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去北京学习,期中考试来临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对我们去坚持读一本书,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这本书的分享,大部分是由我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分给了见习的老师和我们班的实习老师去完成,我想一来是年轻的教者需要阵地给他们进行实践,二来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分享者是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另外,我发现有一些文章 比较短小,也跳过,没有进行分享。
这次我挑了三篇文章进行了分享,用时一节课。这三篇文章是《囚犯》、《照看爸爸的孩子》、《费鲁乔的血》 。当我布置孩子们再一次默读这三篇课文时,孩子们都惊叹道:“啊,这三篇课文都好长啊,都有四面!”我笑了:“那当然,短文章我还不想和大家分享啦,我们的阅读水平,是完全可以分享这样的长文章的!好啦,开始读读这三篇长文章吧,边读边想,这三篇文章除了有个共同的特点‘长’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哎,由于是有段时间没有分享了,这次班上有近十位孩子的书没有带,只能和同桌共看!教室里依旧很安静,真的好喜欢这样的读书气氛,看来孩子们都被三个故事吸引了,神情是那么专注,让我都不忍心去打断孩子们的阅读。十分钟后,我示意大家都停下阅读,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三篇文章的共同“特点”。子傲同学说,讲的都是爱的故事;梓轩同学说,讲的都是孩子的故事……我笑道:都对,但没有说出陈老师想的“特点”。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成语——一波三折,孩子们的眼睛睁着大大的,满是疑惑。我问道:“一波三折”讲的是文章的什么?人物还是故事情节?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故事情节!那“一波三折”是故事情节怎么样?“好看。”“意想不到。”“出人意料。”“结尾和开始想的不一样。”孩子们的理解是正确的,让我非常欣慰。“那好吧,就再去看看这三个故事,看看故事情节的发展怎么的出人意料啦?把出人意料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室里又是一片沙沙的划线,做记号的声音。
开始交流了,我就猜到孩子们会第一个说《照看爸爸的孩子》,因为故事的发展的确让人意外。站起来的孩子是一个表述很清楚的孩子,他用了几句话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讲了个清清楚楚,而最后的故事结局是,西西洛照顾了近一周的“父亲”竟然是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而他的父亲已经痊愈,正准备回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虽然西西洛知道自己照顾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但依然毅然决然地坚持留下来照顾那个男人直至他离开人世。我问孩子们,听了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看到这样一个“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为西西洛感动,有的说说他看到了西西洛可贵的善良的品质,有的说西西洛很了不起,乐于助人……
《费鲁乔的血》孩子们也很喜欢,我直接问孩子们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孩子们的刚才有些闹腾的局面突然安静了下来,我知道大家为费鲁乔的死亡感到伤心,是啊,生死离别该是人间多么惨痛的经历。那么费鲁乔是怎么死亡的,他是为了保护谁死亡的?而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从外祖母的哭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费鲁乔,而实际上的费鲁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几个问题下去,孩子们感受到了整个故事的讲述是非常奇妙的,先是用了那么大的篇幅讲述费鲁乔的“不听话”,可故事的结尾去用了那么一个悲惨的结局告诉我们原来费鲁乔是一个愿意自己生命来呵护自己的亲人的好孩子。
《囚犯》的故事情节一样是曲折吸引人的。当孩子们说道囚犯是克洛西的父亲时,我问大家,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消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孩子们都表示和文中的德罗西一样会保密,因为这是一种善意的隐瞒,不能摧毁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这次的分享,明显感觉我和孩子们分享的时间有些不够充足,毕竟文章很长,故事情节也是非常的曲折,可讲性很强,短短的一节课是很难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但,我总在想,读过,感知过,再彼此交流过,总能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一些什么,说不定在不久的日子里他们也能写出一波三折的文章。[P] 2017-5-3[/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