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些愧疚,因为一直在等管理回来,就错过了回家帮老妈办年。一想到七十多岁的老母亲,一个人在家上街采买,一个人在家开锅炸丸子,心里总是觉得对不起她老人家。虽然,没有去帮母亲,可母亲仍要求我们一家三口年前必须回家吃个年饭。于是,腊月二十七,一家三口匆匆赶回阳新吃年饭。 弟弟依旧是家里的大厨,系上母亲用缝纫机缝制的大花围裙,别有一番花大厨的风范。母亲坐在小板凳上,正弯腰往灶里添着或粗或细的柴火。灶台上的两个锅,里面的锅上放着蒸屉,外面的锅,则正在烹饪着年饭上的美食。这时锅里的热气腾腾升着,大厨弟弟问母亲:“妈,这绿豆丸子应该好了吧!”母亲依旧是快快地回答:“好了!好了!可以盛起来了!”母亲想起来我还没吃过她今年做的绿豆丸子,喊起来:“快,去尝一个妈妈做的绿豆丸子,都说了好吃!”带着母亲的骄傲,在母亲笑盈盈的注视下,用手捻了一个绿豆丸子放进口中,果然好吃,绿豆的清香,在被我咬开的那一瞬间,溢满了整个口腔。“好吃,真好吃!”于是又捻了一个,吧咋吧咋地吃着,母亲更开心了,说姥姥吃了她做的绿豆丸子也是说太好吃了! 弟弟掀开旁边锅上的蒸屉把盛有绿豆丸子碗放了进去,然后又盖好了蒸屉,开始准备做下一个菜。而我则和母亲聊着她年货的各种准备。突然弟弟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一样,拍着后面锅上的蒸屉,喊着:“老姐,你把这个拍下来,写下来!”好吧,这当大厨的,自己不爱学习,不喜欢写东西,还记得边做饭边给她老姐布置作业。 母亲,有点懵,这是什么操作?她虽然也刷我的抖音,也看到我抖音里的那些个老物件照片,但写的是什么,大字不识的她,是无法知晓的,但听到她儿子安排她女儿来写她的蒸屉时,还是有少许兴奋的。还没等我拍好照片,就开始进行“老物件介绍”了! 母亲告诉我,这蒸屉最少用了三十年,那时候可是花了15块钱买的,当时真是心疼啊!可是现在想来,划得来,这蒸屉质量非常好,用了三十来年了,除了连接的竹环扣坏了几个,主要几乎没有坏过,还结实得很,用母亲的话说,再用三十年没问题。 蒸屉,在农村里其实是很常见的,可如母亲这样的竹制蒸屉,现在却已经少了。大多数人家都换上了不锈钢的蒸屉,甚至有的还是电蒸屉,与时俱进的农村厨房变革,悄无声息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更愿意相信竹蒸屉的缺席,更多原因是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篾匠这个工种,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母亲的这个竹蒸屉,都是由竹子制成的。从盖子到屉笼,所用皆为竹,有宽而稍厚的竹片来做围挡,有窄而薄的竹片做盖面,而屉笼里则是一根根粗细均匀的竹条子一一排列整齐而成,每个部件的连接也均有细细的竹丝搅和成的环扣完成。 母亲的蒸屉是家里的宝儿,母亲一般都是到了过年才拿出来用,平时都会罩上一块大花布,搁置在阁楼里。蒸屉于我们农家来言,蒸上几屉笼的包子馒头,是带有竹香的。是母亲最喜欢做的鱼糕必不可少的利器,当盖子掀开的那瞬间,随着迷眼的热气入你鼻的是那个有着鱼香有着肉香的年味。是年夜饭热菜最好的法宝。记得母亲为了能在蒸屉里搁置更多碗的菜,还特意买了一摞口小肚深的碗。 母亲,还在那儿时不时弯腰添柴,也时不时和我扯着闲话,告诉我,今年她没有做鱼丸子了,没有蒸鱼糕了…… 而懂事乖巧的儿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跑进了母亲的厨房,悄无声息的坐在外婆旁,看外婆添柴火,和外婆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