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理解地方高校教育浪费的特点、形成原因,便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地方高校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控制教育成本,减少教育浪费,有必要对涉及地方高校的各种浪费现象进行分析。
地方高校教育浪费即地方高校教育资源浪费,是指地方高校教育资源由于得不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而导致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的现象,包括宏观上高校国家财政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率以及地方高校内部X(低)效率。
由于教育浪费现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目前,一些研究教育浪费的学者专家和教育界人士在论及教育浪费时,有的以“浪费”作为中心词对教育浪费进行分类,有的以“教育资源”作为中心词,以教育资源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浪费进行分类,也有的同时从两个视角来分类。对于前者,“有的区分成教育系统内部的浪费与教育系统外部的浪费,有的区分成直接浪费与间接浪费,有的将教育资源浪费或教育浪费区分为显性浪费与隐性浪费,等等。有的学者则把内部-外部、显性-隐性两个维度统一起来,对教育资源浪费进行分类。” 在分析内部浪费和外部浪费时,有人认为“内部浪费是指教育系统内部投入没有带来应有效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浪费和功能性浪费,体现在人力资源、物力、财力方面。外部浪费是指教育系统的外部产品(学生)输出没有产生应有效益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使用性浪费,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 对于后者,有的从物质资源(如校舍资源、图书资源、设备资源和教育资金)的浪费、人力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和师生关系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资源、教材资源、教育教学行为资源等)的浪费三个方面来分析教育浪费 ;有的则从人力资源(指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物力资源(指校园建筑、图书、仪器设备等<含财政资源>)和文化资源(主要指高等教育所传承、创造的知识,人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及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制度等)三方面来分析教育浪费 ;有的将教育资源划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来分析教育浪费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关于教育浪费类型的划分,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以上学者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的失之偏颇,有的不够准确。比如上述把生产性浪费和功能性浪费与内部浪费等同,外部浪费与使用性浪费等同的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而且生产性浪费、功能性浪费、使用性浪费进行并列这样的表述是否科学也值得置疑。其中,有的论者在分析内部浪费和外部浪费中都提及人力资源浪费,那么人力资源浪费到底是生产性浪费、功能性浪费还是使用性浪费或者都是呢,论者并没有表述清楚。
如前所述,由于教育浪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育浪费进行分类不能只有单一的标准,而应该有不同的标准,这点是没有疑问的。关键是标准如何科学选择。我们认为,每一个选择出来作为标准的范畴,必须是从某个角度对所有浪费现象的完全概括,也就是说这个分类标准必须能涵盖所有的浪费现象。此外,这种标准的选定应该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教育浪费的各种现象,有利于促使高校管理者和它的上级管理部门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有效控制教育成本。
按照上述两个“有利于”的原则,借鉴其他学者对教育浪费类型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对教育浪费可以从特点、成因、主体和表现形式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1)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
以教育浪费所体现的特点为标准,我们可以把它分为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两种类型。
虽然很多学者把教育浪费分为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但在对这两类浪费下定义的时候,却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陈文艺认为,显性浪费是指那些易被识别的缺乏效益或效率的浪费;隐性浪费则是指那些较难被识别的缺乏效益或效率的浪费。 彭勃,显性浪费是指高等教育生态系统运行中很容易被识别的资源低效现象;隐性浪费是指难以识别的低效现象。
