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 [日期:2007-09-23 10:21:09] |
[字体:大 中 小] |
学校是否有办学特色,特色是否鲜明对一个学校如何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质量如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学校面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时候,认真思考和总结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实现学校的评估目标更是具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学校的特色是什么?自从学校开展评建工作以来,全校上下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一个让学校非常重视与为难的问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学校有关方面先后提出了多种说法,但直到最近预评前才定下了“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这一提法(后来有盖了,我感觉更不通了,不评论这个了。——笔者11月13日注)。作为地方性院校,当然要这样,而且也不能不这样。因此,这固然是作为地方院校的一个特色,但是,也是所有地方院校的共同要求。如果我们只是做到了这一点,很难说有特色,当然更不能说特色鲜明。也就是说,除了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我们在办学、治校、育人过程中还应该有其他方面有特色有优势有成效的做法,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算我们学校有特色。其实,学校也一直试图总结出另外一条特色来,但是,一些提法先后被否决。 那么,是不是我们学校就没有特色,或者说我们除了为地方服务以外就没有其他引以自豪的亮点了呢?我看不是这样。 很久以来,我就一直在关注学校的办学特色问题,只是没有认真去总结而已。我关注这个问题始于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我们是一所地方学校,而且那时候还是一个专科,因为按照高考分数录取的现实,决定了我们这一类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起很多学校都差,而且作为咸宁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的一所地方院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师资力量不算强,吸引不了优秀人才,办学条件也与许多学校没法比,可是我们学校学生在许多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比赛中竟然经常能拿奖甚至是一等奖,这实在不简单。于是,我就开始想,为什么我们学生能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后来,通过和许多学生的接触中,我还注意到,在就业市场上,我们不少学生在与一些名牌大学学生竞争岗位时也不时能把对方斩于马下;在用人单位,我校毕业生和其他院校毕业生比工作能力与业绩总体上也毫不逊色。于是,我就开始思考,我们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肯定有些地方做得很有特色,很有成效,只是我们一直这么做却没有好好地总结和归纳而已。或者,我们针对具体成绩在总结经验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拿出几条来,但是很少从总体上来思考和提炼人才培养上的经验和特色。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不差,甚至能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呢?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一套科学的机制,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那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就开始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经过反复提炼,我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重视典型示范,有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出各种优秀学生,如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红旗团支部,等等。但是,我们并不是一评了之,发个文,学校集中表彰一下而已,而是注意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比如在学校表彰后,院系也会开会进行表彰,还要优秀学生做先进事迹报告;学校校报要登光荣榜,介绍优秀学生的事迹简介,甚至通过人物通讯的形式来宣传;团委学工等部门还会做成宣传牌,搞一些事迹报告会。这样做的效应是很明显的,一是让优秀学生在校园知名度大了,二是在学校形成了一种舆论的引导,让广大学生看到了学校“一学两树”的正面激励意义;三是优秀学生的事迹和精神对其他学生有借鉴作用、启示作用和感召作用。所以,典型示范的激励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是重视选良培优,有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虽然我们学校学生整体素质比重点大学乃至一些普通大学要差,但是同样也卧虎藏龙,在学生中也有一些基础不错颇有才华的学生。学校如果不给机会,肯定会埋没;如果不给舞台,也得不到展示和发扬。而我们正是因为有一套选良培优的做法,给了学生机会和舞台。就我的了解,我们对优良学生的选拔和培养方式是很多的。比如体育系有一套在全校选拔体育苗子的做法;团委会学生会与学生通讯社在每年的招新过程中也有很好的招聘优秀学生的方法,要进行严格的几轮笔试和面试;一些后来在全国、全省大赛中获奖的学生是老师在专业课或者选修课中发现的。这些优秀学生选拔出来后,有关单位在培养方面也有很多做法,因为太专业,我这里很难一一说。就党委宣传部管理的学通社来说,我们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培训和培养,同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他们。就是经过广播台的锻炼,有的学生拿到了全国高校普通话演讲赛的大奖,有的学生成了省电台的播音员。学通社的毕业生在近年的选调生考试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优势十分明显,录取率一直是百分之百。同样,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各类竞赛活动,对学生个人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也持支持态度,获奖了同样宣传和奖励。 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氛围。学校有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元旦晚会和其他重大文化活动,各院系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些对学生都能起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作用。