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雾霾天气

[日期:2013-02-04 12:32:58] [字体: ]
    暨2008年春的暴雪灾害,让人们心目中美丽的雪精灵变成了令人惊恐厌恶的白色怪物,在2012年末2013年初的时候,雾,这个在很多文人尤其是诗人的笔下有着众多美好的物象和神秘可爱的意象的东西,也变成了恐怖的代名词,成了危及诸多城市华人的灾难。不过,此时,雾后面加了一个丑陋的字眼:霾,使得雾不再可爱,而是显得恶毒。
    在我使用的输入法里,雾霾不是一个固定的词汇,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几乎未见到有人使用这个词语。雾这个词往往单独使用,至多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词,如薄雾、迷雾、浓雾之类,有时候人们烟雾连用,烟其实也是雾的意思。偶尔也使用雾霭这个词。霭者,云气也,除了和雾连用,也常见云霭、烟霭、暮霭这样的词语,本身是个比较中性的词语。人们常说轻纱般的薄雾、洁白的轻盈的雾气,迷雾重重等等;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词中很多写雾的作品或诗句往往能给人美的感觉,或者是一种衬托主人愁绪的景象。如“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拂林随雨密,度径带烟浮。方谢公超步,终从彦辅游。”(唐•苏味道《咏雾》),“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色含轻重雾,香引去来风。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还当杂行雨,仿佛隐遥空。”(唐•李世民《赋得花庭雾》),“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唐•杜甫《月夜》),“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喜迁莺》 唐•冯延巳),“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菩萨蛮》清朝•纳兰性德)。有句诗我很喜欢:“小雨淡雾景朦胧, 游船轻入西湖中。”,可惜不知道作者。无论如何,这些诗词中看不到作者丝毫的恐惧、厌恶与怨恨之情。
    雾的含义是什么?手边没有字典,只好百度。百度的基本解释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点。详细解释是:1.接近地面的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接触较冷的地表,因而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使能见度不足一公里,就叫做“雾”,与云的区别只是雾较贴近地面;有时区别于霭的是不太透明。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一种天气现象。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气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至于霾,百度的解释是:1.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形象。百度百科的释义为:悬浮在空中肉眼无法分辨的大量微粒。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香港天文台称烟霞(Haze)。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霾,或者说雾霾之所以如今成为人人闻之色变、望而生畏的东西,是因为它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危及了了人类的生存。
    既然雾霾已经成为灾害,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就成了大众话题了。一般认为雾霾天气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是主要因素。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2. 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3. 汽车尾气是主要的污染物排放,近年来城市的汽车越来越多,排放的汽车尾气是雾霾的一个因素;4. 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5. 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那么如何治理呢?人们包括政府开出了一些药方,如果按照这个药方治理,效果肯定会有的。但是,对其中的一些做法或者建议,我有自己的看法。
    一是关停制造污染的工厂。关闭当然是必要的,可是,关闭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工厂的生产受到影响,相应的产量、产值以及带来的工人的收入自然也会减少。而且,你总不能一直关下去吧?只要它一开工,污染还是会继续产生。可见关闭并不是将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问题的根源是不批准设立污染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对于这种企业能够存在,让它生产,政府有关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既然已经存在了,就只能对未能解决技术原因导致污染的企业进行整改,直到污染降低到国家标准以下为止,至于由于产品生产本身的原因无法避免污染的企业则坚决取缔。
    二是汽车限行。虽然我本人没有汽车,但是我对汽车限行包括单双日限行和分区域分时段限行,我是非常反感的。人们买车的目的就是图个方便,如今却因为买车给自己带来了不便,自然就无法完全实现买车的目的,车的使用价值就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往大里讲,既然我买了车,既然国家修了可以通车的路,我就有权在我想开车的时候去我任何想去能去的地方,限行明显是侵犯了人权。可见,限行也不是解决问题的适当办法,汽车排放尾气造成雾霾,责任仍然在政府:其一,为什么政府让这么多车辆上市?其二,政府为什么不能采取更大力度支持技术改进生产更多节能环保的车子?其三,为什么批准排放量大的车子生产和销售?
    更可笑的是很多人提议禁放鞭炮。在目前已经产生雾霾灾害的情况下,不放鞭炮自然可以减少污染。可是,数千年来中国人都在放鞭炮,为什么此前没有形成雾霾天气呢?放鞭炮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可以增添节日和其他喜庆日子的热闹氛围,如果没有了鞭炮,节还是节吗?如果不燃放鞭炮,喜庆的日子还有喜庆的气氛吗?如果仅仅为了减少鞭炮污染而禁放鞭炮,我可以宁愿选择雾霾而不是选择我们的节庆失去节庆的本来色彩,让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民俗在我们的时代终结。如果我们其他的方面都做得好,还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动心思,让我们放弃节日的欢乐?我看这完全是一种无能人的简单的思维。
    在雾霾产生的原因上,我们一些人不是在政府如何担责如何治理上想办法动脑筋,而是让普通老百姓承受雾霾污染产生的代价承担雾霾治理的责任,这,绝不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不是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应有态度。

                                                        2013.2.4

阅读:655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