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金币4529
    • 经验6815
    • 文章884
    • 注册2020-04-14
    许是收获
    [P]  (1)[/P][P][P][P]  “主题教学”这个概念已经走入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第一单元——春天的主题学习,已经在这明媚的春光里开始了。虽然还是一如既往得忙得不可开交,可课堂是我和孩子彼此享受幸福的地方,所以我们忙并快乐着。
      学习第一课《 找春天》,课堂上的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课文朗诵后,趁着春光普照大地,在老师的招呼下跑出教室,来到校园里寻找春天的足迹。那些长青树上长出的新的嫩绿叶子,就是春天的足迹,对,我们要把这记录下来;灌木丛里竟然有一朵杜鹃花骄傲地开放,用自己孤独的身影在宣告春天来了;满树的茶花毫不含蓄地肆意地开放,好像生怕我们不知道春天在身边……养眼的、明处的都被孩子们一一记录下来,可这并不能让贪心的老师满足,我希望他们能看得更仔细,观察得更具体,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春天的足迹。
      孩子们被美丽的校园吸引着,被书上挂着的介绍吸引着,读着上面的文字,很骄傲地告诉旁边的人,这是雪松,这是丹桂,这是金桂,这是紫荆树,这是枇杷树……俨然成了植物学家,只有他们的老师低头望着小灌木里地下冒出的点点小草,开出的点点小花。总算有人关注到老师了,凑了过来,好奇地问:“老师,你在干嘛?”“老师,这小草是春天吧!”“哇,老师,我看到小花了,真小,跟米粒一样大!”……摘几支,回教室,让更多的孩子看看他们没有看到的春天。
      教室里孩子们兴奋劲儿还没有过,那好吧,给你们时间聊聊自己看到春天,总算能安静下来,那看看老师带了什么?对,这就是春天的使者,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用我们的手触摸到了。那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吧,再自己读读,是不是找到了朗诵的感觉?再读读,是不是可以很快把文章中春的使者一一找出来?再读读,是不是觉得背诵下来其实很简单。于是教室里叽里呱啦想起了读书声,划线声,回答声,背诵声……
      于是,老师就真的成了旁观者了,那就欣赏他们美丽的朗诵的吧,感受美丽的春天从孩子们的背诵声中传出来吧!
      只是,老师还是很贪心,下节课,一定要把朱自清的《春》找读给他们听听,一定还要他们自己回家也找读读![/P][P]                              2016-2-29[/P][/P][/P]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金币4529
      • 经验6815
      • 文章884
      • 注册2020-04-14
      [P]  (2)[/P][P][P][P]  现在回忆起我们刚上完的第二课《古诗两首》,我的内心涌起的有忐忑,因为我担心专家们看了我的授课环节说我没有突出重点,但我更多的是激动,觉得这近两年的读书背诵活动的开展,现在已经初见成效了,而我准备写的这个系列名字——《许是收获》,就是来自这节课的启发。
        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古诗,我还没有开口,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全都背诵起来,也是,这首对孩子们来说太小儿科了,内容几乎是耳熟能详的。于是,我们直接来到了文后的——“我知道”环节,这是我们二年级语文新增的一个栏目,旨在拓展孩子们本课内容,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先请孩子们读读“我知道”中的两条信息,看完后,请孩子们告诉我,收集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孩子们很棒,很快知道《草》的作者是白居易,我接着问:你们还知道白居易其他的信息吗?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去年我们学习《鸟的主题教学》时,学习了白居易的《鸟》。真棒,还会背诵吗?全班齐声背诵: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啊,又到春天了,所有我们应该跟所有人说:请君莫食三月鱼,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话音刚落,有个孩子又站了起来:老师,我们还学过一首白居易写的春天的诗《忆江南》,真好,二年级的小朋友能由此及彼想到相关古诗,已经太让我惊讶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用整齐的背诵告诉我,他们真的很牛。还没有完,胖子歪着脑袋站起来说:我和我姐还背诵过白居易的《卖炭翁》呢!小陈博士连忙点头:我也会!这是真的,因为他们曾经背诵过给我听。
        先把白居易放下吧,我们还是接着说自己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吧。有孩子站起来说:《草》根本就不是这首古诗的题目,这首古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只是这首诗的前四行。是吗?我追问道,那你们会背诵后四句吗?孩子们很得意喊着:会!于是教室里响起了“远芳侵古道……”的背诵声,放眼望去,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不会。背诵刚完,一个男孩噌站起来:老师,这《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来是首送别诗啊!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问孩子。孩子很自信地回答: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另外一个孩子补充:其实题目也告诉了我们《赋得古原草送别》。真会学习,那老师就考考你们我们学过哪些送别诗呢?原以为这会难倒他们,谁知道,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好几首《赠汪伦》、《别董大》、《赠刘景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呜呜,比他们老师的知识还丰富。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背诵送别诗的声音。
        哎,总在想自己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阅读、背诵、积累、讲述、表达、书写……
        但愿孩子们经常能给我些许收获的感觉![/P][P]                                   2016-2-29[/P][/P][/P]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0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