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虽然听说“八百壮士”这个名词,了解“八百壮士”四行仓库英勇抗战的事迹,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毛泽东有过 “八百壮士民族革命典型”这样的赞誉,更不知道通城籍士兵在“八百壮士”中占绝对优势。后来,因为我们学校有位叫丁一的老师做关于“八百壮士”的研究,我才知道了“八百壮士”与通城的关系。原来“八百壮士”是实际人数只有420人,其中通城籍士兵就有大约200人,其他人则来自多个地方。当然,和“八百壮士”结缘是最近两三个月的事情。3月份,搜狐网副总编梁春元先生联系丁一教授计划前往通城寻访“八百壮士”有关史实,因为我的通城籍背景和所学专业与从事工作的缘故,应邀也陪同前往通城;今次5月13-14日,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亲历》栏目蒋欣编导为制作《“八百壮士”》专题片来通城寻访,我也再次结伴前往通城。寻访中,我逐渐了解到一些与“八百壮士”有关的故事,同样,在寻访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的感触。[/FACE][/COLOR][/BGCOLOR][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FACE=楷体_GB2312][P][ALIGN=center][SIZE=9pt]一段历史一声叹息[/SIZE][/ALIGN][/P][/FACE][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先说说“八百壮士”与通城的缘分。原来是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兵源奇缺,只好征调地方保安部队。此时湘鄂赣边区局部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使得通城保安大队的大部分兵力可以调往抗日的前线,这就是其三个中队的一、三两中队。他们奉命补充到第72军88师524团,——这已经是该团第5次补充兵源。鉴于上海难保,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88师师长孙元良奉命留守,最终由524团留下1个营的兵力,由团长谢晋元率领。该留守营由3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组成,其中的两个连就是通城保安大队的一、三两中队原封不动组成,原两个中队长就是此时的两个连长。“八百壮士”的420名官兵在四行仓库(因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在上海设立的联合营业所的仓库得名)坚守4天4夜,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余名,写下中国抗战史上极为壮烈的一页,为国人赢得了尊严,为中国军队赢得赞誉,受到国人的崇敬,也得到了国际舆论的肯定。最后,在完成了使命后幸存的376名官兵奉命撤往英租借。迫于日军的压力,也迫于国际舆论的影响,英国租界当局既不敢保护中国军队,也不敢将他们交给日本,就解除了他们的武装,将他们关进了“孤军营”。这一呆就是4年。在孤军营,团长谢晋元带领士兵继续出操、训练,准备随时返回抗日战场杀敌。这就是关于“八百壮士”的那段历史。[/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八百壮士”能有如此壮举,成为抗日战争中四大名团之一,通城人功不可没。所以,我们说通城是“八百壮士”的故乡并不过分。[/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如果我们只看这些,我们能感受的也就只是对“八百壮士”这个英雄群体的敬仰以及对这段悲壮历史的肃然起敬。可接下来的事情就不能不让我们悲叹了。[/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租借,占领了“孤军营”。出于对“八百壮士”的恐惧和仇视,日军将他们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押往南京孝陵卫监狱,一部分押往安徽芜湖裕溪口军用煤码头做苦力,另有50名士兵则和其他被俘虏的抗日将士押往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力,受尽了凌辱。后来,在裕溪口的士兵在新四军策划下发动暴动,有的参加了新四军,有的前往重庆寻找自己的部队;在南京和巴新的士兵也有的逃了出来,或参加新四军,或前往重庆寻找自己的部队。其中到达重庆找到部队的士兵有的还参加的缅甸远征军,重返抗日战场。抗日战争结束后,100多名士兵前往上海汇聚,有点当今“上访”的味道。上海的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忙于接受日伪财产,对抗战有功的“八百壮士”自然无暇理睬,使壮士们生活面临困境,竟至流落街头,有的为了活命不得不上街抢劫,被军法处置判处死刑。其他的也被遣散回乡。[/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些返乡的“八百壮士”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是见面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点头示意,有的还被当做坏分子斗争。他们再也不敢提及当年抗日的壮举,以至长期以来他们的抗日事迹不为人所知,甚至连家人也不甚了解。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壮士已经平凡老死,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民众也大多把他们遗忘。如今,在“八百壮士”的故乡,知道他们和他们的抗战故事者寥寥无几。[/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更有流落在巴新的士兵客死异乡,只是在当地华人偶然发现他们的墓碑后,其悲惨结局通过网络才为国人知晓,让我们不胜唏嘘。正是一场迎送“八百壮士”遗骨还乡的活动,让“八百壮士”成为国人瞩目的焦点。[/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想当年的抗日英雄,却落得这样的结局,实在让我们唯有一声叹息。