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10时许,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参观位于校园之中的岳麓书院。很多人都知道,岳麓书院大门前有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当胡锦涛踏进书院大门,即被这副楹联吸引。他对同行的人说,在中国历史上,湖南涌现了一大批名人将士和伟人,“湖南当之无愧这副对联”。
按照新闻的说法,胡锦涛是认为“惟楚有才”是对湖南省人才众多的一种真实写照,同时,也间接肯定了湖南省起码在人才之多上其实是代表了“楚”。我之所以把这一点揭示出来,与我写这篇小文的动机有关。先按下不谈,说说这幅楹联的来历。
在一些人看来,我可能是多此一举,但是考虑到其实有些人还不知道,也就啰嗦几句。
据称清嘉庆年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正沉思未就,明经(对贡生的尊称)张中阶至,众人语之,张应声对曰:“于斯为盛”。这幅名联就此撰成。至于其中的“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也是有更早的来历的。上联“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全联的意思或可理解为:楚国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岳麓书院更是英才齐聚之会所。
对于这一幅楹联,结合胡主席的评价,我们可以做一点扩充的解释:楚国的人才很多,而湖南的人才更突出。据此,我也可以这样推断,至少在人才这方面,湖南其实可以代表楚国的。
可是,近年来,我发现一些湖北的专家和政客,要么是出于无知,要么是因为狂妄,竟然罔顾事实,声称要把湖北的简称改鄂为楚,似乎湖北就可以代表楚。无论是从历史事实、地理范围还是从现实影响力来讲,湖北都是代表不了楚的。而且,湖南人会同意吗?
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来讲,古楚国的主体部分是现在的湖南、湖北二省,最盛时还包括重庆、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湖南、湖北的“湖”也就是指洞庭湖,是古时候的云梦泽在江南的一部分(江北是现在的江汉平原)。撇开湖南,以“楚”指代湖北,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也与楚事实上的地域范围不符。清人之所以在岳麓书院院门前刻上那副对联,也说明当时的人是认可湖南是代表了楚的,至少是属于楚的;而胡主席的评价同样也表明今人也认为湖南可以代表楚,至少也认为楚是包含了湖南的。可见湖北的某些专家显得过于偏狭,某些政府官员也实在是荒唐。事实上,湖北也是人才辈出的,但是,这些抱有偏见的狭隘的专家的言论,让人觉得他们实在是有辱“楚才”二字;而这些官员,更只能说是“楚柴”了,——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是只能用来烧的柴火。
我们学校有的人在介绍我校所在的咸宁的地理方位时,总爱讲“北及荆楚,南挽潇湘”,更是常识性错误。因为按这句话的解释,咸宁的北面才是楚国,而南部和咸宁本身则不是楚国的部分,似乎潇湘、咸宁和楚国在地理位置和地域范围上是并列的概念。在这些人主持撰写的我们学校一些正式的材料中,常常会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实在让人觉得可惜!须知我们学校是高等学府,学校有研究历史的专家,也有研究文学的学者,还有研究地理的教授,楚国历史(古代史)、楚国地理(古地理)和楚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楚的范围上,竟然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实在太不应该,也只会让行家取笑。一个置身于楚地的普通本科院校,出现这样的说法,难免让人家会说学校实在没有人才,我们的专家学者教授真的太水。怕真是“惟楚有才,于斯为外”了!湖北科技学院是比不上湖南大学,但是差距也没有这么大吧?
201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