在这里,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展示的空间,也有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这种展示对学生本人而言,一来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二来也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展和提高;对其他学生和所在班级、整个学校而言,也带动了一批学生的参与、学习和普遍提高,这样就有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在这里,有特长的学生要展示自己的特长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也得到学生的广泛肯定和赞赏。曾经教育系一个学生(石妮)搞的一个个人手工制品展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关注;物理系02级一个学生寝室的专场演唱会既得到了院系领导的支持,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外国语学院3位女孩自发组成的CiCi演唱组合不仅在外国语学院的晚会上是必选节目,也频频受邀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前往助兴,风靡全校。 四是重视社团组织,有一个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团队氛围。学校有多少社团,我没有准确的数据,但是,很许多社团在校内外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这些社团凝聚了一批人,锻炼了一批人,也造就了一批人。社团,这个以兴趣结成的学生团队,以其团队精神和各具特色的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很好的团队氛围。学生社团不是前面提到的学生干部组织,它的成员是不存在选拔,并不是优秀分子的集合,而是仅凭各自的爱好而参加进来。但是,一旦他们成为社团的一员,社团特有的内聚力对学生的锻炼和成长作用是很大的。这其中最典型的是绿舟环保协会。他们不仅广泛参与了校内和城区的各种环保活动与环保宣传,在学校和市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他们在全国众多的竞争对手中两次脱颖而出中标世界自然基金组织、林业部等单位组织的湿地使者行动,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一次获得优秀奖,一次获得三等奖并被评为“十佳团队”。其他如青年志愿者协会、数学建模协会、读者协会等等中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学生。 五是重视教学改革,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打下知识基础,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许多学生反映,他们的设计、论文能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常常得益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拨和启发和相关课程老师在课外的精心辅导。可以说,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优秀学生的成长作用是巨大的。其次,一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对他们的各科任课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也是深有体会。2006年考上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范丽萍同学对指导她帮助她并提供辅导资料和信息的周韵老师感激不已。曾经上过本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的2001级中文系学生黄助华在2005年深圳晚报的面试时战胜了名牌大学新闻系的学生被录用,同时又在选调生考试时被录取,接着在海南省面向全国的公务员考试时通过笔试,面试时打败了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竞争对手。他对本人说他的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培养的结果。本人一直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采访写作的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的教学思路,只要是认真学习愿意学习的学生都会感到很有收获。 六是重视德育教育,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思想前提。学校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常规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团委组织的团员活动外,学校还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活动、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毕业生教育活动、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学习活动等已经被常规化、制度化,其他如参观农村改革典型官桥八组、参观向阳湖等活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也具有明显的效果。2006年7月,我校山东籍艺术学院学生张磊奋不顾身跳海救人的事迹受到家长和当地媒体的高度赞扬,应该说就是这种教育的可喜成果。我校学生普遍有一种意志坚定、毅力顽强、作风朴实的品格,今年暑期13名学生在长沙40元钱生活15天的挑战生存体验受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台和众多平面媒体的关注和好评也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六个重视表明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真正做到了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形成了一套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营造了一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才使得我们学生在起点不高、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这,我认为可以算是我们学校很有意义的一个特色。当然,由于我掌握的资料有限,这样的总结可能不是很全面,而且一定还有许多更加典型的事例我不知道。但是,这些只会加强我的结论,强化对这一特色的佐证。所以,如果要把这个方面提炼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需要有关单位提供材料来充实。 最后,我想谈谈自己在思考学校特色方面的一点感受。特色是哦学校长期办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一些好的做法,很具体,很实在,而不是我们随意想象出来的,也不是可以穿凿附会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了具体的做法,没有开阔的视野和思维,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无法总结和归纳出办学特色来。所以,我的 体会是,一要非常熟悉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而且是非常全面与具体的情况,二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