上述两个定义虽然表述不一致,但含义基本相同:所谓“显性”浪费就是容易被识别的浪费,而“隐形”浪费则是难以识别的浪费。至于“浪费”的含义则是“缺乏效益”或“效率的浪费”或一种“低效的现象”。我们认为,两者对显性浪费和隐形浪费进行定义都是从人的认识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以是否易于被人所识别来进行区分,这中认识病没有反映“显性”和“隐性”的实质。所谓而“显性”和“隐性”应该是事物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虽然“显性”的事物或现象(如浪费)容易被人所识别,不等于“显性”本身就是“容易被人识别”的意思,“容易被人识别”是“显性”的表现形式,但事物的表现形式毕竟不等同于事物本身,这种从事物的外在形态来给事物定义的方法是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的。对“隐性”(浪费)而言也是这样。其次,“浪费”是不是等同于低效或者缺乏效率呢?如果从字面来解释,“浪费”是指对财物、人力、时间等使用不当或无节制的一种状态,“浪费”会导致效率低下,但本身不等同于低效。
因此,我们认为,高等教育的显性浪费是指高等教育运行中明显的对教育资源的不当使用以至未能达到资源效用的现象;隐形浪费高等教育运行中具有隐蔽性的对教育资源的不当使用以至未能达到资源效用的现象。
从上述定义来看,显性浪费和隐性浪费的分别非常明显。显性浪费具有直观性,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容易觉察得到;而隐性浪费具有隐蔽性,一般在教育实践中不易察觉,往往隐藏在一些事实或行为的背后。
显性浪费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把教育资源用于教育目的之外、教师资源的流失、大学毕业生未能就业,等等。
隐性浪费表现形式也很多,如教师的专长得不到发挥,让教授牺牲教学科研时间从事行政管理;违背人才成长规律,脱离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使学生个人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所学专业非个人兴趣,导致不能全心投入学习,学业成绩低下,专业知识与能力差;学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毕业生的高能低就现象;社会对人才或学历高消费,等等。
对于显性浪费,人们易于识别和认识,治理时,只要开对药方,也比较容易解决。这恰如人的皮外伤,由于表露在外,它在哪个位置,是什么伤,外观如何,严重程度如何,很容易把握,也知道该用什么药,搽几次药水或者贴一剂膏药可能就治愈了。而隐性浪费显然复杂得多,认识起来困难得多,它往往不是那么明显,要找到产生的原因与根治的办法可能就更难。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分析才能发现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将教育浪费分为显性浪费与隐性浪费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分类方法,要认识和了解教育浪费,寻求治理教育浪费的对策,必须与其他分类方法结合起来。因此,我们下面在论述其他分类方法,讨论其他教育浪费类型时,也会分别涉及显性浪费与隐性浪费。
(2)体制性浪费、结构性浪费、功能性浪费、规模性浪费与行为性浪费
从教育浪费引起的原因来分类,可以把它分为体制性浪费、结构性浪费、功能性浪费、规模性浪费和行为性浪费。
体制性浪费是指由于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而引发的教育浪费。体制性浪费的根源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多年,但仍处在转型期,不能有效地与变革后的经济体制相衔接,出现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而高校又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机制和能力,致使所投入的教育资源的效益不明显,而造成浪费。有学者在分析高校体制性浪费时指出,由于高等教育在决策体系中的权限集中在政府部门,并且教育系统内外的横向信息不对称,高校赖以依附的经济、社会联系不足,仍以纵向信息为主导,高校微观教育计划招生、培养、就业等方面有些盲目,缺乏规范的自主权和利益权。再加上教育体制所应释放的高教功能没有创造相应的市场条件,造成微观产品短缺与积压并存,导致浪费。
一般认为,教育体制造成教育浪费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制度磨擦的交易成本偏高,在新旧体质转型过程中,新旧体制并存使得教育成本可能反而增加。二是教育配置资源的微观主体没有足够的自主权,高校办学格局呈多元化后,因管理体制的滞后也导致办学主体质量参差不齐和对经济利益驱使蜂拥“学历热”、“文凭热”,自然容易使高校资源配置失当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尽管现在高校自主权也逐渐在扩大,规模不断扩张,但相关规范没有形成或者不完善,诸多权利下放的同时,相应的制度却未能跟上,引发资源配置失当而浪费。三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未能实现其对传统机制的超越,如在公立高校依附性和封闭性仍较强,重大决策权也仍集中在各政府部门,传统机制内部那种抑制投资增长的机制仍起作用,而作为高校按计划接受投资,且对投资和追加不承担较大风险与责任,致使投资效率低下而导致浪费。
结构性浪费是指高校自身的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模式不合理而形成的浪费,以及由于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导致高校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使得学校专业设置、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造成就业困难而形成的浪费。结构性浪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模式不合理导致学校资源分配不合理与使用不当;二是学校不合理的组织机构设置与运行模式导致学校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知识和能力不符合社会需要,造成就业困难。当前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结构与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极不协调,这种不协调又使得地方高校内部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偏差,忽视教学实践环节,从而不能培养出适应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而导致高等教育的结构性过度,是当前地方高校结构性浪费的突出表现。结构性浪费的成因有行政化现象严重、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障碍、院(系、部)设置过多过细等。
