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
| [日期:2004-09-17 08:35:35] |
[字体:大 中 小] |
直面人生,回首走过的路,触摸曾经的伤口是需要勇气的。咀嚼这伤痛,并把它裸露在他人面前,让他们和自己一起面对它,更需要非凡的勇气。 中国人从来不缺少胆量,没有什么不敢想,没有什么不敢做,可是许多人却在需要勇气的时候,退缩了。 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勇气,勇敢地回首自己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件事,还有仅仅表现为隐私的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哪怕是错误,哪怕是伤痛,哪怕是罪过。 人不可能不受伤,人不可能不犯错。因为人实在太脆弱,而且环境和社会给我们太大的压力和诱惑。如果不去回顾,不去总结,不去反思,人往往容易迷失了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走来的路,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有位朋友她就有这样的勇气,回顾和总结自己在感情上的伤痕。虽然她也有犹豫和担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其实,我也很矛盾。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写出来,感觉像是自己的隐私。”但她毕竟这样做了。真的让我很佩服,也很感动。于是我告诉她,“一个总结,对自己将来的感情有好处。现在我都没有勇气写那些,只好写写幻想的小说和空泛的杂谈了。不敢面对现实,回想过往,祈望将来了。” 我总觉得自己有太多的羁绊和担忧,缺乏她的勇气。当生活改变着人们,而不是人们创造生活时,它就不是真正的自己需要的生活了。可是,又有多少人不是这样无奈地生活着呢? 比如这次去庐山,我是很不愿意去的,不为别的,因为没有那个心绪,我无法平静地轻松地出游,更不用说愉快了。结果,果然玩得很不开心,反而是心事重重一般,纵然水美山秀,却无法纵情于山水,忘情于自然。也许,世外庐山从来不是个世外桃源,历来是风云激荡?从蒋介石的美庐,到毛泽东天仙洞里“乱云飞渡”,即便是过了那396道弯,尘世的灰尘还是被人带进了原本明澈无尘的庐山云雾里了。想当年,李白和白居易也不是那么心胸坦然,无牵无挂啊。当然,李白白居易也罢,蒋介石和毛泽东也罢,他们对庐山自有他们的领悟,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他们还是有相通的地方,去庐山前,在庐山时,离开庐山后,他们心绪一定是前后不同的,但也是有没有改变的,也就是说,李白还是原来那个李白,没有变成白居易,白居易还是原来的白居易,不会变成李白。享受庐山的蒋介石没有再能回庐山,毛泽东的闲情逸致变成了惊涛拍岸,一如他在战争年代一般那个好斗的不屈的男子汉,只不过力气用错了地方。 我无法与诗人相提,也无意与伟人比肩。我是在去庐山前看了那位朋友的一组文章有了些感想的,但一直无法静下来评说,去了趟庐山,现在拣起这个话题,便多了些感慨。我只是想说:活着挺累,真的不容易,为了不枉尘世走一会,就好好活出个自我吧。把握自己,真的很重要,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就别追求了,少花点精力做别的,以免自寻烦恼,这样就会多一些面对自己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