[/FACE][/COLOR][/BGCOLOR][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FACE=楷体_GB2312][P][ALIGN=center][SIZE=9pt]一个奇迹一份心愿[/SIZE][/ALIGN][/P][/FACE][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孔庆昌老人想不到他还能知道他叔叔孔宪章的下落。但是,的确,和其他爱国志士一道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梁春元等人给我们带回了关于他叔叔的消息。这对于孔庆昌老人和位于通城九岭乡灵官桥村二房屋全村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因为孔宪章离家没有音讯已经70多年了。[/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中国抗日将士墓有一个墓碑就是孔宪章的,而据通城有关人士考证,孔宪章就是“八百壮士”中的一员,也是从通城开拔的保安大队的通城籍士兵中的一员。[/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据孔庆昌老人讲,他父亲健在时告诉过他,他的叔叔早年被抓到县城当团丁,后来到上海打仗去了,此后就没有音信。这与“八百壮士”中通城籍士兵的身份和行踪极相吻合。孔庆昌老人说他父亲对孔宪章印象很深,长得个子高大,相貌英俊,小名叫“章伢”,出去当兵的时候也就20多岁。后来,通城寻访“八百壮士”的志愿者发现了1946年编修的家谱,其中明确记载了孔宪章的父亲的名字(昭煌)和他自己的名、字、号(字法文号有焕)、出生年月(1907年9月12日)以及“殁于外”的事实。该情况与孔庆昌老人的记忆也相吻合。结合上述两个情况,我们可以相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孔宪章的墓碑就是位于通城九岭乡灵官桥村二房屋的那个孔宪章,也就是孔庆昌的叔父。令人遗憾的是,孔宪章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妻子与子嗣,不然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史实。[/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提及在巴新发现叔叔孔宪章墓碑的事,孔庆昌老人说,他们全家人包括全村人都强烈希望把叔叔的遗骨迁回来,让他与自己的父亲合葬,他们会经常去祭奠他们,怀念他们。他还说,相信这一定是壮士自己的心愿,也是壮士父亲的心愿。村民孔献文也说:孔宪章为抗日而死,死得光荣。如果能把遗骨迎回来,我们都会很高兴,觉得很光荣。[/FACE][/COLOR][/BGCOLOR][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FACE=楷体_GB2312][P][ALIGN=center][SIZE=9pt]一片孝心一份遗赠[/SIZE][/ALIGN][/P][/FACE][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通城塘湖镇龙印村元早屋的汪美菊老人有份非常珍贵的礼物。说这份礼物珍贵不是说它的经济价值多么昂贵,而是因为这是他的公公—— “八百壮士”之一的金汉朝的纪念物品,而她之所以能得到这份礼物,并且完好保存至今,源于一个与孝有关的故事。[/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金汉朝1947年回到家乡后,村民也只是知道他退役回乡,并不知道他曾经是“八百壮士”的一员,金汉朝也不曾向村民提及自己当兵期间的事情。据汪美菊老人讲,金汉朝去世时才40多岁,应该是在50年代。金汉朝的妻子也就是汪美菊的婆婆葛廷贵晚年长期卧病在床,汪美菊一心侍奉婆婆,让婆婆深受感动。出于对汪美菊的信任与感激,临终前,婆婆葛廷贵将金汉朝留给自己的当兵期间的纪念章等物赠送给了汪美菊,给她做纪念,并叮嘱她妥善保管,不要给任何人包括汪美菊她自己的丈夫,将来有用。这些纪念物中包括证明 “八百壮士”身份的忠贞奖章(金汉朝的奖章编号是0024)和谢晋元遇害后孤军营幸存将士为了纪念谢晋元专门制作的谢晋元纪念章(金汉朝的编号是0317),此外还有表明其经历的军校毕业纪念章、中央训练团重庆分团纪念章、军官总队五大队纪念章和退役证明(军用差假证,表明金汉朝于1947年从中央训练团第一军官总队退役)等一共8件文物。30多年来,汪美菊老人一直谨遵婆婆叮嘱将这些纪念品随身携带,连自己的丈夫也不给。据汪美菊老人的儿子金隽雄介绍,也只是在小时候在妈妈那里看到过一次。[/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今年4月,通城一批志愿者组成通城籍“八百壮士”调查特别行动小组,他们通过电视台和手机短信的形式征集关于“八百壮士”的线索。金隽雄看到电视后,想起小时候听父亲说起爷爷是抗日的“八百壮士”的话,又想到从妈妈那里看到的爷爷的纪念章,经过妈妈的同意,和调查特别行动小组取得联系,终于使金汉朝这名“八百壮士”的身份为世人所知晓,汪美菊老人珍藏的文物也为世人所见识。汪美菊因孝顺婆母而得到这份遗赠以及她细心珍藏“八百壮士”历史文物的故事受到人们的称赞。[/FACE][/COLOR][/BGCOLOR][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FACE=楷体_GB2312][P][ALIGN=center][SIZE=9pt]一份姻缘一段乡情[/SIZE][/ALIGN][/P][/FACE][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在通城沙堆镇有一位来自南京的86岁的老太婆叫尚凤英。如今她已不会再说南京话了,一口通城话让她和当地人没有如何分别。这位南京老人是何人?原来她就是身为“八百壮士”的胡梦生从南京带回来的俊俏媳妇尚凤英。胡梦生是什么时候,又是如何认识尚凤英并与她结为夫妻然后回到故乡的呢?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故事。[/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据尚凤英老人介绍,当年日军把部分“八百壮士”士兵关押到南京孝陵卫监狱后,鉴于胡梦生会理发,就让他给日军士兵理发。