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日期:2009-04-16 17:37:41] [字体: ]
——访校楚天学者特聘教授、校友邹明辉

    接触“邹明辉”是3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负责做学校的评建画册,其中有一个部分是介绍杰出校友。作为评建办的主任,吴基良副院长是画册的主编。虽然在到底介绍哪些校友的问题上有个总体标准,但为了慎重起见,在涉及到具体的人时我还是决定先请示吴院长。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吴院长很明确地说:“邹明辉一定要介绍,照片和说明我负责。”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校友,“邹明辉”这个名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当时画册是这样介绍他的:美国Oklahoma大学医学院血管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终身教授,医学院85届毕业生,现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而这,也是我对邹明辉的全部了解,——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的介绍,让我对邹明辉有了一份深深的敬重。画册印发出来看,邹明辉同样引起了众多的同事的赞赏,也让许多作为晚辈的在校学子羡慕与敬仰。
    对邹明辉更多的了解是去年9月份。不过,此时他已经不再是学校的一位客座教授了,而成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中获批的学校三位楚天学者之一,已经是学校的一名教师了。我亲眼见证了院长夏再兴向他颁发聘书并与他签署楚天学者聘任协议。邹明辉在座谈会上表示将“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为学校药理学科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提供咨询意见,和学校相关教师共同探讨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教学与管理方法,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团队,促进本学科追踪国际学术前沿。”我特地查找了聘任邹明辉为楚天学者的有关资料,从而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邹教授1985年毕业于我校,先后获法国PAUL-SABATIER大学、德国ONSTANZ大学的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奥克拉荷马大学内科学系血管生物部负责人,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终身教授,美国临床研究协会会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欧洲生物化学学会会员、欧洲生化药理学会会员、欧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会员、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会员。他主要从事血管生物学和药理学方面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他共承担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等科研基金1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万美元;他培养了20多名博士后,并多次受邀出席了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这样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成就不能不让我钦佩。
    如今,邹明辉获聘已经半年,他开展了那些工作?在工作中有哪些体会与思考呢?作为一名有杰出成就同时也为母校工作作出了不懈努力的校友,对学校相关工作又有哪些想法?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第一次走进他的工作室,与邹明辉有了深入的采访与接触,进而为他回报母校的强烈愿望以及为之所作出的成绩深深感动。
    话题还是从去年被聘为学校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谈起。邹明辉笑了笑,说:其实,当时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暨南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都有意聘请他为长江学者,那里的研究条件当然比学校要优越,所以自己也一度有些犹豫。最终之所以选择接受学校的聘请,更多的就是一个母校情结。作为学校的一名校友,对母校的感情是很深的,看到学校领导把学校建设好的决心很大,感觉自己在这里也会有用武之地,当然更多是为了回报母校的教育。
    他接着说,学校发展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学校的科研还处在起步阶段。希望通过自己和学校有关方面与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将学校的科研、教学与师资培训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也通过自己对其他国内的、海外的校友起一个带动作用,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海内外校友的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学校向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目前,国家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投入力度很大。学校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集中资源建设一两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学科。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他强调,一所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把科研放在突出地位,科研上去了,必将大大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学校的发展就可以很快上一个台阶。只有把教学与科研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科研上去了,学校影响力就大了,就能更好地吸引生源,也才能培养更优秀的学生,学生也就能更好地就业,自然也就更有能力回报学校,支持母校,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促进学校进一步发展。
    在受聘的半年间,邹明辉两度从美国回到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他已经多次举办学术讲座,和老师进行座谈,与学生进行交流(就在笔者在对邹明辉教授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学校有关方面的老师走进他的工作室商量邀请他为学生举办关于糖尿病的学术讲座的事宜,原来当天晚上他就要为学生做讲座呢)。其次是协助药理学学科的老师开展科研工作,帮助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满怀深情地说:“这既是协议的要求,也是自己的心愿,即使学校不聘我,我也是很乐意做这些工作的。”他告诉笔者,最近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以学校药学院药理学学科的资源为基础创建糖尿病研究中心。这样的研究机构目前全国只有3家,湖北省还没有。说到这里,他神情严肃起来,接着说:“学校对此期望值很高,希望借助他的专业特长与资源,尽快启动起来,把它作为湖北省立项的重点实验室来建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把它建起来。对学校的构想,我将全力以赴予以支持,重点是从专业上进行把关,提供一些科研思路,对相关学科的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指导,帮助他们修改与发表;利用在美国的研究实验中心帮助学校培养师资,接受学校学生前往从事学习与研究工作。对学校学生的申请我会优先予以考虑。”
    在问及工作过程的体会以及对学校相关工作的看法时,邹明辉说,开展工作有一定困难,但主要不是硬件方面。在硬件设备方面,学校的条件与国内其他大学差别并不大,现有的科研设备经过适当的调整后应该能做出很好的工作。现在的问题是,这些资源都分散在不同的院部。但只要相对集中,适度开放,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完全可以出不错的成果。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人员不能到位。一是学校缺乏一种搞科研的气氛,教师对科研工作积极性不高。学校应该在人员的合理使用上和管理机制上进行调整。目前,许多高学历、高职称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不在科研岗位上,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方面而不是科研上,这其实是一种人才的浪费;现在很多青年教师不愿意做科研,对科研没有积极性,学校要采取措施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形成一种气候。第二,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缺少在科研方面能够独树一帜、独当一面、引领方向的领军人物。虽然学校近年来也引进了很多博士,但是他们都分散在不同的专业,没有一个这样的领军人物将他们聚合起来,形成团队的实力。学校如果能引进在某个学科有较高声望与影响力的教授、专家,把他们集中起来,就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作出成绩。这个人不仅在专业上要有很深的造诣,也应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调动多方面的人员与资源。这个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目前学校正在筹建校友会,学校领导希望借助校友资源帮助学校发展。邹明辉对此非常热心,是学校校友会的发起人之一。在谈到如何汇集校友资源为学校建设发展做贡献时,他说:校友以母校为荣,希望利用自己的能力与影响力为学校服务,学校也要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条件。校友会是个很好的形式。很多高校都很重视校友会的工作。学校现任领导对此非常重视,这是对的。但学校现在的工作还刚刚起步,需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通过学校校庆或者学生入学、毕业十周年、二十周年、三十周年这样的契机,大规模或小规模地集中校友回母校,为母校建设献计出力。同时平时也要注重发挥校友的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与辐射作用,通过个别校友特别是在校内工作的校友的影响力聚集一大批校友,共同为学校的相关工作出力。
    考虑到邹教授时间宝贵,事先和他约好的采访时间只有半个小时。鉴于半个小时已经超过,他还要为晚上的讲座做准备,笔者只得带着遗憾,同时也怀着对他的敬意结束了这次采访。的确,在采访邹明辉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同时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资源回馈母校的学者、校友对母校的一颗火热的赤诚的心和那片深沉的热爱之情。此时,我不禁想到了一句诗:“一枝一叶总关情。”这不是对邹明辉教授最形象、最贴切的写照吗?

阅读:1100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再见,不说再见! 2024-08-17 21:26:42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