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秋语

[日期:2016-10-29 10:06:01] [字体: ]
    提到秋天,人们总会下意识地想到萧索之色、清冷之气、凄厉之声,形容随之哀愁,心意为之悲切。宋人欧阳修作《秋声赋》道:“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其实,对秋的这种认识,何止一个欧阳修?不仅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骚客、平民百姓对秋天存在感情上的拒绝和心理上的疏离,以“天凉好个秋”来描述落寞的心境,“秋风秋雨愁煞人”来诉说无奈的情殇,对秋的恐惧和反感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文化。比如封建王朝往往在秋天对重大犯罪进行审讯,视为秋审,对犯有死刑罪的犯人在秋天处决,视为秋决,依据就是秋为刑官。
    其实,在我看来,秋根本就没有这么恐怖与阴森。我甚至怀疑,上述对秋的认识是不是来自于中国北方文明,因为中国比较古远的先进文明是发源于黄河流域,更遥远的不说了,早有西安为中心的秦地,后有洛阳、开封为中心的中原、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都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都在北方。其实,江南的秋是温凉而美丽的。没看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若不是一场秋雨来袭,带来秋凉,看着满地的落叶和匆匆穿起夹衣的人们,还真不会发现更多秋天的气息,引发不出悲秋的情怀。香樟金桂一样地苍翠,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反倒让秋天色彩更加绚丽,让人们心里激起更热烈的情怀。
    就是,就是在中国文化中,也不全是对秋的拒绝和悲怀,还是有着喜庆和赞赏的成分的,而在我看来,这更是秋真正的内涵和深刻的本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说的就是春华秋实的道理,反映的就是秋天作为收获的季节的特质,也告诉人们,若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艰辛付出的生活哲理,要收获成功和喜悦,就要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而这也是社会的定律和人生的道理。当所有的坎坷都已经踏过,所有的困难已经克服,当初的梦想变成现实。所有的付出是不是就很值得了呢?那么,在我们品尝美酒庆祝丰收的季节,是不是很美妙呢?这样想着,我们是不是对秋充满了热情,就不再是想到那些肃杀、凄寒的阴森森的词汇,没有那种悲凉、哀怨的惨兮兮的心情了?
    在江南,其实秋不是一个漫长的季节,往往不知不觉间已经从我们身边溜走了。夏天过去了,才知道秋天已经来了;冬天来了,才知道秋天已经过去。前些日子还是炽热如火,一件短袖单衣不觉得寒冷,或者降下几度以为秋天来了,谁知道马上气温反弹又有了盛夏的感觉,几个反复间,温度又下来了,麻木和茫然中,竟然就是冬天,以至我们的几件长袖衬衣还没穿一轮,就发现能穿衬衣加西装或者衬衣加春装的日子竟然只有短短的那么几天,再这样穿就无法御寒了,冬的气息已经近了。
    于是,在这样一个短暂的秋季,我们就该准备如何过冬了。民间有秋收冬藏的说法,只有在秋天储备了足够的食物和柴火,才会有一个温暖的冬天。传统中大多数时候,冬天人们是蜷缩在屋子里烤火,除了做饭吃是不大动,除非必要的应酬是不愿意出门的,更不用说做事情了。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保暖技术进步了,出门方便了,但是慵懒思想在冬天还是比任何季节强烈的。所以,在秋天是最事情最好的也是最后的季节,冬天就是吃老本享受生活的时候了。若要一个舒服的冬天,必需有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人生也是这个道理的,在秋天,尽量给自己多储备些东西,给自己多长点秋膘,比如知识,比如财富,比如人情,这样即使是漫长的冬季,也不会坐吃山空了,不会感到寒冷了。所以,即便是爱美爱瘦的女同胞们,秋天多吃点,长得丰满一点又怎样?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足够的体质帮你御寒啊,连冬眠的笨熊都知道胡吃海喝,长一身肥厚的脂肪,以便美美睡上一个冬季,免得因为饥饿和寒冷醒过来,感受那种饥寒交迫却又无可奈何呢!
    江南之秋,其实是个很美丽的季节,也应该有美妙的心情,享受美满的生活,憧憬美好的未来的!

                                                       2016.10.29

阅读:427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 本栏目的文章均系站长原创,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谨供阅读。欢迎发表评论和提出宝贵意见。如要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并联系站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