功能性浪费是指高校的办学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显现或者承担了不必要的社会功能而引发的教育浪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功能认识偏差,片面强调教学和科研而引发的浪费;二是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而引发的浪费;三是高校承担了一些不该由其承担的功能占用了正常的教育资源而引发的浪费。
教育界和一些学者把高校的功能归纳为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实他们往往更多地在强调教学和科研,而把社会服务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结果高校的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同时,在强调教学科研时,片面地强调教学过程和科研活动本身,而忽视最终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的社会应用社会影响力。强调教学质量时只是强调教学形式本身的规范,检验科研成果时也只是强调课题的级别和论文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是否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这就对教学科研人员造成一种误导,不追求教学效果,把上课纯粹当成一种负担,只教书而不育人;不注重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高级别。这其实就是对教学科研资源的浪费。
规模性浪费是指高校办学规模的变化导致部分资源缺乏部分资源闲置引发的教育浪费。一些专业的师资、实验室的建设、教学仪器设备的规模数量往往根据的是现有和计划中的规模确定的。由于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学校的实际招生规模可能与计划有较大出入,导致部分专业人数激增,而师资与教学条件严重不足;部分专业招生严重萎缩,出现师资与设备的闲置。与此同时,不断有旧的专业或停招或进行应用性改造,不断有新的专业申报,而教师的转型与新教师的引进不能及时跟上,教学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周期,存在滞后性。这种办学规模的变化势必造成有的专业师资与设备不足,有的专业师资与设备过剩,不论那种情况都会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规模浪费。
行为性浪费是指高校在办学行为上由于决策失误、管理失范、监督缺位或者其他非正常因素导致的公共设施重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产品质量低劣、人才引进失误、资源利用率低下等浪费现象。
这种分类可以透过地方高校资源浪费的表象,深入到地方高校教育浪费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利于国家和地方高校自身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管理机构设置,理顺内部关系,明确各自职能,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与学校自身实际规范办学行为,便于其对症下药,直接从病根上治理教育浪费。
(3)国家(社会)浪费与学校浪费
从教育浪费的主体来认识,我们可以把教育浪费分为国家(社会)教育浪费与学校自身教育浪费。
国家(社会)教育浪费是指各级政府的教育政策和相关政府行为与社会大众的教育行为导致的教育浪费。国家和社会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政策和行为如果不当,也会引起教育浪费,这种不当的政策、行为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不当的经费投入政策(行为)、不当的教育管理政策(行为)、不当的经费占用行为、不当的经费掠夺行为。具体表现为教育资金投入浪费严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业难与就业上的高消费、教育资产被侵占等。
学校自身教育浪费是指学校的各种管理和组织教学科研以及相关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教育浪费。
把教育浪费分为国家(社会)教育浪费与学校自身教育浪费,指明了导致教育浪费的主体,也就是一个浪费的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的问题,同样也暗示了治理浪费的承担者的归属和治理的途径。
(4)人力资源浪费、物力资源浪费、财力资源浪费
人们常从教育浪费的具体对象即资源的类型来对教育浪费进行分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把教育浪费也称为教育资源浪费的原因之所在。单纯就资源本身而言,一般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本文系笔者为夏再兴、杨红霞等著《地方高校教育浪费与成本控制研究撰写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