
[字体:大 中 小] |
一个漫长的假期很快要结束了,今天就是最后一天。说它漫长,是因为它是近年来最长的一个假期,也许得感谢农历和公历之间的那点差别吧?可是,即便是比往年长,还是感觉突然就结束了,过得很快似的,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想起这个寒假的经历,就如我对寒假本身的长短的感受一样,竟然是复杂的,甚至矛盾的。是平淡,还是充实?是单调,还是丰富?愉快,还是忧伤?有什么收获或者遗憾?该满意,还是失望?真的很难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几句话能说清楚。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寒假最大的不同就住进了自己满意的新房,心情还是比较高兴的,可是这些天在家里的生活和感受常常是不愉快、不开心,甚至是烦闷,怨恨。 与上面的搬迁新居相联系,更多的同事和老乡住在更小的范围内,天天不断的听见乔迁之喜的鞭炮声,更突出的是老乡之间的活动,以前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交流过。先是年前一家家地放鞭炮、喝喜酒,隔不了几天就一回,有时一天两回赶场;接着是年后一家家地拜年喝拜年酒,几乎是天天都在一起。于是,在一起有不少的笑话和故事在讲述、在发生,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喜悦;还有不断的劝酒,逃酒,以及为了劝酒和逃酒的诸多说辞,当然还是有人喝了不少酒,有了喝醉后的趣闻;还有喝酒前后一下午一晚上的打牌和因此引发的故事、笑谈以及各种因输赢带来的感受。这些,既有快乐,喜庆,也有无奈和忧郁。 看完了一套《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故事》,准确地说是十大悲剧十大戏剧。不过我看的不是戏曲原版,而是根据戏剧改编的故事,将戏曲通俗化的那种写法。这些故事以前也听过,或者是在电影、电视和小时候的连环画中看过,有的是根据这些故事改变的一些长篇电视连续剧。虽然除了个别剧目的一些片段,我没有见过原剧,也很少接触戏曲知识,但看了这些故事却感觉收获很大,常常是一看好久,半个晚上或大半天手不释卷,被故事吸引,也被美妙的文字吸引。虽然不是原剧,但故事的情节在,美妙的文字也有所保留,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可察。正如书的序言所言,看中国的古典剧目,其实很难分别哪是悲剧哪是喜剧的。即便是悲剧,最好总有好人好报、恶人遭殃的结局,而喜剧也是要让主人公经历诸多磨难,一样有痛苦的历程的。如果真要区别的话,那一要看这磨难是不是要达到悲惨的程度,二要看主人公是生前就得到圆满的结局还是死后因恶人受惩而被安慰。 与此相对应,托尔斯泰的《复活》却让我非常失望。一位被吹捧的名家的名著在我看来不过是平庸之作。不必说小说中许多情节的不真实,不必说作者在一些方面的知识的错误,单说他有卖弄嫌疑的过多的人物描写和说教似的大量的议论就让我厌烦了。 这是一个没有值班的寒假,可是我依旧常常去办公室改教案,因为开学后繁忙的琐碎的事务恐怕让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备课了。 这就是我整个假期生活的内容,就像我前面说的,对假期的评价和假期里我的生活和心情的描述很难有简单的几个词、几句话,因为是如此地不同。然而,我突然想到,有些时候,这种描述或评价其实是受人的思想观念和你对生活的看法和期待决定的。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高兴,还是伤感;满意,还是失望;喜欢,还是厌恶其实都在你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对生活的要求,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知足的人,苦难中可以开出鲜花,苦涩里也能品出甜味,刀丛中能觅到小诗。 ——这,实在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也是我对这个假期最大的感受和由此获得的真正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