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古今中外不约而同的,比如酒,再比如有寓言。寓言就是一个小故事,却寓含着丰富的哲理,让人轻松一笑之余,领会一个深刻的生活或者人生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会讲寓言的高手,外国比较著名的有伊索,在中国资格最老、寓言讲得最好的应该算庄子和孟子了。在网络时代,寓言这个词算是落伍了,现在叫段子的这个玩意儿,不特指寓言,但很多有趣的神一般的小故事,其实就是寓言。现在,QQ的群和微信的朋友圈充斥着各种经典的段子,流传也很广泛,其中也包括一些为认为就是寓言的东西。对于这些段子,我的做法是:一部分不看,一部分点个赞,一部分会做个点评,当然也会转发一部分。但是,昨晚我看了一则段子,感觉采取任何一种做法都显得不够重视,也不能真实完整表达为看后的感触。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写点东西了。
段子是这样说的:有两个好朋友,遇到了死神。死神说:你们两个只能活一个,你们猜拳吧输的就得死。最后,一个当然输了,要死了。另一个抱着死去的说:兄弟,说好一起出石头的,为什么我出了剪刀,你却出了布。结尾,也像寓言的格式感慨:这就是现实,这就是人心;这就是一部分人的自私,一部分人的傻。
看了这个段子,我最初的想法是:这个死的人真是活该啊,不是说一起出石头吗?你想既然对方出石头,你就出布,可以赢了他,最后死的自然是处石头的人了。你这明摆着是对朋友不信任啊,是在违背两人达成的协议,违背自己的承诺啊。你也未免太自私了,想自己活,把死的结局留给朋友。幸好对方没有出石头,不然不就正中你下怀?竟然为出剪刀的朋友赞叹,为他的高尚和无私,为他对朋友的情义而感动,他为了朋友,把生的机会给了对方,死的结局留给自己。
后来一想:不对啊?如果这个生者真的够朋友,他也应该遵守协议,履行诺言啊,为什么要出剪刀呢?如果他真的够朋友,还是应该出石头的啊。既然是朋友,这个生者对死者应该是很了解的,他肯定是预测到他的朋友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了活路一定会出布,于是,他也为了活着,就决定将计就计,使个阴谋把他弄死。看来,真正阴险狡诈的就是这个生者啊。这就是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不得不提防的。
看来,这两个所谓的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他们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命相互使诈,而不是以诚相待,最多他们是利益上的结合,是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到了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不惜出卖和牺牲对方。而真正的朋友是应该以诚相待,以心交心的。如果这样,两个人都会一直出石头,让死神也无计可施,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两个人一起死,而真心朋友不就是传说中的“恨不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吗?这不是最感人最美丽的结果吗?再说了,说不定这死神会被两人真诚的友谊而感动,把两个人都赦免了,大家一起活着呢?
后来再一想:这死者也是报应,是活该。看你的朋友那么了解你,你的朋友如此阴险歹毒你怎么就没有发现以至于被他蒙骗至今最终丢掉自己的姓名呢?看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太糊涂,二是太愚蠢。你这样的人,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呢?亏你还和人家做了朋友的,人家的阴险你为什么不仅没有学到一点甚至还不知道呢?你以为你可以凭一点小聪明弄死对方,到头来反而是自己被对方弄死。如果你坚持出石头,对方以为你想出布为了陷害你而剪刀,最后死的不就是这等阴险歹毒之徒吗?看来你死得一点也不怨啊。这倒是又应了一句俗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一面有害人之心,另一面却没有防人之心,这可不是处世之道啊!
不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对待一般世人的处世之道,对待朋友还是以诚相交。如果发现对方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就早点了断,免得到头来被对方害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如果是值得做朋友的人,就要自己也诚心诚意,忠诚、真诚、实诚,维护好朋友的感情。遇见死神的两个人一死一活的结局表明他们本身就不是真正的朋友,谁死了都不值得可惜,都是咎由自取。如果那两个遇见死神的人够朋友,大家都出石头,不管最终结局如何,朋友的感情没有受损,朋友的故事会让人们称道,那就真的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正能量的故事了。
仿照寓言来一句结语:择友要慎重,交友贵以诚。
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