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门派
  • 职务区版主
  • 声望+15
  • 魅力42
  • 金币6459
  • 经验37226
  • 文章1577
  • 注册2005-01-13
[转帖]薄暮遐思
[ALIGN=center]邓丽芝[/ALIGN]
[FACE=Times New Roman][/FACE][ALIGN=left]    我喜欢在薄暮时分,到乡间小路去走走。此时焦灼的空气消退了,浓绿而整齐的田野笼罩着一层飘渺而雅致的气息。倦鸟知还,羊牛归圈,农夫却在田间地头忙碌起来。[/ALIGN][ALIGN=left]    我只是独自徘徊在小路上,看看宁静的乡村风光。想起小时候和伙伴们一起在田野里大猪草,捉蚱蜢的情景,那时丝毫也没发现庄稼是如此茁壮和美丽,心情也永远像天空那样干净蔚蓝。我坚信,庄稼是有灵性的,那清晰的脉络间流淌着生命的血液。[/ALIGN][ALIGN=left]   突然想到陶渊明的句子,“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暇观。”千年之前,万里之外,有一位衣衫蓝缕,饱经风霜的老者,捋着胡须,扶孤松而盘桓。我与他不同的是,五柳先生觉今是而昨非,有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自得“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的乐趣;而我,因困与乡野,内心满是压抑和郁闷,很想飞出这片低矮的天空,可由于羽翼太过沉重,飞不起来。虽然同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却不都把它看做“桃花源”。原来,现代人就算是躬耕田垄,却不会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境界。[/ALIGN][ALIGN=left]    这座小小的村庄被群山包围着,极目远眺都不能够。我常常望着连绵的山峰发呆。山,遥远而神秘,绿翠铺泻,高低冥迷,童年的我对它有无穷的热情和向往,它也留下了不少脚印和记忆。而现在,它似乎成了一种寄托思绪,惹人遐想的载体。我常想是它阻挡了我的视线,缩小了我的视野,压抑了我的心情。这样,我也无心欣赏轻柔似飘带的山的线条了。[/ALIGN][ALIGN=left]    那日,读到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仔细品读,发现其中别有深意。与山相对而坐,两相愉悦,那份和谐融洽透出天性的自然亲和。山在那样才情横溢,骨骼清奇的诗人眼里,是美丽而神奇的。于我,凡夫俗子之人,又怎能领悟个中奥妙?要说视野的开阔,古人讲的读书之道甚是精妙,“行千里路,读万卷书”,阅人,阅事,阅山水,乃人生之快事也。而我们,又常常受到外在条件的制约。有那个欲望和激情,却总不能游刃有余,淋漓尽致。当然,做到了的人,自古至今一直都不缺。李白、,苏轼、林逋,行走在山道上,任风中拂起古时的烟尘,他们在自己的梦里,寻找一种感情的依附,心灵的寄托。他们放纵才情,投入感情,心灵和自然碰撞。后来有踏着古人的足迹而来的,余秋雨先生在《寂寞天柱山》列举出许些诗句来,据说司马迁、周瑜、“二乔”都曾与此山有过渊源。今人登山是踏着诗的平仄抑扬而来的。翻过山,就是开阔的原野,我仿佛看到余秋雨先生跋山涉水,极目远眺的清瘦身影,我有仿佛看到他阅览典籍,掩卷回味的姿态。山的深邃,山的静谧,自成风景,而因有了温情而细腻的文人,更添了一种韵味和风情。[/ALIGN][ALIGN=left]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今,游山玩水之人络绎不绝,而匆匆慕名而来者,又有几人能成为仁者,智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水之乐,乐在其中。[/ALIGN]
尽在已言中……
[img]http://www.ruobing66.com/bbs/images/tie.gif[/im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97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7363 seconds with 5 queries.