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当选为总理后,网上有篇文章《李克强:大国新总理成长史》,细看此文,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
后来回忆当年那场考试,李克强说,那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只是他第二志愿的北大,却因优先招生将他揽入门下。
我把这段话稍作修改,写进了QQ空间:1977年 高考 李克强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第二志愿才是北大,却因优先招生将他揽入门下。
有网友问:“你想表达的是那个年代吃饭才是关键吗?”其实,这不是我主要的想法,或者说,一来我并没有想到那个年代,而是李克强这个个体。我之所以对这段话特别注意,而是深有感触。当时,我只是写下了这句话,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现在,我突然很想说说,同样也算是对这位网友的一个全面的答复。
为了写这篇感悟,我特地百度了这段文字,才发现它的出处是来自李克强自己的一篇文章,——《师风散记》。文载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版《北大之精神》,我在网上查到的是2009年4越30日的光明网,网上标注来源于《书摘》:
在填写高考志愿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识的学者的来信。他早年毕业于北大,深以为那里藏有知识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诫我,要珍惜这十年一遇的机会,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栏里填下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院校读书是不必付饭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于是又在第二志愿的栏里填下了北大的字样。大概是因为北大有优先选择的权力,她并没有计较我这近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
对这段文字的出现,我有如获至宝的欣喜,因为有了它,我更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也更便于展开我的叙述了。
看了这段话,我的第一感觉是,在人们看来,很多时候,吃饭似乎比理想更重要,只有衣食无忧了,才谈得上追求理想。李克强把本省的这所师范学院作为第一志愿,而没有听从那位学者的建议把北大作为唯一的选择。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因而对北大“几不敢有奢望”。生存,是前提,没有生存,其他一切都免谈。所以,并非如那个网友说的,只有在那个年代吃饭才是关键,而是在任何时候生存都是第一位的,对任何人都是这样。但是,我在前面的话加了几个修饰词,一是“很多时候”,二是“似乎”,同时,我在这儿也没有用网友的“关键”这个词,而是“前提”。因为,在有的时候,当生存与自己的理念或者理想发生根本冲突的时候,很多人选择的不是生存,而是“舍生取义”。很多仁人志士面对敌人的折磨,面对是投降换取荣华富贵但放弃理想和正义的苟且活着,还是为理想而献身的时候,他们放弃了生存,但永远获得同道的尊敬和后人的敬仰。假如选择了生存,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了,但他就是彻底地否定了自己的过去,改变了自己的现在和未来。当然,在李克强总理做那个抉择的时候,生存和理想的矛盾还不至于如此尖锐,活下来,还是可以追求理想,而且也只有活下来,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所以,吃饭也不是关键,只是前提。生存的欲念,会影响人的判断和抉择,但不至于任何时候都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同样走不同的路的人也可以追求相同的理想,达到同样的目的,这就是殊途同归。
我的第二个感觉是,当时的高考制度太好了!这也是我回答那个网友的时候表达的意思:“我希望成绩好的学生即使志愿没填好也应该从最好的学校录取,不像现在人家连第二志愿都不考虑。”当年,李克强因为从面临的处境出发,主要考虑生存的问题,而把那所师范学校放在第一位,把北大作为第二选择。现在的背景下,还有人会这么做吗?因为他如果这么做了,肯定被录取的是这所师范学校而不是北大。李克强的志愿填报方法在当年和当今的人们看来,对北大的确是极为不敬的了。可是,当年的北大并没有计较他“这近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他。现在北大做得到吗?其实不是北大做不到,是任何一所学校都做不到!一来是高考分类录取的时候,本身把大学分出了不同的等级,这个等级是不能逾越的,他们的差别,就相当于封建等级社会里的贵族、市民、平民和贱民之间的差别一样,昔日高中的同学一毕业进入大学,他们平等的同学关系就分出了上下高低。中国高考录取的批次,背后就是中国大学的等级。就是同一类别的高校,同样是宁愿录取低分的第一志愿,而不是高分的第二志愿,理由很简单,用李克强总理的话说那是“近乎不敬的做法”,而在我们有些学校领导和招生人员那里,岂知是近乎不敬,简直是大不敬了!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有两个,一是我们的高考制度改来改去,却把一些好的做法改没了,更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成长了。试设想,如果李总理当年进的不是北京大学而是那所师范学院,他个人的命运势必重写,而我们国家也很可能失去这么一位睿智的总理了。也许凭他个人的奋斗,也会有个不错的前程,也会有很大的作为,但肯定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二是我们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像当年的北大一样突破志愿的限制而以选拔英才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毕竟,填报志愿只是一个程序,何况让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在决定命运的志愿填写上作出科学的判断是何等的艰难!为什么,我们要把那个程序看得那么重,而忘记了高考制度的本来意义和大学的根本使命呢?正是我们高考制度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我们的大学缺乏一种有容乃大的气度,使得我们很多的人才被埋没,也使得中国大学难以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我不禁感慨:该有多少李克强这样的英才毁于高考,毁于我们的大学啊!难道这不值得国人深思吗?
我的第三个感觉是,所幸李克强还是在第二志愿填上了北大,才使自己成为今天的李克强。他并不是单纯为生存考虑,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还是给了自己的理想一个位置,从而为自己抓住了那个机会。很多时候,机会就在我们面前,你也看到了,问题是:一、你敢不敢想。如果你不自信,不敢想,机会就与你擦肩而过;二、你能否做到为之而不懈努力,把机会变成现实。李克强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如果我们能做到,也会成功。所以,我们一定要有理想,没有理想,眼中心中只考虑如何生存,那么你可以会生存下来,但你仅仅是生存着而已,你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当年,正是李克强总理“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促使他仍然在二志愿填上了北大;同样,我们光有理想还不行,要利用好一切机会,必要时要给自己争取和创造机会,给自己理想的实现一个可能,先有可能才有现实,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就没有理想实现的路径。也正是当年李克强总理填报了北大,抓住了眼前的机会,才使得他有可能被北大录取,才为他如今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以上,就是我看了那段话后的一些感悟,和大家一起分享,也希望有人和我一同探讨。
201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