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后,98个中央部门要公开部门决算,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的2010年决算数和2011年预算数。7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对“三公”经费支出等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可时至今日,98个中央部门中只有24个部门晒出账单。而且一些单位选择了临近周末的时间公开“三公经费”。有专家表示,这些单位选择了临近周末的时间公开,体现了技巧性,因为周末关注度小了,“挨骂”的可能性也就小了。为什么让一些部门公布“三公经费”这么难,而且要玩这样的花招呢?另外,谁又知道它们公布的数据有多少真实性呢?
所谓“三公经费”, 是指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些部门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除了因为涉及外交、国防等国家安全和国家机密的开支外,民众自然有知情权,这些部门也有义务主动向民众公开。特别是其中的“三公经费”,历来是一笔“糊涂账”,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不断曝出公款大肆吃喝、公车普遍私用的现象、公款旅游更是司空见惯,因而激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慨,也引起了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的重视。可是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而且是期限过半以后,公布“三公经费”的部门还不及1/3。对中央的命令都敢公开违抗,谁能相信它们能接受民众的监督和批评呢?
为什么让一些部门公布“三公经费”这么难呢?有专家指出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部委缺乏主动公开的意识,二是有的部委可能持观望态度,担心经费偏高引起公众质疑。对于这些部门什么时候公开,我不是很关注,因为公开是肯定必须的,迟一点只能说态度更恶劣一点。我最关注的是,如此逼出来的数据,有多大的可信度?因为民众是无法查到它们统计数字的依据的,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也不去查,那就永远是一笔糊涂账,就可以达到欺骗民众的效果。其实,就是主管部门去查又怎么样?主管部门和它们也是兄弟部门,中国的部门是如何去监督检查的,我们也不是没有耳闻,很多事情是可以通过地下渠道摆平的,很多时候潜规则都是管用的或者是唯一通行的可行的规则。就是认真查,那些部门也不怕。最近听一位从企业辞职的朋友说:哪个单位没有二三本假账?应付不同部门的检查就用不同的假账。谁敢说,我们这些精通此道的政府部门就没有一两本假账呢?不要说是企业和政府机关,更不要说涉及金钱的问题,就我所知,许多学校为了达标,连教师数、学生数和设备图书数都是假的!
既然如此,这些部门为什么还要遮遮掩掩,不愿意公开哪怕是虚假的蒙骗中央和民众的假数据呢?公开了,既可以对中央有个交代:我按照你的要求公布了;也可以向民众表态:我可是公开透明的。看来,说白了,是漠视中央政府的权威,是藐视民心民意。如今,不欺瞒上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单位恐怕不多,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说法得以流行的原因;而不愚弄民众的单位恐怕更少。凡是有民众的内幕披露和合理批评,它们的第一反应是抵制抗拒,然后是想方设法瞒,瞒不住就骗,瞒、骗不管用了,它们凶残的本质就暴露出来的,那就是恐吓、殴打、被精神病、栽赃陷害、诋毁人格,严重的给你安个莫须有的罪名刑事拘留、逮捕、判刑,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这时,如果上级插手了,实在玩不下去了,就“痛心疾首”地演戏,虚情假意地道个歉,再找个替死鬼先处分免职,日后再换个部门让他照样做官。这一套把戏,民众都看多了, 透了。
既然如此,民众为什么还是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揪住某些部门和领导的问题不放呢?因为,他们对政府的公正公平公开还是存在某种信任和幻想,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精神安慰,或者,他们仅仅是为了一种情绪的宣泄。如此说来,中国的民众还是很善良,也是很容易安抚甚至糊弄的。然而,我们的有些部门有些官员对民众这点小小的愿望都不愿意满足,都不肯花一点点功夫,做一点点表面的工作,至少是表现出一种友善的姿态,给民众一个安慰,哪怕是忽悠一下也好。因为,它们看准了,民众是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决策权的,影响它们这些单位命运,决定他们这些官员的利益与升迁的是上级,而且不是整个上级机关,乃是上级的某个更大的掌权者。所以,这些部门的主管人员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私底下的交往解决一切问题,他们才敢和看上去是上一级的那些机关玩游戏,才敢把民众的声音不当回事。接下来的话就不需要说得太明确了,但是,我还是想说两句:体制不改,这样的现象永远都会存在。一些部门为何敢对中央的三令五申置若罔闻,对民众的强烈呼声熟视无睹,不公布“三公经费”就不难理解了!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其实是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原因的。
2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