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识才”

[日期:2014-09-11 16:51:18] [字体: ]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分别从深化党的组织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其中,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文件提出“着眼于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对这段话,特别是其中关于“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的内容,我颇有感受。要就“识才、爱才、敬才、用才”来全面阐述,不是这篇小文的任务,我也没有这个想法,倒是对其中“识才”,我深有体会,所以,现在想就这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要一个党要成就任何事业,一个民族要实现民族振兴,一个政府要实现国家富强文明,都离不开人才。即便在上个世纪中叶,具有战略眼光的美国政府,正因为率先抢走了德国的科学家而不是像苏联一样至少抢机械设备,才使得战后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实力远远超出苏联,为其在当年的美苏争霸中处在有利地位,并最终瓦解苏联和苏东集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国家之间的人才竞争更是日趋激烈,争夺人才已经是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了,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能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乃至共产党的兴衰存亡,在某种程度上,就看我们党能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如何发挥好这些人才的作用。在一个具体的单位,事业要发展,在同类单位的竞争中要处于领先地位甚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才也是关键性的因素。
    然而,要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明确什么是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怎么样让这些人才从普通民众中冒出来,这就是“识才”。也就是一个人才的标准、人才选拔的机制和鼓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
    古人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也就是说,千里马不是谁都能认出来的。按说认识千里马并不是件难事。千里马,不就是能跑得快,能做到“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吗?为什么只有伯乐才能发现千里马而凡人却发现不了呢?对此,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解释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因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就没有人知道它是千里马了。千里马尚且如此,人才就更复杂了。人本来是最复杂的动物,其根本原因是人是有其思想感情的,那些感情率真的人,那些思想深邃的人,往往也最容易被人误解,加上他特有的生活工作环境,可能也会影响人才的表现和他作用的发挥,人才不为人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是美女,也可能“长在深闺人未识”呢,何况人才的能力是内在的,不像美女其美貌是能从外部可以看见的,即便让他曝光在众人面前,不给他舞台,或者给了舞台却不给他一个合适的角色,人们,哪怕是再睿智的人也是无法知道他就是人才的啊。
    什么样的人才叫人才,这是“识才”的首要前提。如果标准错误,在你心目中,人才就不是人才,而不是人才的人你反而会认为是人才。其实,人才就是人才,哪怕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不能否定他是个人才。我们有些同志在评判一个人,在决定是不是用他时,总是说这个人太孤傲,这个人不大听话,这个人太容易发牢骚,这个人思想不成熟,等等,用各种借口来否定他,不用他。这些其实都不是理由,是这些人的人才标准出现了错位。人才的标准有千万条,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情境下对人才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但上面提到的种种所谓“理由”都不是评判人才的标准。在某些方面,比如为人处世上,人际交往上,有些缺点可能的确是缺点,但有这些缺点不能否定他是人才,更不能成为我们不用他的理由。比如如果要结婚交朋友,从家庭生活、性格吻合、兴趣相投、志趣相同的角度来考虑,他可能的确不是作为配偶的合适人选或者注定不能成为你的朋友,但是并不能否定他的能力和水平,不能说他就不是人才。至于你用不用他,怎么用他,那就是涉及到用人者的思想观念和事业需要等方面的另外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有了人才的正确标准还不够,还必须要把人才从千千万万的凡人中挑拣出来,才能完成“识才”的过程。“识才”的实质是把人才从普通大众中“识别”出来, “识才”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确定一个科学的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金子往往埋藏在泥沙中,美玉也深埋于巨石里,人才也总是隐藏在普通大众之中。如何挑拣呢?是让某个领导说了算?还是完全听周围民众怎么说?恐怕两者都不合理,肯定应该有一套客观的办法。我看关键有三点:一是给所有人公平的机会和平台,在同等机会下,在同样或者同等的平台上表现,这样才比较容易看出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才会使人才从普通民众中脱颖而出。不把所有的沙子平铺在一个平面,不把底层的沙子挖出来裸露于地表,金子永远没有闪光的机会,所谓“是金子总会闪光”的也就是一句无用的废话,因为你根本看不到它在闪光!二是有鼓励人才冒尖,从而脱颖而出的氛围,我们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压制人才,而是要激励人才,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更有利于人才的发挥和表现,是我们的政策导向。三是要有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土壤,给人才更多自我发展、顺利成长的养分,自觉引导人才的成长,剔除土壤中那些不利于甚至阻碍人才成长的毒素,也就是我们一些政策、办法中不合理的因素和措施。当然,选择人才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沙里淘金”是一种方法,“吹尽黄沙始见金”也是一种方法,只有多措并举,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不同的方法,才会把更多的人才选拔出来,营造一个“英才辈出”的大环境,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人才济济、百舸争流的人才强国和太平盛世。
    我想,如果做到了这些,“识才”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知道人才在哪里,甚至感慨自己的单位没有人才, 发出“天下无(千里)马!”的喟叹可能就会少很多了!

                                                                        2014.9.11

阅读:519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灯火阑珊处:31-45 2005-10-23 12:03:57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