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金币4529
    • 经验6815
    • 文章884
    • 注册2020-04-14
    同读《爱的教育》
      当我去北京学习,期中考试来临等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对我们去坚持读一本书,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这本书的分享,大部分是由我完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分给了见习的老师和我们班的实习老师去完成,我想一来是年轻的教者需要阵地给他们进行实践,二来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分享者是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另外,我发现有一些文章 比较短小,也跳过,没有进行分享。
      这次我挑了三篇文章进行了分享,用时一节课。这三篇文章是《囚犯》、《照看爸爸的孩子》、《费鲁乔的血》 。当我布置孩子们再一次默读这三篇课文时,孩子们都惊叹道:“啊,这三篇课文都好长啊,都有四面!”我笑了:“那当然,短文章我还不想和大家分享啦,我们的阅读水平,是完全可以分享这样的长文章的!好啦,开始读读这三篇长文章吧,边读边想,这三篇文章除了有个共同的特点‘长’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
      哎,由于是有段时间没有分享了,这次班上有近十位孩子的书没有带,只能和同桌共看!教室里依旧很安静,真的好喜欢这样的读书气氛,看来孩子们都被三个故事吸引了,神情是那么专注,让我都不忍心去打断孩子们的阅读。十分钟后,我示意大家都停下阅读,来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三篇文章的共同“特点”。子傲同学说,讲的都是爱的故事;梓轩同学说,讲的都是孩子的故事……我笑道:都对,但没有说出陈老师想的“特点”。我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上了一个成语——一波三折,孩子们的眼睛睁着大大的,满是疑惑。我问道:“一波三折”讲的是文章的什么?人物还是故事情节?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故事情节!那“一波三折”是故事情节怎么样?“好看。”“意想不到。”“出人意料。”“结尾和开始想的不一样。”孩子们的理解是正确的,让我非常欣慰。“那好吧,就再去看看这三个故事,看看故事情节的发展怎么的出人意料啦?把出人意料的地方做上记号。”教室里又是一片沙沙的划线,做记号的声音。
      开始交流了,我就猜到孩子们会第一个说《照看爸爸的孩子》,因为故事的发展的确让人意外。站起来的孩子是一个表述很清楚的孩子,他用了几句话把故事的前因后果讲了个清清楚楚,而最后的故事结局是,西西洛照顾了近一周的“父亲”竟然是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而他的父亲已经痊愈,正准备回家。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虽然西西洛知道自己照顾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但依然毅然决然地坚持留下来照顾那个男人直至他离开人世。我问孩子们,听了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看到这样一个“意外的结局”,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为西西洛感动,有的说说他看到了西西洛可贵的善良的品质,有的说西西洛很了不起,乐于助人……
      《费鲁乔的血》孩子们也很喜欢,我直接问孩子们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孩子们的刚才有些闹腾的局面突然安静了下来,我知道大家为费鲁乔的死亡感到伤心,是啊,生死离别该是人间多么惨痛的经历。那么费鲁乔是怎么死亡的,他是为了保护谁死亡的?而在故事的前半部分,从外祖母的哭诉中,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费鲁乔,而实际上的费鲁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几个问题下去,孩子们感受到了整个故事的讲述是非常奇妙的,先是用了那么大的篇幅讲述费鲁乔的“不听话”,可故事的结尾去用了那么一个悲惨的结局告诉我们原来费鲁乔是一个愿意自己生命来呵护自己的亲人的好孩子。
      《囚犯》的故事情节一样是曲折吸引人的。当孩子们说道囚犯是克洛西的父亲时,我问大家,如果你知道了这个消息,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孩子们都表示和文中的德罗西一样会保密,因为这是一种善意的隐瞒,不能摧毁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这次的分享,明显感觉我和孩子们分享的时间有些不够充足,毕竟文章很长,故事情节也是非常的曲折,可讲性很强,短短的一节课是很难有更深层次的交流。但,我总在想,读过,感知过,再彼此交流过,总能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一些什么,说不定在不久的日子里他们也能写出一波三折的文章。[P]                                              2017-5-3[/P]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金币4529
      • 经验6815
      • 文章884
      • 注册2020-04-14
        时间真快,《爱的教育》我们已经读到4月故事了,只剩下三个月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啦。
        4月故事的完成我是放在了五一放假三天完成的。内容有些多,一共有七篇文章,其中《父亲的老师》、《母亲的希望》、《接受勋章的少年》都是长篇幅的故事,都有四个页码。这次我没有指定分享的文章,而是在周三的晚上布置了一项作业:再读《爱的教育》4月故事,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并把自己喜欢的原因写在书上。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任务,我是想孩子们个人的解读同样有闪光之处,说不定会给我们很多惊喜。
        还是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分享,而我也知道四十分钟其实是肯定不够的,但,能在一周七节语文课里拿出整节的课文进行课外读物的分享,其实已经是很奢侈的事儿啦!孩子们表达的欲望很强,可能他们觉得自己选择的理由很充分。请炜森同学起来,他说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是《春天》,因为从文章中他景物描写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正中我意,我在自己品读这篇文章时,就在想,这是一篇多好的主题突出的文章啊,这正好可以告诉我们孩子如何紧紧围绕核心词来进行阐述。真心不好意思,又一次转到了习作指导上。先找到文章的核心词吧——“快活”,那从核心词出发,大家发现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每一处或景物或人物或声音或场面描写都在展现着“快活”。那就再推而广之到我们的期中考试的作文题目吧——《童年趣事》,我们该如何在我们的文章中在我们的字里行间在我们的描写中突出“趣”呢?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时时会因为老师夸张的讲述而哈哈大笑,我想应该还是会给孩子们留下印象,也会对他们以后写诸如此类的文章有所帮助的。
        写作指导的插播更是缩短了我们分享其他文章的时间,于是当机立断决定进行小组分享,让每一个同学都发声的机会。果然,教室里热闹起来啦,大家都在讲述自己喜欢的文章,听的人也很认真。我也被吸引住了,我加入到胖子那组,我问大家,猜猜陈老师喜欢哪篇?枫丹一下子反应过来:肯定是《父亲的老师》!我大叫道:对啦!知我者张枫丹也!惹得孩子们都笑啦。枫丹又说:陈老师肯定也希望我们四十年后去看她。我又大叫道:对啊!我望着憨乎乎的胖子,笑着说:胖子,到时候一定要记得送我一根华美的拐杖哟,要知道,四十年后,我都81啦!几个同学笑得前俯后仰。真好,这种单纯的快乐,是我最喜欢最享受的!
        剩下的时间,我们针对故事里的一些背景知识进行了补充,如故事讲述的时间的19世纪,那时的医疗条件很差,现在看来很容易治疗的病,那时几乎是绝症,同时,在那个时代,是没有义务教育的,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几乎受不到什么教育,同时,在那个时代是有很明显的社会阶层。而这一切现实的存在,更能突出安利柯父亲的伟大。
        当然,还很“自私”的让孩子们再读了《父亲的老师》,让宝贝们再次去感受安利柯爸爸对自己老是的爱戴与尊敬,并很“贪心”地说:四十年后,有谁会去看白发苍苍的陈老师呢?你们会给我送什么礼物呢?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孩子们似乎一下子被遥远的那个日子吓住了,白发苍苍的陈老师,会留在他们记忆中吗?
        “爱的教育”有时洗涤的真的是我们的心灵![P]                                           2017-5-4[/P]
      晨风暮雨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