为了防止胡梦生逃跑,日军安排了一只狼狗尾随他。长期行走在理发的路上,胡梦生认识了一些南京当地居民,向自己信任的人介绍了“八百壮士”的身份,并表明他无处安身想回乡的愿望。胡梦生“八百壮士”的身份与他的处境引起了尚耀禄先生的尊敬与同情,他决定帮助胡梦生逃离日军的控制。于是他和其他人打死了日本的狼狗,向保长和甲长假称胡梦生是他乡下的侄儿,为他办了良民证,将胡梦生保护起来。1年后,也就是1945年,尚耀禄又将自己年方19岁的女儿尚凤英嫁给了胡梦生。此时胡梦生29岁。又过了一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战平,——即战争结束和平来临之意。再过了一年,又有了一个女儿。此时,胡梦生也和老家已经取得联系,家里寄来父亲重病的消息。离家10年的胡梦生思乡心切,想回去看望父亲,并希望能回乡定居侍奉老人。胡梦生的想法得到了岳父尚耀禄的支持。于是胡梦生和尚凤英带着一岁的女子和出生才一个月的女儿踏上了还乡的征途。当时还是内战时期,交通极不便利。他们先坐了5天的船,接着又走走停停了9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了家,而尚凤英也逐渐成了一名来自南京的通城媳妇人。1974年,胡梦生因病去世。如今,尚凤英在儿女们的侍奉下,安度幸福的晚年。[/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从南京到通城,尚凤英从一名南京市民变成了一名通城的农妇。如今60多年过去了,85岁的尚凤英老人也成了一名地道的通城人,和访谈者说着一口标准的通城话,早已忘记了自己的南京口音。60多年来,尚凤英老人只是回过两次南京,可是,她忘不了自己和胡梦生在特殊背景下的认识与结合,忘不了自己是个南京人。特定的历史条件成就了一份特殊的姻缘,也带来了一段浓浓的乡情。[/FACE][/COLOR][/BGCOLOR][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P][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FACE][/COLOR][/BGCOLOR][/P][FACE=楷体_GB2312][P][ALIGN=center][SIZE=9pt]一位部长和一群志愿者[/SIZE][/ALIGN][/P][/FACE][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在通城,我认识了县委宣传部一位叫周东波的副部长,说起“八百壮士”的故事来,他如数家珍;还认识了一群自愿义务寻访“八百壮士”线索的志愿者和他们的组织者,——南鄂晚报的记者孔庆平先生,并为他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周东波副部长有一段经历让我特别羡慕。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亲自采访过“八百壮士”之一的万连卿老人。他有一肚子关于“八百壮士”的故事,我两次为寻访“八百壮士”的事情来通城两次都和他有接触,也从他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八百壮士”的故事。一提到“八百壮士”,他就兴致特别高,眼睛格外明亮,满脸容光焕发。这次央视蒋欣编导来通城寻访期间,他亲自负责整个接待工作并全程陪同。他说:通城是“八百壮士”的故乡,通城应该借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八百壮士”忠贞抗日的故事在通城家喻户晓并名扬全国乃至海外。[/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八百壮士”遗骸流落异乡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在通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搜狐网来通城寻找壮士家属的活动直接促成了通城籍“八百壮士”调查特别行动小组的成立。而该组织的发起人正是南鄂晚报驻通城记者站站长孔庆平先生。孔庆平先生告诉笔者,他们成立这个组织完全出于对“八百壮士”的敬重,参加者全部是自愿,而且都是义务劳动,不仅没有一分钱的报酬,还要自己花钱办事。他说,“八百壮士”中通城籍士兵有200多人,但现在有姓名的只有76人。他们开展这个调查活动,就是为了寻找希望能发现更多壮士的名字,发现更多的文物,还壮士以及他们的家属一个公道,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英雄壮举,也让通城这个“八百壮士”之乡为更多的人知晓。金汉朝就是他们这次调查中发现的,孔宪章是通城人也是他们根据相关媒体的信息进行查找而初步确认的。目前,调查小组有40多名成员,他们的热情都很高,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调查中来。在孔庆平的主持下,南鄂晚报对“八百壮士”的调查工作进行了连续报道,而且仍将持续关注。[/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正是有了周部长和孔站长这样的热心人士为寻找“八百壮士”所付出的艰辛的调查搜集资料工作和大力宣传,有关“八百壮士”的史实才逐渐清晰,“八百壮士”英勇抗日的事迹才为更多的人知晓。当然,在通城还有许多人都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正是当年在通城县从事地方史志工作的吕杏庐和曾步贤二位老先生最早发现了“八百壮士”与通城的因缘并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我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八百壮士”顽强抗日的事迹一定会为更多中国民众所知悉,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更多人的敬仰,成为激励我们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巨大力量。[/FACE][/COLOR][/BGCOLOR]
[FACE=&][COLOR=rgb(51, 51, 51)][BGCOLOR=rgb(252, 252, 252)] 2009.5.16[/FACE][/COLOR][/BG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