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关于元宵节

[日期:2008-02-21 16:49:30] [字体: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花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首先祝大家节日愉快吧!呵呵中国的文化习俗是很丰富的,其实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历,都有悠远流长的传说与故事,都蕴含了我国的文化精髓。所以我们不如在赏月的同时一起去感受一下,说说关于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元宵节可算是旧历新年的高潮,也是一年中最热闹
的时候。从正月十三起,到十七的五天时间里,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挂着各式各样美丽异常的花灯,在一些公共场所,人们还要举行花灯比赛,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据说元宵节始于汉代。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吕氏篡权,吕后死后,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铲除吕家势力之后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登基之后,广施仁政,重视耕种,减轻刑罚,精心治国,国家逐渐强盛起来,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开创者。文帝比较贤明,又因为平定诸吕之乱的日子是在正月十五,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文帝就会微服出宫,与百姓同乐,以示纪念。“夜”在古代又叫“宵”。“正月”又可称为“元月”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天定为元宵节,这一夜也就叫元宵了。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的正月十五便成为普天同庆的日于。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满月日,所以元宵又叫“元夕”“元夜”。这一天人们按习俗放花灯,所以又称元宵节为“灯节”。至于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来源于道教,道教有三元之说,即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汉代道教信奉三官:“天官(玉帝)”、“地官(阎王)”、“水官(龙王)”,并以三官与三元相配,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于是正月十五日便被称为上无节了。又因道教宣扬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于是,人们又愈加看重这“天官赐福”的日子,每到这天都要隆重庆祝。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民间都有的传统习俗。元宵旧时还称“元子”,“乳糖元子”、“糖元”、“团子”。南方称“汤圆”、“水圆”。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庆节食品,传说最早“汤”于春秋末期。据说,楚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献给昭王,剖而食之,瓤红甜美。昭王令人以山植为馅仿制,以庆祝家国团圆,其时正值农历正月十五,流传至今。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月十五这天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以求天官赐福,要诵经持斋,不用荤酒,用米饭面团之类的素食作祭品,面团便逐渐演变成了汤圆,并成为元宵。 
    元宵从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儿的,另一种是带馅的。它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也有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为馅的。有香、甜、辣、酸、咸五昧。它可带汤吃、炒吃、油水和蒸吃。在中国百姓中,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和幸福。
    俗话说:“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元宵节到来之时,民间多有放花灯的习俗,到处灯火辉煌,宛如白昼。放灯习俗起源于汉代。汉代佛教传人中国,皇帝多提倡佛教,汉明帝永平年间,皇帝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以示对神佛的尊敬,还于每年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神)的祭典,寺院也要“燃灯表佛”,明帝命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这种佛教札仪便流传到民间,年年上元之夜,张灯结彩,通宵达旦,这就是元宵节(又叫灯节)的由来。到了唐代;元宵节放灯发展成盛况空前的灯市。唐玄宗时,每逢元宵,就命人在皇宫之内大张灯彩。元宵节放灯,到了宋代十分热闹,并增加了十六、十七两夜,规模愈加盛大。明代的灯节依然可与唐。宋两朝媲美。清代末期,都市灯火的规模逐渐缩小,但农民舞灯彩的风俗却一直盛行。
    元宵节放灯时间,汉朝仅在元宵节晚上,唐玄宗规定十四。十五、十六三个晚上,北宋延长到十七、十八共五个晚上,到了明朝朱元璋时,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开始张灯,延至十七晚落灯。唐代放灯时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出现了灯谜,到明代,增设了戏曲表演。民间流传着一个元宵节之夜张灯的神话。传说人们远古时追打凶禽猛兽时,打死了玉帝的一只神鹅,玉帝传旨要在正月十五前后将人间的人畜财产化为灰烬,以解心头之恨。玉帝的丫环与人间凡人便想出了在正月十五前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火花,花炮的办法。玉帝见人间火光四起,响声震天,以为人间失火,愿望得成。人类逃过了这一劫,以后每年正月十五日医前后都张灯结彩、燃放烟火。
    猜灯谜灯谜即写在彩灯上的谜语,又叫灯虎,比喻其艰难深奥,不易被人猜中,好似射虎那么难,故猜灯谜又叫“射灯虎”,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饯,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会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功谏之隐语,时称“瘦:”,六国时盛行猜谜语。宋代始有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时至今日,这种习俗仍然非常流行。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最盛。各地的游园会、文化宫。俱乐部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B。“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猜谜者时喜时愁、坐卧不宁的情态,非常传神。
    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来源于民间口谜,后来经过文人加工就成了谜语。包括灯谜、事物谜、儿童谜、填格谜等。谜语,是以某事物或某词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的描写方法作出谜面,供人猜射。今多称猜射事物者为谜语,以文义做谜底者为灯谜。
    南宋时期,都城临安每年元宵节放灯,一些好事之人把诗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射,这时,文义谜语也就成了“灯谜”。首先是在官宦士大夫阶层兴起,后来渐渐普及到民间。每逢灯节,制谜猜谜者异常众多,内容也颇为生动活泼。从南来到清朝500年间,一直盛行。
    猜灯谜是一项健康而又有趣的文娱活动,它寓教于乐,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谜语已成为我国独有的富于民族色彩和风格的一种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了。
    耍龙灯耍龙灯也叫“龙舞”、“龙灯舞”’舞龙成为春节习俗,相传是龙播雨的故事。战国时,金角老龙播错了雨,大雨淹死百姓,被王帝问罪贬斥,老龙王为将功赎罪,就在每年新春之际,登门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人们据此创造了龙灯舞,以示制服龙王,表示欢快心理,在春节期间各自舞演。增添节日气氛。
    我国民间的龙舞流传历史悠久,据《春秋繁露》记载,它起源于汉代,经历朝而不衰。唐宋时期的“灯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战头龙尾和一节节龙身,节数不等。但均为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的称“龙灯”,不然蜡烛的称“布龙”。此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拼成的 “板凳龙”等各种形式的龙舞。民谚日:“锣鼓响,脚底痒”耍龙灯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忽而低卞,婉蜒腾挪,煞是好看。
    说了这么多都看累了吧,好好休息一下眼球来一碗元宵奖励一下自己吧!不过现如今在一般大的城市中这些习俗已经早被埋没了,在记忆中还只是很小的时候拿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在街道上玩耍嬉戏的情景。真不知道是悲哀还是感叹!呵呵,还是吃元宵吧,我每年都吃稻香村的,你呢? 
                           http://chayilanshan.blog.163.com/
阅读:1106次  

复制 】 【 打印 】 【 关闭
没有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部分资料来自网上收集,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整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