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P][P][P][P] 现在回忆起我们刚上完的第二课《古诗两首》,我的内心涌起的有忐忑,因为我担心专家们看了我的授课环节说我没有突出重点,但我更多的是激动,觉得这近两年的读书背诵活动的开展,现在已经初见成效了,而我准备写的这个系列名字——《许是收获》,就是来自这节课的启发。
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第一首古诗,我还没有开口,孩子们就叽叽喳喳全都背诵起来,也是,这首对孩子们来说太小儿科了,内容几乎是耳熟能详的。于是,我们直接来到了文后的——“我知道”环节,这是我们二年级语文新增的一个栏目,旨在拓展孩子们本课内容,由课内引申到课外。先请孩子们读读“我知道”中的两条信息,看完后,请孩子们告诉我,收集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孩子们很棒,很快知道《草》的作者是白居易,我接着问:你们还知道白居易其他的信息吗?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去年我们学习《鸟的主题教学》时,学习了白居易的《鸟》。真棒,还会背诵吗?全班齐声背诵: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是啊,又到春天了,所有我们应该跟所有人说:请君莫食三月鱼,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话音刚落,有个孩子又站了起来:老师,我们还学过一首白居易写的春天的诗《忆江南》,真好,二年级的小朋友能由此及彼想到相关古诗,已经太让我惊讶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用整齐的背诵告诉我,他们真的很牛。还没有完,胖子歪着脑袋站起来说:我和我姐还背诵过白居易的《卖炭翁》呢!小陈博士连忙点头:我也会!这是真的,因为他们曾经背诵过给我听。
先把白居易放下吧,我们还是接着说自己收集到了哪些信息吧。有孩子站起来说:《草》根本就不是这首古诗的题目,这首古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只是这首诗的前四行。是吗?我追问道,那你们会背诵后四句吗?孩子们很得意喊着:会!于是教室里响起了“远芳侵古道……”的背诵声,放眼望去,大部分同学都能背诵,只有极少数的同学不会。背诵刚完,一个男孩噌站起来:老师,这《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来是首送别诗啊!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我问孩子。孩子很自信地回答: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另外一个孩子补充:其实题目也告诉了我们《赋得古原草送别》。真会学习,那老师就考考你们我们学过哪些送别诗呢?原以为这会难倒他们,谁知道,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了好几首《赠汪伦》、《别董大》、《赠刘景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呜呜,比他们老师的知识还丰富。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背诵送别诗的声音。
哎,总在想自己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阅读、背诵、积累、讲述、表达、书写……
但愿孩子们经常能给我些许收获的感觉![/P][P] 2016-2-29[/P][/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