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一看到今年湖北的高考作文题,我就愣住了:上善若水任方圆?这到底说的什么话啊?出题目的人到底想表现一个什么主题?让这些孩子们写点什么?
上善若水任方圆本来就不通嘛,倒是有点像人家说相声的那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上善若水就上善若水吧,还不伦不类来个“任方圆”,真的不知道出题目的人是怎么想出这句话来的!
水作为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装在方瓶子就是方的,装在圆瓶子是圆的。这大概是可以说水是可以任方圆的。难道这就叫上善若水任方圆?怎么体现“上”和“善”的含义?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里的“上”讲的是至高无上,“善”意为善行,“上善”就是最优秀的品行。说上善若水,指的是像水一样能滋润万物而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我就想不通了,这怎么能和“任方圆”扯到一起。简直是风牛马不相及啊!
莫非出这题目的人是要告诉人们人要像水一样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好的品行?莫非是要告诫人们要见风使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当面是一套背后是一套做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人,这才是为人之道?还是说人为了生存或者为了理想就应该放弃自己的原则,在强权面前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这才是人生真谛?这岂不是把象征恩泽、象征睿智、象征圣洁的水给庸俗化了?这明明是对水的玷污啊,哪里还有半点善在里面?更不用说是善之上者了!
当然,如果让我去写高考作文,肯定是不能这么写的,不然肯定是零分无疑。我很庆幸,我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考生,避免了遇到这种脑袋太灵活思维太跳跃的出题者的尴尬。
今晚问起女儿,怎么看待这个题目,如果让她写会怎么写,她的回答是:“还好我早生了一年”。其实女儿不是早生了一年,如果按照她的年龄,恐怕是要遇到这道题的,是我们让她早些上了小学。她对这个题目的解读是:“我是不知道他怎么把瓶子的方圆联系到人生的,这应该是一个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我一开始还不理解女儿说的经济学问题的意图,心想,女儿要是这样写比他的父亲强不了多少,估计是个安慰性的分数,——写字的辛劳分。后来一想,女儿毕竟是学工科的,还真佩服她的奇思妙想。瓶子的方圆不就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吗?记得中学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讲同样的面积,方形比圆形周长更大,如果用于做包装,圆柱形的容器比六面体的容器装的东西也更多,就包装材料而言,后者比前者更浪费原材料了;但是,反过来说,外形周长同样大小的容器,方形装的东西更少,对商家而言,灌装的饮料采用方形自然更加经济了。——写到这里,我不禁有点疑惑了:这里的方圆和人生又有什么关联呢?
饮料的包装本身就是个经济问题嘛,当然还有艺术设计、产品贮藏和保护的因素。如果你硬要扯到人生上去,这个关于包装的事例就很不妥当了,和“上善若水”更是没有任何关系。这水的包装里“上”指的是什么?哪里又可以看出“善”来?如果真的要用方圆来比喻人生,还是要回到上面的理解:让这些纯真的学子学会无原则,学会无思想,学会圆滑和欺骗,学会见风使舵和随波逐流。这哪里是“善”?更甭谈“上善”了!
一个人写一篇文章观点错误,可能会影响到他的读者对一人一事一时的判断;一道作文题没有出好,可能断送的是苦读十二年的莘莘学子的前途啊!“上善若水任方圆”这种一窍不通的话竟然作为高考作文题,我以为出题者要么是没有理解上善的涵义,要么是故意曲解或者做毫无道理的扩大解释,属于是违背了文义解释的错误。你自己胡乱理解是你的问题,别人不好说什么,你用来做高考作文题,要祸害天下读书人,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没法冷静。
“上善若水”就上善若水吧,最多后面来一个“厚德载物”,还算是逻辑关系通顺,也算是“上善若水”的正确解读和合理引申;你偏要不伦不类来个“任方圆”,不仅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无言以对,更是让人汗流浃背,不胜唏嘘!
2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