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

[日期:2008-06-13 14:58:56] [字体: ]
    昨晚临睡前突然就想起了隐忍这个词来,于是慢慢品着,越发品出了其中精妙的意味。于是蓦然发现,“隐”“忍”二字不仅是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其实,说到忍,咱们中国人没有不熟悉的,上自朝中大员,下到平头百姓,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山村野夫,没有不信奉忍,也没有没有过忍的经历的。咱们的祖先也发明了许多关于忍的成语与至理名言。前者有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等等,后者比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啊,再比如“忍得一是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啊,又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啊,诸如此类。甚至可以说一个“忍”字简直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了。
    当忍自然得忍。但是如果只会一味地忍,多少让人觉得你无奈,也很悲哀。说到底,忍是被动的,消极的。忍的内容就是忍耐,实质就是退让。很多时候忍气吞声并不总能解决问题,反而是软弱无能的代名词。
    所以,忍还得与隐结合起来,两者互为补充,配合使用,这就是隐忍。
    相比于忍,隐则是主动的,积极的,是自我的选择,而不是迫不得已的接受。其实,古人也谈过“隐”的,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也有着许多许多的隐士,虽然选择隐也有不得已的原因,但一旦主动选择了隐,就是一种愉快的抉择,就避免了忍的痛苦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格羞辱,就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与内心感受,充实而欢快,也让一个人变得乐观和通达。所谓大智若愚,所谓难得糊涂,其实也就是一个“隐”字。真正能做到隐的人那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了。隐简直就是人生的真谛,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那么隐什么,怎么隐?这里就有学问了。我琢磨开了。我想了想,隐应该隐在三个方面。一是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瞒是什么?瞒就是不以真相示人,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人无法知道你的真实面目。如果不善于隐瞒,不分场合随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不看对象轻率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是大大地不利,也很容易得罪人,最终遭殃的还是你自己。中国有句俗话叫“枪打出头鸟”,你率先表达自己,人家就立即把矛头对准你了;如果你的观点和别人不同,你的意见让人不能接受,那么善于惯于党同伐异的国人自然就把你视为异己分子来排斥了。二是隐藏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藏着含而不露也。你能力再大只会为你树敌更多,你实力再强只会招来更多人的攻击。中国自古有嫉贤妒能的传统“美德”,武大郎开店仍然是中国人信奉的丛林法则。同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怕你多有能耐,上司在捏着你的小命呢;不管你多么强大,也招架不住大家一起来对付你。三是隐蔽自己的意图与雄心。蔽指的是遮蔽、掩饰。隐蔽自己的意图与雄心就是说你不要彰显自己的真实意图,更不要张扬自己的雄心壮志。人家一明确你的意图所在,有意无意就会给你设置许多绊脚石;为你实现你的意图增添许多的阻力;过于表露自己的雄心壮志也会让自己有英雄孤独的感觉,就会与周围的人难以融洽,自己行事也会眼高手低,从而自我断送。只有善于隐蔽,才能韬光养晦,默默耕耘,从而积蓄力量,排除干扰,最终大鹏展翅,一飞冲天。
    当然,隐的目的不是为了隐,隐只是一种方式,一种途径,古人有“终南捷径”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隐是为了排除干扰,减少阻力;隐是为了修养性情,完善品德;隐是为了积聚能量,伺机而动。隐不是退让,也不是压抑自己。所以隐者的关键在于把握时机,隐于当隐,露于当露,一有机会就决不错失。
    这里套用李白《将进酒》的一句诗:“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隐’者留其名”。古今成大事者都有忍的时候,但只有忍不足以成大气;古今成大事者还善于隐,隐忍结合方能成就大业。我们熟知的古代先贤帝王姜太公、晋文公、勾践都是这样。这足以给我们启示了。
    不过,隐也是要讲条件的,包括外在的环境和自身的资本。以古人说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分析,如我辈不在朝中,自然没有资格“隐于朝”了;“隐于野”也是要讲实力的,不然就不是“隐”于野,而是湮没于荒郊野岭了;至于“隐于市”同样也是要修炼到家的,不然就会被世俗所染,那就不是“隐于市”而是“浪迹于市井之间”了。所以,我就只好纸上谈兵了,放弃隐的幻想,在当忍能忍的时候忍忍,实在忍受不了就当场爆发一下,或者事后发发牢骚,诉诉幽怨了。这就是我辈的命儿,奈何不得。
阅读:1058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放弃幻想,准备斗争! 2020-04-30 18:03:26
·再见,2019 2019-12-31 10:06:51
·寒夜读《寒夜》 2019-02-26 22:31:10
·烦闷 2015-03-20 23:07:19
·在家的日子 2014-08-15 15:14:51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